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文人的理想与现实之殇

时间:2022-08-27 06:47:53

[摘要]《唐伯虎点秋香》作为周星驰最经典的影视作品之一,是后现代主义演绎方式的典型代表,是无厘头、荒诞、滑稽等表演手法得到充分运用的巅峰之作。该影片通过喧闹、嬉笑甚至荒诞的情节场面,对底层小人物的卑微命运进行了深刻剖析,反映出在等级制度高压下草根阶层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同时对理想爱情的美好与现实婚姻的冷漠进行了比较与反思,反映出文人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之殇。

[关键词]文人理想;现实;《唐伯虎点秋香》;解读

自从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问世之后,经过后世戏曲、弹词、小说的加工渲染,唐伯虎与秋香的形象渐次深入人心,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特别是对于唐伯虎形象的加工塑造,因其潇洒倜傥的个性、富贵殷实的家境、风流多彩的艳遇,成为后世人羡慕与模仿的对象,与史书所载完全不符。历史上的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经史,28岁赴南京乡试,中头名解元。次年,进京会试,受科场舞弊案牵连,从此功名路断。后半生落拓不羁,穷困潦倒。可见,影片所演与历史真实实乃大相径庭。

一、《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梳理

(一) 开端――生活之痛

在1926年鼻祖版电影《三笑姻缘》上映之后,所有对“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翻拍都是重起炉灶,把才子佳人融入新时代的大染缸里重新进行组合和演绎。周星驰、巩俐版的《唐伯虎点秋香》在解构的意义上是走得最远的。

“唐寅天赋异禀,聪慧过人,乃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之翘楚。而最为人所艳羡的是,他娶了八位温柔贤惠、美丽可人的娇妻,这种群芳环绕、娇妻美眷的快意生活着实羡煞旁人”――影片一开始,便运用旁白的手法、夸张的口吻对唐伯虎优越富贵的惬意生活进行了近乎夸张的渲染。随后出现的场景却让观众大跌眼镜:如花美眷的八个妻妾虽外表美丽,内里却泼辣无德,嗜赌如命;外表看去大气秀美的唐府,内里却人声鼎沸,狼藉一片;传说中被视若珍宝的唐寅画作,现实中却为了打麻将、掷色子之便被用来垫桌子(《百花争艳图》)、垫桌脚(《唐寅诗集》)。想象与现实的对比都在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不被理解的男人的悲哀。影片至此,仅是一个开场,就用对比与夸张等手法抓住了观众的心。接下来是唐母引人深思的发问:“家财万贯,妻妾成群。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不是吗?”这一问,既是对唐伯虎的询问,也是对千千万万观众的询问。人生,拥有金钱地位、华屋美眷,为何仍然感觉不到幸福?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些叩问就像悬疑剧中若隐若现的线索,吸引着观众的兴趣,同时也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接下来影片用慢镜头的画面,同样运用对比的手法,给出了一个促使唐伯虎离家出走的根由。在萧瑟凄冷的二胡声中,透过凄凄惨惨的月光,唐伯虎看到了名为贤妻实则恶妇的八位妻子的丑态。他感到了人生的绝望,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外表看似华丽的豪奢之家。“我心悲又痛,八个老婆如豺狼虎豹,人家都当我享尽齐人福,其实空虚寂寞谁人知,谁人知?”这是唐伯虎对自我荒诞可笑命运的质问。“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两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也曾面临与唐伯虎同样的处境。不同的是,屈原面对的是国君与天下,而唐伯虎面对的是家庭与爱情。正因为命题不同,所以前者选择了以死明志;而后者则选择了现实逃避。“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令人恐惧的孤独感不仅古人具有,现代人也同样难以免俗。

