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审美

时间:2022-08-27 01:58:44

浅论中国画审美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西方一位美术学家在论及中国绘画时说:“绘画史自然产生的东西,并非人类努力的结果。”对于西方,中国绘画有一种神秘感。它表现的并不是表象的东西,是领悟的而非理解的,是灵性的而非物质的,是深邃的而非广博的。中国画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某种最高代表和典范,在世界视觉艺术史的长廊之中也堪称灿烂辉煌。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鱼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这里试谈的就是中国画的美。

一、意境之美

中国画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要求作品有诗意。对象的特征和画家感受的适当表现才能产生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意的形象。“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诗意的形象。只求逼真地描写对象的外形,即使是写生的作品,也难免使人感到乏味。邓维新先生的画,有诗的境界,体现出高尚的人品和丰富的知识。他看的高,想的远,用诗一般的感情和笔墨,为他的花鸟画开辟了新的意境。例如颜泉的《群鹭图》但只见画中有四只鹭鸶,停在明镜澄澈的水中,两只引颈鸣叫,一只伸着脖子凝视前方,另一只缩着脖子,显得有些寒意,造型适度夸张,强调了“警觉”和各不相同的神态。画家用笔沉着痛快,大处着想,小处留俏,落笔准狠,随着用笔的转动,墨色由深变淡,充分发挥写意水墨的绵里裹针,绝无生硬霸悍之气,近景芦苇丛生,倾倒一边的苇叶,我们仿佛听到风吹苇叶的沙沙声,远景茫茫一片。整个画面恬淡、宁静、安谧;鹭鸶的“警觉”增加了画面的生动,使人感到情趣盎然。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意远在能静,境深犹贵曲吧!中国画的微妙就在意境美,一幅有意境的画,往往是将画者之意通过笔墨为载体,诉诸物象,使其“画外有画”、“无中生有”,给观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让观者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去寻求“画外之趣”。画之境贵在含蓄,创作立意,意在笔先。

二、自然之美

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依赖着大自然。山间雨露,花鸟虫鱼,篱落棚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哺育和滋养了整个人类。

画家生活在自然界之中,首先离不开对自然物象的描绘,并将描绘对象如花、草、木、禽、鸟、虫、石、树等自然物象通过艺术手段作最典型的刻画,使其向艺术概括化转化,最终具有激发人产生意境美的客观感受。

山野花鸟的自然美是大自然的造化,深入期间可领悟到一种深邃、朦胧、清新、静谧的神秘与野趣之美。我们看桃花的正侧相背,花色娇艳,变化自然,五瓣组成一朵花,花心略染一点淡绿色,笔尖即画瓣尖,这样,桃花的花瓣自瓣尖颜色由深渐淡,更显得娇嫩,线条勾勒自然流畅,展现出春日桃花的勃勃生机,好像是从春天的桃花园中刚刚采撷而来的单瓣、复瓣……鲜活且生动,仿佛含有自然的芬芳,泥土的气息,不仅令人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三、生活之美

艺术创作来自于生活,没有生活,创作便成了“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不负生活”是辛国先生动物画创作的根本原则。他曾说:“我热爱生活,是生活给了我激情,使我的创作冲劲越来越大,是生活给了我章法,是生活给了我笔墨,是生活给了我热爱艺术事业的执着之心。”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他动物画的灵魂。他有丰富充实的生活积累,这每幅鹿的巧妙构思,都来自他平时对鹿的观察入微,捕捉神态,记录形象。他遵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提炼生活,创造更高更理想的艺术境界。纵观这许多的美术作品,他们作品的生活美充满每一处空间,大到浩渺的天空,一望无垠的湖泊,小到身边的蜜蜂,豆娘、蝴蝶,内容丰富多彩。牵牛花、梨花、杏花、牡丹、杜鹃、绣球花和葡萄、石榴、玉米、南瓜及春燕、鸭子、和平鸽等这些普通的物类,都成为了画家们经常描绘的题材,重点表现的对象。这些被表现的乡土味、生活味十足,情趣跃然于纸上,令人倍觉亲切,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钟情和向往,再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活美的画卷。

四、抒情之美

人们常说山水画重气势,花鸟画重“情趣”,画有拟人法,是艺术家把笔下的动物植物赋予人性,像人一样行动,似乎也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感,以此来寄托,以此来借题发挥,中国画自古以来专擅与此,比起西方写实的西画来也更适合于此,这是中国文化特征之一。画梅竹比拟人的高风亮节,画松菊象征人的坚贞品德,画鸳鸯象征着美满夫妻永远不分离,画鹤象征人之长寿……因此,可以说画家表现在画画,其实是在画自己的感情,表达自我的体会。

如陈增胜先生赋予它笔下的猫儿以灵性,如同稚气未脱的儿童,几分天真,几分淘气。他画猫着力于眼睛,夸张其明亮传神,猫的动作神态或顽皮或温柔,或动或静,都有拟人意味,在画家笔下的猫儿明显要比生活中见到的贪馋慵懒的可爱的多。

画家不仅仅是把自然形象转化为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更是使画面具有感彩,且把抽象的概念、认识具体化,使之具有象征意义。

中国画不单纯摹仿自然,而是以自然物象为依托,通过笔墨来抒发主体情感,自觉地创造绘画艺术自身之美。

上一篇:浅谈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巧用教材 适度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