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分析

时间:2022-08-27 12:01:06

试论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地下水污染情况的日益加剧,有关地下水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与研究也越来越多,如何搞好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为地下水的科学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及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如今相关领域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重点就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现状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对于进一步改进我国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 监测 现状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11.1+2[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84-1

作为唯一一种获取地下水水量水质动态的方法,这些年来,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地下水动态监测是我国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针对目前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地下水动态及监测目的分析

对于地下水动态而言,其主要指的是地下水质量及数量等多项要素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其中,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了水流量、水位、溶质组成及其含量、开采量、温度以及其它物理性特征。

监测地下水的动态对于科学评价地下水水量及其水质、合理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然情况下,地下水动态能够对地下水的埋藏及其形成条件进行全面的反映,因此,可以以地下水动态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其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埋藏及水量、水质形成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认识。此外,可以通过地下水动态的相关资料对其均衡性要素等进行计算。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中,必须注意维持观测站网络的稳定性,确保所监测数据及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及其可靠性,以便对地区水文及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认识,对水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 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现状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以下具体进行分析。

2.1 监测站网缺乏稳定性,布局方面也有欠合理

虽然,对于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而言,其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是相对较为分散,多数监测站都是雇用观测员对地下水的动态进行观测,此项工作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很难维持监测站网的长期性及稳定性。此外,近些年来,各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的数目存在着一定的下降趋势。造成监测站网缺乏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如下:

1)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测站多数是民用井,因而测站很难获得专业化的管理及维护,若观测站存在损坏情况,将无法继续观测,只可以对监测站点进行更换,这就使得原本的观测资料被迫产生了中断;

2)多数监测站所雇用的观测人员为当地地区的村民,并通过主管部门进行少量观测费用的支付,因而观测员的队伍十分不稳定。

3)此外,由于城市地区及水源地的布井相对较少,因此,很难对地方区域性的地面沉降、裂缝等次生环境灾害及地下水恶化等相关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再加上可用的研究资料较少,因而为地下水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2 地下水监测项目不统一,缺乏专用的监测站

目前,我国地下水动态监测多数仍是以水位监测工作为主,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监测站同时进行了地下水开采量、水质、水位、水温等指标的监测。其中,水位等的监测多数也只是对浅层水进行监测,能够对深层地下水的动态进行监测的站点相当少。此外,不少监测站在检测水质时仅仅进行简单的分析,检测的项目很少,无法对水中的微量元素、细菌及其污染成份进行检验。再加上监测仪器较为落后、检验耗时长,因此,一旦出现突发水质等情况,很难及时有效的作出反应。如今,我国现有多数地下水动态监测站仍采用落后的农用灌溉井,这些灌溉用井多数还是封闭性的钢管井,井上部存在弯头,因而很难将水位测盅插入,为监测过程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由于多数机井一遇灌溉季节需较长时间进行抽水,因此,所观测到的水位多数是动水位。

2.3 动态监测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进行地下水水位等的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仍为测绳,这不仅导致测量的精度相当之低,且测绳容易受到磨损,需常常进行更换。当采用测绳进行地下水埋深相对较大的监测站点进行测量时,测盅很容易同抽水泵发生缠绕,并为监测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再加上埋深大时很难对测盅到达水面与否进行有效的判断,因而所测量的数据准确性及真实性不够。此外,不少落后地区的监测站同水文站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式仍以电话方式为主,所需传输的时间较长,传输时信息容易出错或丢失,因而也严重影响了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的时效性及其准确性。

2.4 监测经费不足,资料管理不统一

由于观测员所得到的观测费用相当少,因而导致其无法对监测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甚至觉得费用太少而放弃了这项工作,为地下水监测管理工作造成了诸多麻烦。此外,由于水文、水利、地质、环保等部门各自进行地下水动态的监测,其间也缺乏交流及协作,因而导致监测标准及资料管理不统一,重复进行监测站点的布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员及资源。

3 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应对措施分析

1)进一步增加经费的投入。应将动态监测费用纳入到有关部门的财政预算中来,提高观测员的费用,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逐年进行投入比例的增加。

2)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应注意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例如,岗位及新技术的培训工作,以便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

3)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进行多个监测点的布设,由专业人员对低、高、平三个水位期进行监测,以便对当地的地下水动态趋势进行了解。

4)确保监测点布局及规划的科学性。应以监测需要及规范为依据,对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并将重点放在超采区、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区及水资源重点保护及管理区域进行监测点的建设。

5)建立健全信息监测系统。应全面引入现代化监测技术,推动信息监测系统的建设,改变人工监测的不准确性、资料传输不及时等多种问题,实现监测站的全面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李明良.地下水自动监测管理系统示范区建设与实践[J].水文,2010(26): 76-78.

[2] 常正.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系统研发[J].地下水,2011(5): 388-395.

上一篇:广西大明山科普宣传新探索 下一篇:铁路建设失败的原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