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作文评改应渗入人文关怀

时间:2022-08-27 04:35:46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作文评改应渗入人文关怀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摘要: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张扬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中学作文评改高耗低效使得评改成为语文教师的沉重包袱,而新课标要求作文评改渗入人文关怀,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革传统作文评改模式,从而提高中学作文评改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作文评改;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47-01

作文教学被誉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命题、指导、评改和讲评,作为第三阶段的“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作文评改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动力。然而,传统的作文评改多是以“内容、中心是否突出”、“主题是否鲜明”以及优良中差和分数等级作为作文评改的手段,这种重视评改结果以及评改甄别选拔功能的作文评改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悖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即要顺应人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高扬人文关怀的旗帜,也就是要求在作文评改的方式上渗入人文关怀。这不仅仅是从宏观上入手把握,更是要在评改细微处体现人性化,改变传统作文评改模式,使人文关怀式作文评改真真切切的落在实处。

1.传统作文评价人文关怀的缺失

作文评改是对学生的文本价值的判断过程,使学生借助教师的“评”对偏离作文目标的文本进行“改”。因此,作文的评改应该包括“作文评价”和“作文改阅”这两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传统作文评改中,“精批细改”已经成为其主要形式,要不要“精批细改”,张志公先生曾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里指出:“精”“细”云云,不是从数量上说的,而是从质量上说的,解决问题、对学生却有帮助的批改就是“精批细改”,不在于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写的字数的多少。[1]然而,传统作文评改偏离了这种作文评改方向,只是单方面强调教师详批详改,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使得“评”与“改”不再是一个双向互动活动,学生游离在作文评改之外。这对于身处于成长时期并有着高度自我意识觉醒的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发掘是无益的,作文评改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缺乏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作文评改呈现出评改程式化、评改人和文的分离化以及评改人文关怀的表层化的现状。

1.1 作文评改程式化。传统作文的评改方式过于局限,主要以单一化的分数等级为主,或者是每位学生的作文评语都是大同小异的重复套话。这就造成程式化的作文评改模式:“重作文水平,轻作文态度”、“重作文结果,轻作文过程”、“重单向评价,轻互动评价”、“重横向探索,轻纵向考察。”[2]分数等级固然可以从客观上给学生的作文予以价值性的判断,但却无法反映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和文章特色所在;其次,过于模式化的作文评语也让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评改中获得新的写作启示,达不到作文评改的目的。如果对学生的作文评改仅仅体现在一个绝对化的分数和几十个字的评语上,那么作文评改过程就缺乏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评改带有权威性,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1.2 作文评改中“人”与“文”的分离化。传统作文评改要求教师在评改时注重学生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作文评改在某种程度上漠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评改中出现了“人”与“文”分离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只评价作文本身而不评价写作主体,忽视了学生写作个性表达,整个作文评改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作用;二是过于注重写作知识水平提高,对于学生的写作情感和写作态度关注较少,作文评改中学生主体的自主性缺失。作文评改如果甚少在“文”中融入对“人”的关注,那么作文和写作人的价值也许就没有真正的融合,正如张文德老师所认为的: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将黯然失色。[3]

2.作文评改融入人文关怀的探索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的改革,其中在评价方面更是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中关注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是学校教育评价中的核心,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等人文化的评价理念。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随着语文新课标倡导的作文评改理念的渗入,评改的价值观也应该发生重大变化。具体来说,在作文评改中切实做到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评改策略,将文章与写文的人结合起来而不做一刀切,真真实实的践行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

2.1 评改方式多元化。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人文化的作文评改中,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在实际的评改中应做到新课标所倡导的尊重主体差异性,采用多元化评改方式。

2.1.1 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化、权威化的批改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的评改方向,即“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倡导一种学生做主角,教师当配角,师生共同参与的新型作文评价方式。”[4]这种模式在传统作文评改中大多是以学生简单的互评为主,但在新课程的背景中,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双向建构,也是学生主体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过程。我们更应该提出将“生生合作”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5]一方面,生生互评可以使彼此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倾听、相互赏识、相互进步,另一方面,师生互动可以促使学生自身进行反思,并可以将心中所得再进行重新创造,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出相应的评改。这样,师与生的共同参与既改变单一程式化的评改模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1.2 多元化的评改还可以体现在评语的具体化和多样化,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评价指导,使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怎样改进。因而,教师的评语可以是激励性的评语、指导性的评语或征求意见式的评语,教师给与了正确的引导和指正,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心而不懈努力,做到有评有改,评改结合。

2.2 评改过程人文化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每一位教育者都是参与者、研究者,不是简单机械的执行者和效仿者。因此,在学作文评改中要敢于摒弃传统评改的包袱,善于接纳创新,不盲目跟风,才能让人文关怀在作文评改中健康发展。

要实现评改方式多元化、评改目标三维化,归根结底是在评改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人文关怀的一句口号,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评者要做到敏锐感知学生习作的问题,用简洁有力的话语,真心诚意的鼓励的同时冷静提醒,融智慧和学识于一体。

总之,作文评改不仅是教师的一项工作,更是师与生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作为评改中渗入人文关怀,实施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新课程评价观念的体现,也是对作文评改之路的改革创新,而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学的语文教师从点点滴滴做起,用长远的目光来关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评改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展现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释放学生的作文价值,肯定人和人性的存在,作文评改的人文关怀才显得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朱立安.人文融合:高中作文评价的发展诉求[J].语文教学通讯,2005,(5).

[3] 张文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J].语文学习,1998,(8).

[4] 王素.“以人文本”理念下的作文评价观[J].新乡教育学报,2008,(12).

[5] 袁维新.教学途径: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3,(4).

上一篇:大学教师矫治大学生厌学心理大有所为 下一篇:“动”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