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眼中的新巴黎

时间:2022-03-27 04:23:19

摘 要:居斯塔夫・卡耶博特是19世纪印象画派独树一帜的画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作品《欧罗巴桥》,来探寻印象派眼中的新巴黎,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变迁对人们生活和审美方式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印象画派,城市化,工业文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80-02

“城市风景”一直是印象派画家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男爵改建的新巴黎更让追求现代性的印象派画家们着迷不已。无论是林荫大道、广场、咖啡馆、甚至是火车站升起的滚滚浓烟,都成为了画家们笔下五彩斑斓的光影组合。在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居斯塔夫・卡耶博特似乎并不为大众熟识,但是他的作品却由于对新巴黎现代化的独特细节把握而让人印象深刻。

一、卡耶博特及其作品《欧罗巴桥》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于1848年生于巴黎,由于家境殷实,使他可以自由从事喜爱的绘画事业,并成为几次印象派画展的主要出资人,购买收藏了多幅印象派画作。卡耶博特的绘画生涯可以分为两部分:前期在库尔贝和自然主义影响下的现实主义画风,以及中后期在莫奈和德加影响下的印象派画风。其著名画作,无论是《巴黎,雨天》还是《欧罗巴桥》,其关注点都聚焦在城市变迁下的社会与人身上。

《欧罗巴桥》的创作就极大地受到自然主义及摄影技术的影响:画面干净,构图严谨,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欧罗巴桥》展出于1876年印象派第三次联合画展之际,画面描述的是坐落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之上的欧罗巴桥上的一个春日场景。车站所在的欧罗巴一带是奥斯曼男爵改造后的新街区。画面上,钢筋水泥桥的栏杆纵贯画面,一直延伸至远景中横置的奥斯曼式建筑,灰黑色的钢筋桥体几乎占据画面的一半,使观赏者立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桥的左边近景处,一个身着灰白色衣服的工人依桥而立,凝视着桥下由铁轨和蒸汽所组成的工业世界,若有所思;他的身后一只略显滑稽的流浪狗朝画面深处踱去,后面一对衣着讲究的男女悠闲地迎面走来,男士的高头礼帽和女士小阳伞是中产阶级的标志。这里,凝思的工人与闲情漫步的中产阶级形成鲜明对照:首先是色彩上的反差,灰白色的工作服和黑色的礼服对比明显;其次,工人依桥而立,几乎与冰冷的铁桥融为一体,他双手托腮神情漠然,仿佛被一种孤独感空虚感笼罩,而他身后上层人士的悠然自得与桥下的钢铁世界格格不入,两个阶层的人物间没有任何联系与交流,各自独立存在于画面中,正中央流浪狗的安插显得滑稽而荒诞,大量冷色调的运用强烈地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二、城市化带来的审美新体验

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的进程彻底而迅速:扩建巴黎的主要干道,在大道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使之成为林荫大道,修建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完备的下水道系统等等。身处在这巨变之中的波德莱尔曾在他的《天鹅》一诗中描绘到:“正当我穿越新卡鲁塞尔广场/它突然丰富了我多产的回忆/老巴黎不复存在(城市的模样,哎,比凡人的心变得还要迅疾)/我只在想象中看见那片木棚/那一堆粗具形状的柱头,支架/野草,池水畔的巨石绿意莹莹/旧货杂陈,在橱窗内放出光华。” 诗人对昔日的巴黎恋恋不舍,怀念过往的一草一木。最初的改造的确让习惯旧日生活的人们略感惊讶和不适,但是马上,人们就感到了新兴的林荫道和扩建的马路给城市注入的活力,尤其是铁路的发展更加速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印象派画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成为最早挖掘并赞美工业风景的艺术群体之一。

不只是卡耶博特,马奈和莫奈也对 “工业风景画”主题兴趣盎然。马奈的工作室就坐落于圣拉萨尔火车站附近,而莫奈则在卡耶博特的资助下,在火车站附近租下工作室专心描摹。马奈于1872年创作了《铁路》,将女性和孩子置于蒸汽团簇的工业背景之中,构图新颖;随后莫奈创作于1877年的组画《圣拉萨尔火车站》(共八幅)也描绘了大玻璃棚下的滚滚浓烟,以及蓄势待发的火车头,他用丰富的色彩将枯燥单调的画旨变得妙趣横生。

