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宋时期的历史教育

时间:2022-08-27 04:17:57

浅析两宋时期的历史教育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学校历史教育的发展、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史学研究的空前繁荣既显现出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又体现出历史教育的重大影响。

一、历史教育的功能

历史教育,不单独是历史知识的灌输,而是以学习做人为基本标准,"既凸显于社会的需要,也适应个人的发展"[1],因此可以说,历史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曰社会功能,二曰育人功能。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天下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治乱、人民休戚的关注;育人功能,它与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其本质在于养成人格。

两宋历史教育实现了这两种功能:

1、社会功能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的加重和积贫积弱的加剧,促使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史学家们重视对"治乱兴衰"的总结,强调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以史警世。他们撰著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尤其是近世史、当代史著作,为统治者提供了一批历史学习的优秀教科书,这一过程体现出历史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宋仁宗时,欧阳修撰著《新五代史》、《新唐书》,着重于总结历史盛衰,分析经验教训。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司马光强调帝王要认真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资治通鉴》以极其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史学对于政治的重要性,说明了政治统治的存在、巩固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资治通鉴》一书很好地凸显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因此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赞扬。

南宋时期,国势日蹙,出于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关注,史家们掀起了一股撰写当代史的热潮,希望统治者能通过对当代史的学习,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如李焘以40年心血,撰成北宋编年史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978卷,是宋人所撰最为翔实的北宋史著作。

2、育人功能

两宋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侧重儿童教育实现的,使儿童从小就在历史的熏陶下,养成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对儿童的历史教育从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和体裁完备的蒙学历史读物中得到体现,如《小学》、《童蒙须知》、《三字经》、《叙古千字文》、《十七史蒙求》等等。

其中,《三字经》以高度简洁的文字浓缩中国历史沿革,和谐的韵律展示历史变迁以及适合且易于儿童记忆等优点成为古代蒙学中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另外,它所宣扬的重教重学、尊师爱友、孝敬父母、刻苦勤学等精神,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极为有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目前我们应该继承和大力发扬的。深入挖掘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两宋启蒙历史读物对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增添裨益。

综上所述,两宋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都是辅政治统治之功,扬道德伦理之势[2]。所以,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都牢牢把住历史教育这一关,使之既能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理想目标,又能实现对民众传统道德教育的追求。

二、历史教育的影响

1、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封建社会里,培养封建道德意识、纲常伦理的等级道德是那个时代教育的中心内容,更是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宋朝以来,理学发展,教育史上出现了包括朱熹在内的理学家们也大都成为重视修史、治史的史学家,因此从这方面编纂的教材不少,这类教材是专门为培养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世的态度而编写的教材。总之,历史学家的治史和编纂历史蒙学读物的行为宣扬了封建伦理思想,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2、促进了历史教育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两宋时期,由于学校和知识分子的提倡,历史教育走向了社会深层,蒙学历史读物的大量出现和讲史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民众都能接收到历史教育,从而促进了历史教育的通俗化与大众化,有力推动了当时历史教育的发展。

根据上述,两宋时期,蒙学历史读物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不仅是少年儿童了解历史的启蒙读物,而且也是流传甚广的极具社会性的历史通俗读物,由于蒙学历史读物具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等优点,也为识字不多、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民众所接收,成为"市井百姓借以粗知历史文化知识的读物",[3]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播和促进历史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被称为"俗讲"[4]的讲史活动在北宋盛行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史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南宋时期的讲史更盛于北宋,当史学通过讲史人和社会大众结合起来的时候,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从而产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

3、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教育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教育则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切入点,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浸润、积淀的实在结果"。[5]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上,根深蒂固、博大精深。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的悠远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才能真正谈得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两宋的治史行为,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伦常道德,也有一些内容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消极思想,这些正是统治阶级的麻醉剂。但是,这种主观目的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向人们传授了中国传统历史知识,也促进了历史教育的通俗化与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就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使人们从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努力从中汲取营养,使历史教育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使人们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何立新.从两宋蒙学教材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赵亚夫.中国历史教育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

[4]李良玉.论两宋时期的历史教育.韶关学院学报

[5]陈季君.论历史教育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中的地位与作用.贵州社会科学

上一篇: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新教材,重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