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分析

时间:2022-08-27 04:27:38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已经不相适应。本文从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培养的现状,对实现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人文理念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14

1 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人文理念的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

2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理念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体育不仅可以塑造学生强壮的体魄,还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责任感。体育教学要体现人文理念,将学生的体质与心灵、生理与心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人文精神的高低对体育运动参与者的价值观、道德观、正义感和荣誉感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真善美的现代教育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3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培养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是,培养目标以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为主,缺乏人文理念的渗透。

3.1 对人文素养培养不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重体质、轻素质”的现状,把体育教学等同于体力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个中心,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学普遍重视体育成绩或者技术动作的学习,缺乏对于学生团队意识、荣誉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实际上,这些人文精神才是体育教育的精髓。缺乏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学成绩再好也谈不上成功。

3.2 体育教师缺乏人文理念精神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人文理念的渗透,关键是体育教师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不重视,或者本身就缺乏人文精神。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是退役的运动员,他们没有接受过学校的系统教育,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的能力。教师专业水平高但缺乏人文精神,这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培养的一大重要因素。

3.3 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伍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体育课的数量少,质量也比较差。学生可供选择的基本上以足球、篮球等常见项目为主,教学内容十分单一。而且,体育课程选择是“一锤子买卖”,学生缺乏流动性,一学期只能学习一项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比较落伍,甚至有些体育教师拿体育课当成了放羊,一上课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3.4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我国人文体育思想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相对较晚,体育教学效果单一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标准,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难融入人文精神。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衡量,对运动成绩过分追逐,缺乏对学生团体意识、协作意识等人文素养的考核。

4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

4.1 转变高校体育教学思想

人文素质不仅对高校体育教学重要,对于整个高校建设和教学效果实现都很重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应该以人文精神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体育精神。高校必须重建包含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思想,为体育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身体素质提高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2 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

优化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性别结构,招聘体育教师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应试者人文素质的考察。对于现有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外,还应当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把团结、写作、互助等人文精神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另外,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团队精神,离不开教师的模范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自身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4.3 丰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当体现丰富性,而且可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例如前半学期学习足球,后半学期学习太极拳。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学生能体会不同的乐趣,体会不同的体育精神。足球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太极拳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学生“四两拨千斤”的哲学思想。体育课程的丰富性可以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的选择空间,开拓学生的体育视野,激发学生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探索式教学、互助式教学等方式,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团体协作精神,体验体育运动的人文精神。

4.4 扩充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不断形成健全的人格。体能、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只是体育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体育教学评价指标应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所体现。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杜绝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不以量化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5 结语

近年来,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断更新,人们已经越来越注意到人文素质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扩充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有效融入人文理念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锡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2013,(4):151-153.

[2]张铁新.浅谈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华章,2013,(12):226.

[3]贝良,刘笑非.试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理念[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2-153.

作者简介:汪浩洋,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上一篇:舞蹈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民事诉讼法案例教学的难点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