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高的“造星机器”

时间:2022-08-27 03:08:03

世界上最高的“造星机器”

2007年10月,电影INTO THE WILD在洛杉矶举行了盛大的首映仪式。导演西恩,潘携妻莅临现场,这位纵横了好莱坞十几年的老牌男星自然有粉丝无数,粉嫩的男主角也算星气十足,可没人的风头健过影片的同名原著作者。这位满脸络腮胡的作家拥有登山家结实的身材和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纪录传记作品,他横跨珠穆朗玛峰,顶尖媒体图书排行榜和大银幕,他就是约翰。克莱劳尔。

克莱劳尔生于美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学的是环境学。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是个彻彻底底的登山迷,而文字的好运似乎一直就非常钟爱这位登山少年。1977年,《美国登山杂志》(American MountainJournal)刊登了他的一篇关于在阿拉斯加登山的文章,令他兴奋不已。这本杂志根本没支付他任何的稿费,可是克莱劳尔不在乎。他在此之后,连续登临了阿拉斯加的Skitline冰帽并在“魔鬼拇指”(DevilThumb)上开拓了新的路线。像许多前辈一样,赛瑞・托瑞(Cerro Torre)等极具技巧象征性的山峰逐渐成为克莱劳尔胜利名单上的印记。1980年他娶了同为登山家的琳达・摩尔(Linda Moore)为妻,这样的结合为克莱劳尔将大把时间花在去登山的路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然而,在1996年之前,爬过很多山的克莱劳尔还是无名小卒一个。包括在登山界和出版界。1983年他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全职的写作生涯。在此之前为了登山,他靠钓鱼和当木匠为生。他的写作范围当然还是以登山为主,不过多年的攀登经历不光赋予克莱劳尔丰富的专业知识,也使得他的文风稳健而幽默,充满了对生命的敬仰。他观察细致,对于登山者内心的刻画尤其到位。当大部分“探险作家”还在关注“做了什么”的时候,克莱劳尔已经把目光放在“想了什么”上面。他成了《美国国家地理》,《滚石》《户外》杂志的固定撰稿人,生活不再拮据。

1992年他出版了INTO THE WILD,虽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续两年蝉联《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冠军),但是人们更认同主人公的游侠精神,很多人膜拜克里斯托弗(书中的男主角的名字),可普通读者很少人知道作者到底是谁。加上克里斯托弗的父母对于文章颇有忌讳,使得这本书直到2007年才获得电影的改编权,由西恩・潘执导,算是真正有机会进入大众的视野。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今时今日的克莱劳尔分明已是整部电影的灵魂,因为西恩潘的改编可以说是没有改编的改编,完全尊重了克莱劳尔的原著风格,甚至大部分台词就是原著的原话。

克莱劳尔的幸运星不是他熟悉并钟爱的阿拉斯加地区,(INTO THE WILD是以此地区为主要背景写就的)是珠峰,而珠峰也是造就了这颗出版,登山跨界明星的大功臣。1996年,克莱劳尔应户外杂志要求,随同一个商业队准备攀登珠峰并写一篇关于商业攀登的报道文章。作为登山者,那一年是所有珠峰信徒最悲伤的时刻,死亡人数令人震惊。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克莱劳尔的幸运是显而易见的。后来杂志给了他超常的页码来报道1996年的珠峰山难,虽然克莱劳尔承认这是“非常慷慨的”,仍于半年后着手著书。很快《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付梓印刷,乘着珠峰的翅膀,这本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同时,学术奖项也开始向他抛洒橄榄枝。1998年的普利策奖甚至提名此书入选非文学奖。

大部分人认为,克莱劳尔是可信的,因为他在山上,因为他的队友和队长就死在他的面前和不远处。他的描述充满了悲伤和悲悯,即使是刻画那些不够可爱的人,他也尽量保持客观。克莱劳尔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珠峰商业化”这个话题的人,可是人们却因为他的书把这个话题炒到红得发紫。克莱劳尔以前的书《艾格梦》(Eiger Dreams)也被出版商们翻出来,重新包装,重新销售。后来,《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引起了大银幕上的探险电影潮,很电影化的《垂直极限》虽不够专业,可依然完成了把大众带进影院看珠峰故事的基础任务,它的巨大成功应该感谢克莱劳尔。

任何明星都是需要反对者的,克莱劳尔也不例外。《走入空气稀薄地带》出版不久,被他描绘成“珠峰名伶”的幸存者之一桑迪・希尔(Sandy Hill)站出来表示克莱劳尔描述不属实,她认为克莱劳尔是为了获得轰动效应而小题大做,甚至胡编乱造。希尔不是一名只会社交的弱女子,她的攀登履历为她的申辩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可是珠峰永远都不是享受者的天下,在山顶用咖啡机不是错(克莱劳尔在书中描写桑迪携带大量奢侈品上珠峰,其中包括一台咖啡机,桑迪表示那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简易咖啡机事实上,珠峰大本营的狂欢时常发生,各种品牌的酒精饮料都被夏尔巴人背上去了,与此相比,桑迪的咖啡机的确跟奢侈不沾边),可它是与珠峰精神,甚至是与山难结果背道而驰的生活理念。无独有偶,日本登山家Yoichishimatsu也认为克莱劳尔对笔下的“马卡鲁”――1996年台湾登山队队长高铭和的描写有失公允,甚至还专门拍摄短片反驳克菜劳尔的论断。

越是这样,克莱劳尔越是出名。正面的反面的激论如同激光灯束,纷纷打在他和他的出版物的身上,2006年的珠峰“夏普事件”和INTO THE WILD改编成功都让这种名人效应生命力极强地持续着。尽管竞争者众,十年间,几乎没有哪个登山作家可以像克莱劳尔一样,既可以平息登山界的质疑与赞赏,又可以在出版界如鱼得水,甚至可以在娱乐界施展拳脚。

2008年,据说克莱劳尔又会推出新书《英雄》,拭目以待。

上一篇:面面相“趣” 下一篇:点亮爱心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