从马奈开始,画家们就试图抛弃“棕红的罗马人和希腊人以及瓷面仙女” ,开始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去感受光线明暗带来的色彩变幻。马奈曾说:“没有自然,我画不了,我不会编造。哪怕我按照教材来画,我也画不出有价值的东西。”随后,画家们在奥斯曼男爵改造下的新巴黎中找到了繁华的林荫道之美,开始关注新兴的城市风景,甚至“从声音、速度、恶臭的世界中汲取灵感”。 就像左拉宣称的那样:“我们的艺术家应该找到火车站的诗意,就像他们的父辈在森林里和鲜花中找到诗意那样。” 可以看出,艺术家们逐渐把以往对人和自然物的关注转移到无生命的事物身上,并且试图从一些“恶”和“丑”的意向中挖掘诗意,于是,这些令人震惊的新奇、不适甚至不和谐成为了艺术家们新的审美意象,并由此开启了一个拜物的时代。

三、艺术家的工业文明新思考

很多印象派画家都热衷于描摹新式街道和广场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比如莫奈和毕沙罗的多幅巴黎街景画就表现了繁华热闹的都市景象。在他们眼中,改造后的巴黎蕴藏了无数矿藏,每一条人行道上都展现了一幅新的画面:“条条林荫大道在阳光下蠕动;广场展现它们葱绿的草木和玩耍的儿童……城市的感情多变,一道阳光令巴黎开心,满天的阴霾使它陷入沉思,或者成为欢乐或忧伤的诗。” 可见,他们对改造后的巴黎充满了极大的热情,通过描绘人群与街道的关系赞美了城市的无限活力。卡耶博特也创作了一批巴黎街景画,但是他笔下的林荫道却常常人烟稀少,画面中前景大量缺失,给人一种空旷感和寂寥感。这也许是源于画家有些孤僻的个性,但也不乏他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人”这一主旨的思考。

工业风景画方面,同样是描绘火车站场景,莫奈和卡耶博特的关注点存在很大差异。莫奈一直试图抓住同一场景光线变化所产生的瞬间观感,所以才会在不同时刻接二连三地画同一个画旨。对于莫奈来说,画面中真正的主角是光线,而不是物与人。所以他的《圣拉萨尔火车站》系列以及《鲁昂教堂》系列本质上只是选材不同。相反,卡耶博特的画则仿佛一幅出现在左拉小说中的插图,充满了情节性和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上升的中产阶级以及逐渐庞大的工人阶级共存于奥斯曼男爵改造后的新巴黎,尤其是在流动性极大的火车站,工人焦虑而无奈地背对着中产阶级的代表,面朝冷冰冰的钢铁世界,发出无声的叹息。从纯艺术的角度看,卡耶博特的《欧罗巴桥》在绘画技巧上的确无过人之处,他对摄影技术的借鉴一度被左拉认为是“反艺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同时代的画家中,他却多了一份左拉式的敏锐和忧思,去表现巴黎改造繁华背后的压迫感和侵略感,以及不同人群在工业化背景下的迷茫甚至异化。因此,卡耶博特的画作又多了一份社会学意义,在整个印象派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

四、结束语

卡耶博特并不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独特的观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辩证的角度去理解巴黎改造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这一时期人们生活和审美的改变。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关注新世界中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画家,就像左拉曾经说过的那样:“热爱时代的画家们,他们不满足于可笑的假象,而应感受到时代脉搏跳动、被时代所占有的人的身份来解释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作品是活的,因为他们倾注了自己对现代题材的满腔挚爱。”

参考文献:

[1]左拉.拥护马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西尔维・帕坦.印象……印象主义[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3]波尔莱尔.恶之花[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上一篇:分段式教学法在中职钳工实习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下一篇: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