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怎样毁了自己

时间:2022-08-27 10:11:20

《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陆建德、罗志田、沈渭滨、许纪霖、

杨国强、周武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在武昌城的枪声之后戛然而止。辛亥革命转眼就100年了,今年的10月10日将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海峡两岸的学术界和媒体圈都在热烈筹备纪念活动,出版界也纷纷抢滩辛亥革命百年的图书市场,多本辛亥革命主题的图书相继出版,将我们的阅读视野拉回到百年前的民国开初。

回望那段历史,太多值得国人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将会怎样?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是真心还是假意?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百姓对革命是何态度?为何说辛亥革命并非以孙中山为首的激进派单独搞成功的?辛亥革命成功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辛亥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但这场有限革命遗留下的问题,却困扰了此后百年的中国人,我们该如何在百年之后来审视和纪念?

在众多有关辛亥革命百年的书籍中,这本《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源于一场同名座谈会,是三万多字的座谈纪要整理而成,呈现出鲜明的反思历史与还原历史的学术精神。这场座谈会中,6位在不同领域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将视角前移至革命的对立面,审视清王朝的最后岁月。山雨欲来的不确定性始终贯穿着晚清的最后十年,这是清政府豪赌改革的十年,同样也是温和立宪派们一步步转变为激进革命派的十年。

本书以“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解读,相比主流舆论中盛行的革命史观,是目前最到位的路径,有关知识分子对清廷态度一步步转变的剖析也更加透彻到位。科举制度被废除后,读书人连唯一改变自己现状的出路都没有了,他们的目标该放在哪里?晚清的最后十年,一道道诏书催出了新军、留学生、咨议局,甚至成就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黄金十年。这些新的组织,代表一种新的力量,而且最后都演变成为王朝的异己力量,这也是清王朝给自己造出来的催命符。

被尊为“辛亥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起初也是想方设法上书清政府,想走“改良”路线。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的知识分子们,虽然是为了给国家找出路,但同时也在同情革命、参加革命中自我扩张,为个人寻找出路。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不是为了崇高理想而革命,是为了当官而革命。以往各界的研究较多地专注于知识分子革命化,却很少注意到有关这个群体的思想复杂性。

这是一段事与愿违的历史,它并没有按照清王朝的预想延续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也没有如温和改革派们所愿变为君主立宪制,更没有使共和民主得到真正的实施。但正是这场不完美的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久远的影响,也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打开这本书,就如同重新展开了那段历史。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刚刚过去的陌生年代

刘香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这本集子收录了刘香成先生1976-1983年的中国影像记忆。彼时结束,改革开放帷幕开启,正是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刘香成以摄影家的敏感,选取独特的视角,记录下来当时许许多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尤其显得意味深长。你能发现,距离我们最近的年代,往往是最陌生的,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香成的贡献不仅仅是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真相,而且还启发我们去寻找更多的历史真相。

《孔子随喜》

薛仁明,新星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自2010年初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以及《联合副刊》上连载的孔子书写系列的合集,分两部分:上篇《孔子九章》,下篇《论语随喜》。按作者自序,他写此书,是觉“孔子宛如现前,但觉孔子与这时代同其呼吸”,只因懂得,所以不求甚解,不求思想研究。

因此读此书,仿佛能见到两千多年前奔走于春秋乱世的孔门师徒,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与你坐在庭前对饮对谈,有说有笑。所以朱天文说,薛仁明给人提供了一个以小说形式来阅读《论语》的视角。

《记者与真相》

罗伊•小哈里斯,贾宗谊 / 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

作为表彰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以其强大的公信力赢得了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每年4月份颁奖的这段时间,普利策奖都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被称为“普利策金奖”的公共服务奖。作为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讲述普利策金奖的著作,本书勾勒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普利策金奖报道史,跨度90余年(1917―2009),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报道故事,涉及100多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奋进不屈的故事见证了新闻媒体的良心和责任。

上一篇:数字曾梵志 下一篇:以平静审视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