论违约行为系事实行为之理论依据

时间:2022-08-27 10:30:49

论违约行为系事实行为之理论依据

[摘 要] 在民法领域,行为包括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对于违约行为的性质界定,学界毫无疑义将其定为事实行为,但并未对原因进行系统论述。本文针对此问题作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 违约行为;事实行为

【中图分类号】 DF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35-2

一、违约行为之概述

(一)违约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违约行为是指在合同关系存在的前提下,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客观事实。违约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违约行为的行为人是合同当事人,具有主体特定性,这是由合同相对性规则所决定的。第二,违约行为违反了合同义务。合同义务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具有任意性,对该约定的违反构成违约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但对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附随义务的违反,也可能构成违约。第三,违约行为侵害的对象只能是合同债权,债权是一种相对权,它的实现有赖于债务人切实、积极地履行合同义务,而违约行为导致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

(二)违约行为的形态

在罗马法中,违约形态分为给付不能和迟延履行两种。依照我国《合同法》第107条和第108条,我国违约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履行不能,迟延履行,拒绝履行,受领迟延,不完全履行和预期违约。

二、违约行为系事实行为的理论依据

对于事实行为的概念,我国《民法通则》未进行立法定义,根据各类民法学教程的表述,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这一定义表明:首先,事实行为是人的行为,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与自然事实有别;其次,事实行为是一种法律事实,即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再次,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即行为人是否表达了某种心理状态,法律不予考虑,只要有某种事实行为存在,法律便直接与事实行为平行的概念是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其意志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而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1)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2)民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而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而直接产生法律后果。(3)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4)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而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从《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来看,事实行为包括违约行为、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等行为。确定违约行为系事实行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一)违约行为的构成不以违约的意思表示为要件

事实行为是非表意行为,属于无关乎心理状态的行为,是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法律的规定直接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事实行为的本质在于事实构成,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成立事实行为并引起规定的法律效果,这就要求民法必须预先规定出不同事实行为的种类,并对每一种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做出详细的规定。因此,每一条有关事实行为的法律规范中必然“包含着一个典型的事实状态和一个法律后果的表述。如果与典型事实状态相吻合的具体事实发生,那么法律后果就随之出现。”从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只要客观上有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事实存在,无论合同当事人是否有违约的意思表示即可构成违约。需要说明的事,虽然拒绝履行和明示预期违约中要求有违约的意思表示,但此处的意思表示并不影响违约的构成,只是用以区分违约行为的形态的因素。

(二)违约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法律规定

事实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是由民法直接规定的,立法者预先通过利益衡量的方法直接进行干预的结果。行为人有无意思表示一律不予考虑。《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可见,如果合同当事人具有违约行为时,即须按照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在我国合同法上,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强制履行以及解除合同等形式,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具有相对的任意性。同时,违约责任还具有强制性。法律责任的本旨决定了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违约责任作为法律责任也不例外,其强制性表现为违约时,法律强使违约方支付违约金或承担其他责任形式如实际履行合同义务,不以违约方的意志为转移。

(三)事实行为包括违法行为

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那么,事实行为是否包含了违法行为?有学者认为,事实行为系本质上的合法行为,其外延不应包含违约行为、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该学者主张:事实行为亦与狭义民事行为中的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容许行为等其他本质上的合法行为一样,其本质上为合理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是法律之所以高度信赖事实行为,让其效果不必再经法律的审查而让其直接根据行为结果之事实,随即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根本原因之一。另有学者认为,事实行为不仅包括合法行为,也应包括违法行为。因为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也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完全符合事实行为的本质属性。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违法行为另有名称(如侵权行为) 并且有专门规定,因此就将其从事实行为中划出,所以事实行为只指适法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事实行为应当包含违法行为。从事实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判断某一行为是事实行为还是民事行为主要看是否需要以意思表示为要件,其法律后果是否由法律直接规定,而无关其违法与否。同时,也不能以法律对违法行为另有名称和专门规定为由而将其从事实行为中划出,因为适法行为也同样另有名称和专门规定如加工、先占等。所以,违约行为为事实行为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汪渊智.论民法上的事实行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王泽鉴.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40.

作者简介:郑方(1988-),女,汉族,甘肃陇南人,兰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上一篇:人生路上相依相扶,“天堂”来电促成半路母子奇... 下一篇: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法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