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感伤风格初探

时间:2022-08-27 04:12:04

《背影》感伤风格初探

[摘要]《背影》一直以平实而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颇受关注,而对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感伤风格,人们则少有提及。文章从作品的意境、人物、写法等三个方面着手,探讨其感伤风格的形成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感伤风格;意境营造;人物刻画;艺术写法

[作者简介]韦晓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1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24―03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令无数读者为之唏嘘落泪。其中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催人泪下的语言,不仅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也饱含着对人生坎坷、社会动荡的感伤之情。可见,作品除了人们熟知的朴素、直白而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之外,其艺术风格还洋溢着沉郁深情的基调,回响着感伤悲凉的和弦。

那么,作品是如何体现出独树一帜的感伤风格呢?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浓郁的气氛渲染、深挚的感情表达、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艺术手法等,为作品创造了强烈的感染力,吸引着广大读者。本文试从作品意境营造、人物刻画和艺术手法等三个方面探讨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感伤风格的形成及其独特而感人的艺术魅力。

一、特定的背景营造感伤意境

首先,《背影》的创作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景:社会动荡、家境衰败、祖母去世和父亲卸职等。这一连串的变故为作品营造了一个感伤的大环境,整个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烘托下展开描述的,它奠定了作品感伤的总基调。

其次,《背影》还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感伤场景:车站送别。朱自清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特定的离别场景,把离别的愁绪凝固成一幅父子车站离别图:冬天的月台,冰冷的铁道,送别的父亲,买来的橘子。儿子的泪水……这些图景勾画了父子离别的场面,抒发了父子别离的感伤之情。离别的场景加上感伤的别情,感伤意境油然而生。

人生失意、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背影》凸现了亲人的永别、父子的暂别,并巧妙地将大环境与小场景相结合,把人生失意与离愁别绪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阴郁的背景、环境与作者的感伤之情相融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感伤意境。通过意境的营造,使感情与读者相沟通,令读者从中窥见动荡社会中人们生活的黯淡境况,从作品的离别画面中感受到离愁别绪、感伤之情。作品的这种感伤色彩,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既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也造成了扣人心弦的感伤艺术效果。

最后,作品还善于运用色彩营造感伤氛围。色彩具有象征作用,它能暗示某种有形的事物或无形的情感意绪。因此,色调的明晦或冷暖,注入了作者的意念,就有了感情差异,而冷色调往往引发的感官感受和情绪律动是感伤、压抑与惨淡。作品以冬天作为大环境,万物凋零,寒风凛冽,给人萧瑟、凄凉之感。接着,作品以车站作为小环境,灰色的站台,黑色的铁道,整个画面呈现的是灰暗沉郁的冷色。此外,文中不乏穿插描绘服饰色彩的词语,如父亲给“我”订做“紫毛大衣”,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种又黑又青的色调给人以忧郁、压抑和悲哀的视觉效果,它和整个作品感伤的气氛以及作者的“泪水”合成一气,点染出悲戚的氛围,传达着作者家庭遭到的变故、对当时世态的灰冷的悲叹之情,使读者产生了感伤的共鸣。

二、感人的真实营造感伤人物

如果说,意境的营造是感伤风格外在烘托的话,那么,感人的真情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作品核心的凸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背影》中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挚的情感,李广田先生曾评价《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作品中对父爱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对父亲最后的思念,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自然而然地打动了读者。此外,朱自清也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可见,这平实而朴素的创作动机,正是作品能够成功地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的有力见证。

其次,作品独辟蹊径,选取了并不常见的父子之情作为独特的写作题材,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感伤的父亲形象。作品摒弃浓墨重彩,力求真实、自然地再现父亲那慈爱、内敛而细腻的性格特点。如作品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只有寥寥数语,简洁朴拙,但生动传神: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简单的话语,充分体现了父亲承受家庭重负、宽慰儿子以及倔强的性格特点。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十分简单、平实,感彩并不强烈,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却分明包含着对社会动荡的怅惘;对人生的无奈;对儿子的关爱、担心;对分别的不舍等复杂的感情,真实地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慈爱、内敛而细腻。读者从中感受到作品感伤的韵味,也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背影》还巧妙地抓住了人物形象一个特征性的“背影”,运用素淡的笔墨、白描的手法以及感人的细节描写,侧重勾勒了父亲在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下,也是“我”在凄凉惨淡境况下看到的父亲的背影: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

“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

“探”、“穿”、“爬”、“攀”、“缩”、“倾”这一连串体现出行动艰难的动词及“蹒跚”、“慢慢”、“肥胖”等描绘父亲外型和动作状态的形容词,加以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蕴涵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一腔爱子之情。这个背影真实、含蓄、感伤,描画出一段打动了读者的“伤心”;对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的作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经久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散文贵在真实,真实使散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朱自清散文感伤风格的形成及产生如此扣人心弦的力量,与他的至诚和真挚密不可分。他笔下展示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描绘的是真实、可信的人物;抒写的是真实、感伤的情感,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三、手法的运用营造感伤效应

