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提升路径分析

时间:2022-08-27 03:13:43

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提升路径分析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日益丰富,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问题也相应而出。文章通过透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分别对大学生自身,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及社会方面进行分析,以希望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路径

随着志愿服务组织的推广,志愿服务突破了宗教与传统的束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下发了一些推进、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政策,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意x认识不够,并且大学生志愿者也出现问题,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把学生作为客体,由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大学生由被教育者变成了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去,这样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上搬到了实际生活中,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的平台,它使大学生主动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的表现,志愿者出现在校园的各个地方,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积极地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人,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问题分析

(一)学生志愿者自身问题及分析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自身条件对整个志愿服务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有些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服务别人,在其中自己并没有的到任何的进步,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时间以及金钱,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并且,现在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并不单纯,他们仅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在学校奖学金的评奖中得以加分,为将来谋打算。并且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由于上课时间以及自己精力等原因,只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坚持到参加。

(二)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有相当重要的责任的。首先,招募工作不能顺利的完成,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志愿服务水平。其次,运行机制不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者的能力有限,只能重复一些单一的志愿服务。并且,高校志愿服务资金匮乏。没有经济的支持,只能使志愿服务停留在表面的工程上,无法做到社会化,大众化。最后培训系统不成熟。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社会经验缺乏,动手能力比较差,应急能力也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志愿服务不能达到最好的水平,也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无法达到服务社会的真正目的。

(三)社会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人们往往低估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现在大学生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怕苦怕累,很多事情干不好,并且认为大学生会给自己添麻烦。并且,高校大学生都是刚刚走出家门,他们缺乏处理事件的能力,没有科学的、规范化的法律去保护他们,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到整个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失败。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提升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环节,要求大学生志愿组织必须更加专业化,并且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大学生主动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要先尝试以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在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做表面功夫。并且,应该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真正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能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完善志愿者的招募制度。招募志愿者时,要公开透明,招收热情并且愿意加入大志愿活动的同学。招募后,对其进行登记、培训。其次,要健全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避免志愿服务工作单一,内容简单,管理粗糙。最后,做好后勤工作。要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多样性,就需要专门的工具,需要一定的工具和资金的支持,所以高校必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三)优化社会外部环境

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陌生而又新鲜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会使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并且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使人们正确的认识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最后,应加快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立法步伐,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法可依,以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和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小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张倩,李妍辰,孙静,程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劳动经济,2013,(21).

[3]李阳.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2015,(03).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1]刘淑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姜思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研究 下一篇:《处世悬镜》开启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