(二)发展――追求之美

“原来世界上最美丽的笑容,就是包含爱心的笑容。苍天啊,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理想之爱,她就是秋香。”电影中的唐伯虎第一次看到秋香并非一见钟情,而是略显失望。与之同行的三大才子立即反驳:要知道美女这种东西像鲜花一样,也要绿叶来衬托,你再看看嘛。果然,在几个绿叶的衬托下,秋香显得娇养异常,那种断肠泌骨的美难画难描。瞬间,唐伯虎被秋香的美震慑了。虽然已经经历八次失败的婚姻,但唐伯虎依然不愿放弃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为了追求所谓的理想爱情,他又一次趟进了爱情这条大河。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华府的低等下人。9527就是你的终生代号。”在华府中,萦绕在唐伯虎身上的“诗画双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等耀眼的光环已不复存在了,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华府奴才的代号。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金钱与利益的疯狂追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令性格逐渐失去意义,人与生俱来的个性与气质成为现代社会着力消除的东西。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姓名以及爱情这些私人的东西都应该被消除,人仅仅是一个符号。你不需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而只需要成为一件毫无特点的工具。“死做活做像条狗,被人骂不能汪汪叫。像条狗,真好笑……”这是华府底层下人用以自嘲的歌谣。“狗”,秉性忠诚却往往不受重视,劳苦一生却往往不得善终。在这里,影片用“狗”来描述身处华府底层的唐伯虎的生存处境,借这一隐喻影射现代社会中底层人物生存的卑微与无奈。

华府是一个等级森严、尊卑鲜明的小型社会,从9527的代号到华府的高等奴才,彰显的是人物等级和人物命运的突变。而这种等级和命运的升降靠的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从天而降的“奇迹”。宁王对华府的挑衅在偶然间成全了唐伯虎,使他从9527摇身一变成为有姓名的高等奴才“华安”,而身份的转变也为他与秋香发生联系创造了条件。“风流不羁只是他的外表。我读过他的诗,从他的字里行间,我看得出他是一个用情专一、真情真意的男子汉。”秋香的话如同旭日初升的阳光,瞬间照进了唐伯虎长久以来黯淡无光的心房。听完这段话,他更加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秋香,并决心拼死一搏,只为获得她的芳心。

(三)结局――理想之殇

唐伯虎身份败露后被华老夫人关进柴房,秋香冒险探望,两人开始了一段涉及姓名、爱好、身份、压力等内容的对话。正是这段对话,为两人爱情的不完美结局埋下了伏笔。

……秋香:你喜欢什么颜色?唐:有很多……譬如黄色。秋香:你平常除了画画之外,你还有什么嗜好?唐:也没什么特别的了,平时就是看看书,听听音乐,吹吹箫了。秋香:你会吹箫?唐:是呀!秋香:你会吹箫啊!唐:哈哈……有空教你啊。秋香:好呀!(坐在唐伯虎身边)你身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会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唐: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压力呢,说真的真是相当的大。所以我一有空就出去旅行,解解闷,这你懂不懂……

听完这段类似答记者问形式的对话,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唐秋”爱情从一开始便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秋香对唐伯虎的情感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仰慕,或者说偶像崇拜。当追慕的偶像从圣坛回到凡间,从理想中的“神”回到平凡中的“人”,神的光环逐渐退却,人的弱点渐次显露,这段理想之爱也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次消解。

终于,在救了华府上下之后,秋香被作为酬劳奖励给了唐伯虎。如果故事就此结束的话,那么这部作品就毫无深意可言了。最后的几句对话如同催化剂一般,迅速提升了整部电影的档次与内涵。

唐:人生大起大落得太快,实在太刺激了。秋香:慢着,划两拳,麻将、牌九、掷色子四色牌,你总会一样吧?

唐伯虎曾经说过,人生大起之后必然迎来大落,人生的真正痛苦不在于求之不得,而在于历尽万难后发现所得非所愿。故事演绎到这里,可以说既给了观众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喜,又带给了观众一记当头棒喝。具“出水芙蓉”之美的秋香到头来也不过如此,她给人们的印象与唐伯虎起初给她的印象一样,都是从圣坛走回了凡间,都在拨开面纱后露出了人性种种的弱点。本质里,她也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女子,跟唐伯虎家中的八个妻子毫无差别。表面看去,这似乎是编剧跟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但细细体味,又发觉不仅仅只是个玩笑。在爱情的天平上,你既然不懂我的游离,又何必引我而来,又何苦让我伤悲。

