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常态课堂

时间:2022-08-27 03:50:43

走进音乐常态课堂

自《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五彩纷呈的亮丽景观,而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出现了“这世界变化太快,我有点看不明白”的困惑,在设计教学时总是力求让自己的教学充满新课程的理念,并不断的寻求新颖独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却往往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借用一句话来评价,即:“抓住了教改的壳,摒弃了教改的魂”,不仅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也背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音乐教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又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怎样才能上好一节音乐常态课呢?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来探讨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从老师自己的设想出发,歌曲还没有学会就不要过渡到拓展环节。

现在的音乐课的确不是很好上,往往有人误认为课上得形式多样才是好课。因此,音乐课出现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老师巧妙的构思、设想出发,一节课中画旋律线、画图谱、做声势、拍节奏、用打击乐器、表演和游戏等全部设计进去,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歌曲的学唱、情感的处理、音准的要求都放松了,更有甚者,一节唱歌课都已过去多半,才刚刚进入学唱环节,还没唱几遍,下课铃就已经响了,老师匆匆完成了自己的设想,没有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去做指导。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自己近乎完美的设想,在歌曲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歌曲还没有学会就急不可待的进入到拓展环节,给人留下不扎实的印象,饭都没有做熟又哪能做的出香味呢?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更多的思考你设计每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你所设计的每个环节?阶段目标达成的效果会如何?有没有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见并提出几种预案,这样教师在充分的备课后课堂上进行就能有序而不乱。只有做到这点,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平实、自然;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音乐体验不能复杂化;教唱中的问题不要夸张解决,要把握度;

有些教师在教学难点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在解决的方法上又总是在求新、求异,往往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也仿佛在云里雾里愈发的迷茫。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小动物唱歌》这一课时,首先确立了这课的难点是弱起小节的演唱,继而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唱准弱起小节上,因为这首歌曲是四四拍,因此她设计了一个数数的游戏,让学生从一数到三,在第四拍的时候进入演唱。这的确是解决演唱弱起小节的一个比较新颖独特的方法,但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还是出现了问题,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数着数着就乱了套,学生学的费劲,老师教的着急,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按节奏朗读歌词来淡化这个难点的解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另外,如果在音乐课上发现学生的演唱音准有问题,老师可以用听琴法、听唱法,结合手势帮助学生唱准音高,教师不宜用夸张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歌唱中出现的问题;有时在教学中遇到长音时有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唱足时值就在演唱中加上了数拍子;用夸张的方法和数拍子的方法对歌曲的演唱效果会有影响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构思一节课的完整性、流畅性、趣味性。

教师的教学是不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节课的设计是不是完整、统一,教学过程是不是流畅、自然。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完整性、流畅性、趣味性的方面选择好的手段和方法来为完成教学服务,这样的课一定能够使学生学习轻松愉悦;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在做《拔河》这节课就比较完整,前后统一,做到了流畅性、趣味性。开始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揭示课题之后,通过设计一个空手拔河的游戏,引导学生从动作和表情上去体验拔河的感觉,并由此引出加油号子的练习及让学生体验一领众和的效果。没有让学生用绳子去拔河而是让他们“空手拔河”的目的是因为用真绳子可能会干扰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歌曲的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把学生带入到了拔河的情境中;二是不留痕迹地解决了“一领众和”以及八分音符与四分附点音符组合成的前短后长的节奏等教学难点问题。接着利用听唱法学唱歌曲,通过教师领唱,学生齐唱;学生领唱,学生齐唱等形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并进一步体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学会歌曲后利用学生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进一步营造歌曲中所表现的热烈欢快紧张的气氛,最后在分组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了一场采用真正绳子的模拟拔河比赛,请同学们设计了跺脚、拍手、喊声、打击乐器等声音为自己的队员加油助威,从而使本课教学在高潮中结束。学生非常投入地边歌唱边表演,不仅能把握歌曲的情绪、风格,还巧妙地加入了人声及打击乐器的伴奏。

四、不能越俎代庖,该放手时要放手,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决不能包办代替,要注意学法指导,授之以渔。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有些教师因为一味的追求大密度的教学结构,以致造成了每个环节都是走马观花,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就急于给出答案,给人感觉一节课都在不停的赶路,却忽略了路边最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比如,一位老师在解决《打秋千》首歌曲中下滑音的演唱问题时,先设计了一个“招呼小朋友来打秋千”的情境,让学生们在喊声中自主的找到了“下滑音”的感觉,然后再回到歌曲中结合自己的发现来演唱带有“下滑音”记号的部分,从而很轻松的掌握了“下滑音”的唱法并体会了“下滑音”为歌曲所带来的特殊的韵味。在课堂教学中,这位老师并没有捅破所有的窗户纸,而是预留了很多空间,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在音乐教学中真诚、自然、简单、纯朴的就是特美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亲切且确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语言要真诚、自然,贴近学生,不能娇柔做作。过于做作反而让学生感觉不真诚、不自然。只有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来交流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规范性,要注意细节。

比如:教师的书写要规范;学生在听音乐时教师不要在课堂上走来走去;弹琴也要注意,要坐着弹琴,在新歌开始学唱时伴奏不宜过于华丽;教师范唱要准确;教学中尽量用音乐的要素来讲解分析作品(如:力度、速度等);课件的制作要注意实用性,不能太动画,要有静止的时候,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中注意发挥自身的特长(声乐、舞蹈、乐器),平时要加强基本功的学习;教师在教唱时要把握好歌曲的风格,一首歌中不宜采用多种风格。音乐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唱好并表现好歌曲。

综上所述,上好一节音乐常态课,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鼓励学生,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去享受民主、探究、体验、创造。教师要用音乐来引领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上一篇:语文“四读”:纤尘洗尽自芳华 下一篇:走出作文教学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