作品还调动、运用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沉郁的笔调风格,作为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巧妙地体现了作品的感伤效应。

1.重复

重复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修辞手段。如语词重复、事件重复和结构重复等。重复手法的运用,能造成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被重复的东西显得格外突出或具有特别的意义。

《背影》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方法,描述了父亲对“我”多次的托付和叮嘱。第一次,父亲已托付茶房送行但又不放心,踌躇再三,决定还是自己送行;第二次,父亲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第三次,父亲要去给我买橘子,叮嘱“我”“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第四次,叮嘱“我”“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又回头叮嘱我进站。作品不厌其烦地运用了重复的叙述,衬托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

文中还多次重复了“我”流泪,如:我回到徐州看到父亲、院子,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父亲那么艰难地攀爬月台买橘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最后,当我读到父亲的来信,“我”再次流下了眼泪。这些泪不仅来自感动、内疚,也来自思念。

此外,《背影》表现的父子之情,灰暗凄凉的人情世态,这种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也胶结于反复出现的“背影”之上。篇首点出“背影”;篇中几处提到“背影”;收尾又以“背影”作结。首尾呼应,重复出现的“背影”既深化了主题,又造成了感情上的跌宕回环、荡气回肠和情深意长,为作品的感伤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

事实上,作品中使用的重复法在客观上已造成了特别的意义。它包含了深刻的意蕴,饱含父亲生计艰难的苦涩及作者对父爱的逐渐理解。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伤之情,在作品中起到了突出和增强感伤情感效果的作用。

2.对比

(1)情感对比。作品中通过“我”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对比,形成反差,加强了感伤效应。如:“我”开始觉得父亲没有必要送行,因为感到完全有能力独立行事,父亲之举纯属多余;当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有失自己的面子;父亲叮嘱茶房照应“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觉得父亲多此一举。然而,父亲买橘子的细节,让作者的泪流了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怕父亲看见,是怕父亲伤心,说明“我”压抑自己而体谅父亲;怕别人看见,说明“我”强烈的自尊,告诉自己不应像小孩子一样脆弱。当作者接到父亲来信,读罢泪下时,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作品通过前后对比,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刻画得十分真实、生动和淋漓尽致,更突出了作者离别后思念父亲的感伤情怀。

(2)色彩对比。《背影》的整体色彩基调是灰暗的,这和当时朱自清祖母去世后悲凉的家境、心境是相应的。然而在这灰暗、阴冷的画面中,却出现了暖色,这就是父亲抱回来的“朱红”的桔子。作品的色调从暗淡的青黑色转变为明亮的朱红色,正如电影镜头的切换,通过先后对比的画面,一方面给读者的视觉以调节;另一方面通过色彩的前后变化,使读者既通过“背影”看到了父亲饱经忧患、穷苦潦倒的生活景况,更通过父亲胸前抱着的“橘子”看到了父亲那份炽热的父爱。朱自清刻意运用不同色彩来点缀构图,通过橘子“朱红”暖色调的点染,把橘子当作一种象征体,象征父亲对“我”火一样的父子之爱,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温暖的爱的情感,但在这“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离别场景下,反衬出父子俩当时凄清的心情与社会的黑暗。作品最终回荡在读者心中的是更感伤、更深沉的情绪。可见,朱自清先生的文字驾驭能力之高超,他善于通过色彩对比的反差,于文中尽传其意,感人至深。

风格是一部作品从整体上散发出来的思想与艺术美高度融合的一种境界美,是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理想的体现,也是一定社会条件和作者经历的产物。感伤作为一种复杂、幽深的情感,与“多情”、“多感”、“多愁”密切相连,也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朱自清所处的时代和家庭的变故给予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当他家庭突发变故,当动荡的社会使他所寻觅的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遭受挫折之后,他选择了感伤、逃避。在文字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表露出自己的情感,逃避、压抑、迷茫和忧虑,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感伤风格。

可见,当经历社会动荡、人生变故的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美学评价时,对现实的感伤之情往往油然而生。这种深刻的、非自觉性的感伤意识,造就了作品感伤的美学风格。然而在感伤之余,朱自清不忘渗入父亲对生活磨难的不屈服、自己对父爱的理解等情感亮色,使读者在阅读时既能体会到动人的感伤,也能感受到没有完全沉迷于悲的审美愉悦。《背影》勾画的感伤“背影”形象,其艺术魅力难以估算,它对读者产生的震撼也是喜剧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能调动人们的情感因素,加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品中当朱自清在反思自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当反思当代人对情感的漠然,对长辈爱的忽视;是否也应当呼唤真挚的爱,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也许应当是作品留给当代人思考及研究的焦点吧。

上一篇:网络时代的学习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基于生命视角的中国花鸟画发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