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27 06:58:32

也谈新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新闻学教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向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发展;从单纯培养报纸采编人员到全面培养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网络传播到广告经营等多种专业人才;专业教学点也遍布全国各类高校,除了老牌的人大、复旦,北大、清华也相继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一时间,无论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师范类学校;无论是文科类学校,还是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纷纷成立或开办新闻传播类的院系或专业。全国设有新闻类院系的高校由1999年前的66所100多个专业点,增加到2006年的460多所661个专业点,在校生达到13万多人,几乎接近目前全国新闻界持有记者证的人数(约15万人)。

快速攀升的数字,接踵出现的专业点,都分明透露出这样一种气息:新闻传播专业是热门专业!新闻传播教育在急剧升温!作为一名在报纸和电视新闻一线工作20余年而新转至教育岗位的新闻人,笔者深深感到:新闻传播院系及新闻学科专业不断增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这种超常规发展的繁荣表象下,有很多值得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应设法加以改进的问题。

“隔岸观火”式的教学形式

目前,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在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有许多问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就是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实践工作需要的不相适应,也就是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对此,无论是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已认识到它的严重性。

有一位西方记者曾经讲到 :好记者只有忘掉新闻学院教授塞进他们大脑里的理论,忘记教授们的理论,才能找到、写出读者爱看的新闻。这话听起来有些癫狂,但也反映了新闻教育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反映了我们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与新闻媒体和记者实践要求发生严重冲突。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某高校回答学生提问时多次指出,你这个问题属学院派问题,与业界差距太远。原新华社高级记者,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也尖锐地指出:“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2006年11月,江苏省第七期高级新闻人才培训班)。许多媒体也普遍感到,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写小而浅的东西还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李响先生更是认为,有些学新闻的学生写的东西空而泛,往往不得要领。甚至一条简单的口播导语都需要编辑修改多遍。

新闻教学如果不能教会学生采写新闻,那就是一种失败。近些年,很多媒体招聘记者不再一味考理论知识,而是组织应聘者集中实地进行采访,通过写(拍)新闻一比高下。2006年11月21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北京大学举行招聘会,方式为:应届大学生应聘该报业集团采编类岗位,必须先参加该集团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报纸DIY大赛,不仅优秀作品将被精选制作成报纸出版,优胜者将赢得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工作职位;入围的大学生还可赢得进入广州日报实习的机会。要求参赛者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话题,模拟编辑、设计制作半版的广州日报版面,也可以选择创作以大学生和大学生活动为中心主题的文章或摄影、插图等美术作品。全国各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均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同时,他们并没有对参赛者所学专业做出限制 (2006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第12版)。由此可见,新闻教学必须紧紧关注新闻实践的要求和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隔岸观火”式的教学形式显然与新闻实践相差太远。因此, 注重实践,强调新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要学生学习系统的多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仅仅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自相矛盾”的教学理念

目前新闻界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新闻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新闻实践,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事实的确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形态、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变化无常的媒介市场,都让一些教科书望尘莫及,无法跟上。捧着一本过了时的书给学生念,怎么能跟得上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新闻工作?加上新闻教学理念与新闻实践之间的差异,使毕了业的学生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以后,常常产生困惑。譬如,新闻教学一方面强调新闻工作要讲党性,一方面又教学生要借鉴西方新闻传播理念。但现实是新闻媒体要求讲党性,讲原则,顾大局,以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己任,并经常要被“宣传计划”牵着鼻子走。自我主张、自由讨论,这种符合学术规范的理念在新闻单位绝对行不通。因此,新闻教学如何实事求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确实值得新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此外,一个资深记者和一个新闻学教授或新闻学博士相比,新闻单位对资深记者更加青睐。他们认为专家学者大都是纸上谈兵,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有的文章既不中听更不中用。记者需要解剖事实,不能在幻觉中讨论。因而业界普遍认为,新闻是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儿,学生不去动手,整天高谈一些理论,可能永远做不了好记者。

薄弱的师资、不合理的课程与刻板的教学

师资力量不充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刻板也是当前新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李响先生作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培养对象赴美考察回来,在谈到美国的新闻人才培养及师资要求情况时说,美国的大学几乎不培养新闻学的博士,硕士也不多,新闻从业者不一定要有新闻专业经历;但对教授新闻的老师则强调一定要有职业背景,教授不需要博士、硕士学位,但一定要有2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历(李响在江苏省新闻界庆祝第7个记者节大会上的发言,2006年11月)。也就是说它的职业背景门槛远高于学历门槛(其实,在我国的新闻界真正拥有高学历的人是少之又少,包括那些名家)。反观我们的不少院校,对学历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而对职业背景却常常忽略或重视不够。特别是一些普通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点,竟然没有一个老师从事过新闻工作,甚至连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也没有,原来教文学史的改教新闻史,原来教文学概论的改教新闻学概论。有些院校更是先“搭台子”再找“唱戏的”。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问题多多。某些新闻院系,《新闻采访与写作》沦落为一门选修课,有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也不开设《电视新闻写作》或《电视解说词写作》。有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电视台以后,部门负责人让他写个节目策划书,他竟然一筹莫展:“老师没有教过我们呀!”满脸茫然。这些都表现出课程设置的严重不合理。也有些新闻传播专业点只重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忽略或者无视相关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新闻从业经历,上课时只好念教材,一味地进行概念灌输,缺少鲜活的案例。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欧阳霞老师在《新闻战线》上撰文说“连导语都不会写的新闻学博士,有相当一部分会走上新闻教育的讲台、从事新闻学术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闻教育的悲哀”(《新闻战线》2006年第7期)。

由于新闻教学内容、理念和方法与新闻实际工作需要的严重脱节,加之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少媒体已开始虚火上升,地市以下新闻单位大多人满为患,而导致了大量新闻专业毕业生游走于传媒专业的边缘,出现了一边是高校开办新闻传播院系专业热热闹闹,一边是新闻业界甚至学界对这种现象的不断批评(李希光就曾呼吁“记协要对新闻院系的准入进行资格认定”) ;一边是新闻专业毕业生对新闻理想的单纯追求,一边是新闻单位不愿接受纯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残酷现实。新闻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先天不足的问题,在就业时显露得极为突出。一位媒体的招聘人员表示,现在媒体招聘人员大部分都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本科毕业生虽然有一部分人很优秀,但是大部分媒体还是更欢迎“来了就能用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新闻教育教学事业确实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值得欣慰的是,对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不但北大、清华、人大、复旦这些顶尖高校十分注重从大的媒体聘请引进新闻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就是一般的地方高校也开始重视从媒体引进或聘任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编采人员担任新闻教育管理和教学人员。同时,许多高校也开始注重实践教学,推行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概念或理论,而是让学生能够对国情、社情、民情有新的观察、思考,使学生的认知、思想、行动有真正的转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会得到较大改观,与新闻传播界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小。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娱乐底线” 下一篇:传媒素养:信息时代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