二、《唐伯虎点秋香》的文化梳理

(一)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塑造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历史和文本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一个隐喻。文本是历史的文本,也是历时和共时统一的文本。”(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取材于历史,却没有尊重真实历史。据考: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生活落魄,失意困窘,并不像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那样富贵风流。他一生只有一位妻子伴在左右,生活清苦无依,甚至难以为继。所以,历史上的唐伯虎根本没有点过“秋香”,更没有“秋香”这一人物。我们现在看到的“秋香”,只是后人为迎合大众需求凭空杜撰出来的。虽同处明代,但从生活时段上看,秋香生于明1450年,唐伯虎生于明1470年,小秋香 20 岁。唐伯虎经历“科场舞弊”案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虽依然保持潇洒怪诞的个性,但后半生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继。可知,“点秋香”之举确属后人杜撰。编剧将如此美好的故事附会在风流潇洒的江南才子身上,是一种相对合乎生活逻辑的艺术化处理。正是这种演绎和真实的巨大差距,使得文本塑造与历史真实处于相互消解与容纳的状态中。

影片从始至终渗透着传统文化之美。如对联比试、功夫展示、书画创作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蕴涵文化色彩的元素已经从真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指向转化成为一种虚拟的意向符号,不管是“具体”还是“虚拟”,两者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共同指向――“美”,抑或是对“美”的追求。这些古典元素在后现代语境的衬托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阐释。历史通过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文本又在历史的演绎下得到了升华。《唐伯虎点秋香》带观众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同时又在此过程中尽情地凸显了现代人的主体创造性,使影片“任性”的加工与演绎成为可能。影片似乎正是要通过历史与文本的互塑来告诉世人:文本演绎与历史真实不仅可以同步存在,而且还可以将这种存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关于影片的“庸俗”之论

《唐伯虎点秋香》在“恶搞”“庸俗”方面可谓达到了顶峰,上映不久便遭到影视评论者的口诛笔伐。影片中,各种戏谑、夸张、搞笑、无厘头等后现代手法层出不穷。人体绘画、模特步态、现代打击乐、穿插广告词的毒药说明以及“面目全非脚”一类的搞笑元素,使原本温文尔雅的才子佳人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既令人捧腹大笑,又令人瞠目结舌。正义、爱情、尊严、忠义、反抗、勇气,这些被推崇的传统价值观都被以玩笑的形式消解于感官愉悦之中。这种篡改或者颠覆历史的电影化叙事在给人们带来欢愉的同时,又会让人对影视文化未来的走向产生莫名的忧虑。

其实,这不是影片的错位,而是观众欣赏理念的错位。时代在变,但部分观众仍在以古典或正统的审美准则来衡量一部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影片。如此一来,影片的实际效果与观众的审美期待便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实,观众们应该认识到,此剧原本就不是立足于真实、重现历史本来面目的正剧,与此相反,它只是批量生产出来的迎合大众审美需求,以获取可观利润为终极目的的娱乐剧。诸如此类的影片,只是为那些完全处于被动欣赏地位的消费者而“生产”的,它是一种背离主流文化的伪艺术,是文化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

遍观周星驰的电影,我们都会捕捉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会被他拿到电影中进行无情的嘲弄和鄙视。他敢于向世俗挑战,敢于对宗教进行颠覆,但这种挑战与颠覆不是以传统的、主流的艺术形式,而是以世俗的、荒诞的表达方式呈现;在周氏电影里,虽也充斥虚无,但展示更多的却是坚守,坚守私人视角的个性化解读,坚持本体自我近乎滑稽的表达理念,或许这正是周氏电影的精华所在。当代喜剧电影多数是让你观影时大笑,笑过之后顿觉乏味无聊;而有些电影却让你在大笑之后不得不反思甚至惭愧,这才是真正的可以走入人心、赢得票房的电影,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便是这样一部引领我们走入深思、感悟自我的好影片。

[参考文献]

[1] 田其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中国电影评论,2013(18).

[2] 诸葛护荧.英雄主题的复苏――从《三笑》到《唐伯虎点秋香》[J].电影评介,1994(03).

[3] 夏军.《唐伯虎点秋香》的结构主义分析[J].语文学刊,2009(06).

[4] 蒋F.论《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文学形象的生成[J].江南大学学报,2005(12).

[5] 阿雨.亦笑亦骂的《唐伯虎点秋香》――关于娱乐题材影片的思索[J].电影文学,1994(05).

上一篇:浅谈中职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 下一篇:任职教育背景下士官学员专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