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幼沟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27 09:28:11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幼沟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师幼沟通能力的三个构成部分和八项具体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提出三模块、六项目、十七学生活动的培养模式,旨在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幼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师幼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30-04

2011年12月12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师幼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专业能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很难胜任与幼儿有效沟通的岗位要求。反思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师幼沟通能力”的培养目前尚无任何课程或教材内容与之相匹配,这一现象对岗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期望能为解决师幼沟通能力培养缺位的窘境提供先期的思考和探索。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两种方法。[1]首先,课题组成员与在校高三学生和校外实习基地及其他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结构式访谈,确定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接着编制预测问卷发放给在园实习的三年级学生和部分在园幼儿教师进行预测,根据回收问卷答题情况对问卷进行相应修改,剔除准确性不高的题目,将相似的题目进行合并,得到最终问卷。最终问卷发放共计260份,范围涵盖三省三市。问卷收集了在岗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师沟通能力构成因素的看法,将其归纳总结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辅助能力共计三类综合能力和八种个别能力,分别为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教师个人素养与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执行能力,常识解释能力,与幼儿沟通的专项技能和自我学习能力(按统计出现的频次高低顺序排列)。

二、师幼沟通能力的构成

(一)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由职业道德执行能力和教师个人素养与能力两部分组成。在职业道德能力中,我们强调的是执行能力。就理论和知识层面而言,每个幼儿教师都知道爱护幼儿是最基本的师德底线,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体罚甚至虐待幼儿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师德教育,而明知故犯的原因之一就是执行能力差。为防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对师德的理解说一套做一套,需要加强师德方面的岗前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在校学生师德执行能力的培养。

问卷统计显示幼儿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个人能力包括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幽默感、温柔和蔼、童心童趣、爱心耐心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情绪智力(即情商)。广义而言,情绪智力代表识别、加工、管理情绪的一系列核心能力。[2]特别是移情,移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即感同身受或换位思考的能力。教师情绪智力和移情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师幼沟通的基础,决定着师幼沟通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情绪智力,特别是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对幼儿情绪的识别能力。教师必须意识到,“充分认可幼儿的情绪”是师幼有效沟通的基础因素,意义重大。教师应善于识别并体验幼儿情绪,敏锐捕捉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从幼儿的情绪中寻找沟通线索,提高沟通质量,使沟通朝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向行进。

(二)核心能力

师幼沟通的核心能力由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四种能力构成。回收问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即“专业知识”,几乎每个幼儿园教师都反映如果他们能够掌握更多一些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就可以更好地与幼儿进行沟通,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如儿保、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技能如美术、舞蹈、琴法等。回收问卷中出现的第三个高频词汇是沟通能力,教师普遍认为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是她们无法应对与幼儿沟通中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是缺位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突显了其重要性。教师发现很多从自己嘴里说出去的话很难为幼儿理解,而幼儿说的话自己也听不懂。自我学习能力是教师们关注最少的一个能力。然而无论多么完整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都无法绝对满足工作岗位的所有需要,教学想穷尽实际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和应对是不可能也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从学校毕业,面对的重要挑战不仅是如何工作,还包括如何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岗前教育必须有效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够有能力继续学习以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

(三)辅助能力

师幼沟通能力的辅助能力由常识解释能力和与幼儿沟通的专项技能构成。前者要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对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现象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既能说明特点又要让幼儿听得懂。比如解释相邻数时,告诉幼儿它们是住在一起的“邻居”;下雨是因为云彩妈妈的孩子“小水点”长大了,妈妈抱不动了,它们就跑到地上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与幼儿沟通的专项技能包括一些特殊的技能如现场简笔画技能,简单的魔术表演技能。其他的幼儿喜爱的运动类技能,如陀螺、悠悠球等。这些辅助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让幼儿在最短时间内超越对陌生人的警惕,快速喜欢上老师。

三、师幼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有着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后者是学历教育,目标为通才培养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前者是职业教育,目标是专才培养,交给学生一技以傍身,岗位要求是构成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法,然而这一点在实践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很多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依然按照普通教育的编写方法,以知识的系统性为核心组织教材,而不是以岗位能力的要求为核心来统帅材料。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向普通教育靠拢。有学者提供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排第一位的活动选“听教师讲”的占76.6%,其次是“做课堂笔记”占70.2%;教师也是同样,在回答“您在课堂上做得多的事情”时,选择“讲解”的占79.9%,选择“提问”的占66.1%。[3]通过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课堂亟需自己应有的特色,应该突出岗位能力要求并以其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二)学生特点分析

依据传统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是那些“普通教育剩下的差等生”。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方式是由不同的感觉通道主宰的,包括视觉通道为主的学习方式,听觉通道为主的学习方式和触觉通道为主的学习方式,不同的个体有着自己偏好的学习感觉通道。研究显示29%的学生偏向于视觉学习,34%的学生偏向于听觉学习,37%的学生偏向于触觉学习。[4]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为听觉学习,这意味三分之二的学生并不合适这个教学方式,他们当中必然要有一些学生被“淘汰”,但“淘汰”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传统观念认为的“笨学生”,很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个学生的学习感觉通道是以听觉和触觉为主,他不适应以听觉为主的课堂学习方法,他们需要的是“全通道学习”,或者至少是“非听觉主导”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师们大多出身普通高等教育,缺乏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深入理解,依然沿袭普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和评价方式,因此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这帮学生讲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听不懂”,“英语语法讲多少遍也不明白”。坚持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一片“差等生”了。

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尊重学生的特点,而不是总犯“逼着兔子学游泳”的错误,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这样一来放眼望去,我们见到的就是一批活跃、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的优秀职校学生,是一批批长跑和短跑健将,而不是一只只“蹩脚的还没学会游泳的兔子”。

(三)培养模式初探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情况来制定适宜的教学培养模式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依据调查研究的资料,结合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设计了由三个模块、六个项目和十七个学生活动组成的培养模式。三个模块即师幼沟通能力的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辅助能力模块。六个项目即六种师幼沟通的范式,根据调查问卷和相关理论知识我们整合出六种师幼沟通的范式:教育活动范式,幼儿年龄范式,幼儿气质类型范式,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范式,教育目的范式和特殊儿童范式。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六种范式转化成六个项目教学任务,每个教学模块包括两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包括若干个学生活动。在共计十七个学生活动中,以视频形式呈现岗位任务,根据具体的岗位任务要求,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每个活动的特点确定若干个重点培养的师幼沟通能力。(见表1)

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方式。以教学模式中的十七个活动作为评价内容,学生抽签决定自己的考试内容,按照抽签结果,学生或者分析、改进视频中的师幼沟通过程,或者在实际情境下与一名或多名乃至全班幼儿进行沟通,以是否达到沟通目的为评价标准。之后进入理论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分析并回答在本次师幼沟通中运用了哪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重点展现了哪几个沟通能力。

上述教学模式初步尝试将以知识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转为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将课堂变为幼儿园的活动室,在不同情境下培养学生的整体沟通能力,将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根据工作情境的需要穿行教学。本研究希望通过三模块、六项目、十七个活动的培养模式,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和探索,提高幼儿教师岗前教育的质量,培养具备良好师幼沟通能力的准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麻彦坤.情绪智力研究的两种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3杨东.试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7).

[4]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itution and Training Model of

Secondary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Child Communication Ability

CHEN Jing

(Jiangsu Tong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Xuzhou 221116,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components and eight specific abilities of the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rough survey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ree modules, six projects and seventeen student activit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child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 teacher-child commun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上一篇: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下一篇: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中职汽修专业教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