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时间:2022-08-27 11:59:49

我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摘 要:男女平等虽然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女性要想做到真正的独立,不但需要经济上的独立,更需要心理上,亦或精神上的独立。本文从舒婷的《致橡树》谈起,表明女性要“作为树的形象”与男性站在一起还需要努力。

关键词: 致橡树;爱情婚姻;独立

中图分类号: I227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125-03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也是芸芸众生愿为之毕生追求的美好理想。它不但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之一,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想以《致橡树》为例,谈谈对爱情婚姻的一些看法。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首诗是著名女诗人舒婷在一九七七年创作的,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认为是舒婷的成名作。我第一次读它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其实对这首诗并无深切的理解,一个懵懂无知的中学生,对爱情婚姻的了解全是从书中得来的,读完后也只是跟在后面喊男女平等。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慢慢积淀的生活使我对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入的领悟。

在这首诗中舒婷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出独特意象,唱出了自己对爱情婚姻的总体观点。诗人不愿象凌霄花一样情的附庸,也不愿意要象小鸟、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一样只有默默奉献而不求回报的爱情。诗人追求的爱情是男女双方能够有独立的个性和平等的人格,彼此间相互尊重欣赏,情投意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年轻人会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言而喻的,爱情当然是要平等、独立,相互尊敬的了。可是,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一下生活会发现,女性要想做到真正的独立,“作为树的形象”和男性站在一起,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在征婚节目中谈起自己的婚姻:丈夫曾信誓旦旦地对她说,会一辈子对她好,而她也放弃工作当起了全职太太。可是随着丈夫生意的不断扩大,回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少,最后竟一两年都不回家,她才最终选择了离婚。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面对新生活的再次选择时,这位女士说出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的观点:她还是愿意呆在家中,甘做“二保”。当主持人问她“二保”是什么意思时,她说,就是当全家人的“保姆”和做好全家人的“保健”工作。毫无疑问,这位女士是中国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的形象,在家相夫教子,甘愿为家庭奉献自己。

一位80后女性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她和在外企工作的高薪男友就要结婚了,男友说你干脆就别出去工作了,那点工资不算什么,我养你。她也觉得有了依靠,不干就不干吧,省得在办公室还要看人脸色。于是她辞去每月几千元的工作,等着结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友公司由于换了新老板,工资待遇一下降了很多,每月房贷已不堪重负,两人的争吵也由此开始。后来她婚没结成,也不得不重新出来工作。

这两个故事中的女性都具有同样的想法,有了家,有了丈夫,也就有了依靠。这种想法当然无可厚非,但她们却忽略了婚姻的物质实体,才使她们最后不但没有了爱情,也失掉了婚姻。其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男女双方的经济共同体加上生活中的互助组,以及长久稳定的性关系。这说起来太过现实,其实却很真实。失去了经济上独立,就失去了婚姻的三分之一,再谈平等和独立,就显得没有底气。第一位女士是如此,第二位年轻女性也是如此,只不过因为她年轻,又及时认识到想法的错误才能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

对现在的年轻女性来说,做到经济独立已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独立,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为什么舒婷的诗现在读起来依然使人震撼和得到启迪,就是女性要“作为树的形象”和男性站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能“分担”和“共享”,还要能“在云中”与对方相触。当然,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是由历史、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文化上来说,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自古就重男轻女,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儒家礼教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套规范,“三从四德”就是它的具体表现。“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说妇女是没有独立的,未嫁时从父,出嫁后从夫,如果丈夫死了就要跟从儿子。 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男性统治社会的年代,女人的依赖不得不为之,只能把幸福维系在某一个男人身上,父亲、丈夫或儿子。《红楼梦》中,即使尊贵如王夫人,在宝玉挨打时也说了这样一段话:“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1]有着“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背景的王夫人都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普通的平民百姓。鲁迅先生在其小说《祝福》中,也通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鞭挞了这种现象。祥林嫂在第一个丈夫死后,依然是夫家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把她买卖;第二个丈夫死后,她还能住在夫家,因为有儿子。可是后来儿子被狼吃了,也意味着没有了一切,是要被夫家人赶出家门的。这种压在妇女头上的“夫权”“族权”又怎能不让妇女把男人看成天!著名演员王志文就曾在文中写到, 13岁时一场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从此母亲“心中的那棵树没有了”,王志文只能在影像中体会远近,而后下定决心,把母亲搬来身边,从此要做“母亲心中的那棵树”。文化是有继承性的,这种几千年的文化渗透即使现在的女性也无法完全摆脱,只愿生儿不愿生女的现象其实就是它的某种延续。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男性的文化也必然导致重视男性的社会。一个男孩子从小就知道要独立,要勇敢,有人会告诉他,他和女孩子不一样。男人轻易不会表现出胆怯,因为男人胆怯了那是懦弱,而女人胆怯了则被认为显得可爱。男人的眼泪往往招致非议,而女人的眼泪往往赢得同情。这种种的不同,使男人在小时候就少了很多依赖思想,因为他知道,他是男人,他要成为主心骨,他要有能力办事,他要想办法。而女性恰恰恰相反,柔顺是她的美德。除此以外,由于社会对男人的期望值高,他奋斗的动力和欲望就大,这也促成了长大后的男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地位上都高于女性的现象。如今这种思想虽已有了很大改观,但它通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宣传还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年轻一代。有一位女硕士在面临毕业分配时经常说,她又催她男朋友了,让他抓紧时间帮她找工作。好象找工作不是她的事,而是男友应该做的。作为80后的硕士,无论从年龄还是学识都代表了新一代女性,但这种心理上亦或精神上的依赖思想还是存在。

再次,经济上的差别也是女性独立的障碍。现在的女性虽取得了经济独立,但收入上的巨大差异也会影响到她们的抉择。曾经热播过的《错爱Ⅱ》中,男女主人公离婚后天壤之别的不同境地,反映了一群女性面临的问题。作为师大美术系老师的男主人公路治平,离婚后开了一家装饰公司,收入颇丰,住着大别墅,开着高档车;而作为商店售货员的女主人公党美艳,离婚后无论是再婚的机会还是再婚的对象都不可能与男主人公相提并论。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男人离婚后依然还是原来的自己,还可以找到更年轻漂亮的妻子;而女人呢,离婚后的生活有时会一落千丈,再婚也会比较难。想想这些,女人们往往会忍气吞声,默默忍受生活中的瑕疵,得过且过罢了。特别是人到中年的女性,即使是知识女性,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也不得不屈服于生活:年轻时曾经共患难,老了离开了不是太傻了吗?

的确,女人要长成一棵树,不但要有阳光雨露这些“经济”因素,更要有努力向上生长的“心理”因素。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段经历:她曾经一直生活在丈夫的羽翼下,没有成长还自得其乐。直到有一天,她和丈夫来到了一个新城市,丈夫很忙,也暂时忽略了她,她觉得很伤心。但是在痛定思痛后她决心要学着成长。她学开车,学英语,看一些管理的书,努力跟上丈夫的步伐,她突然发现:自己成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她还在其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她说首先还是先要心理上长大,我们要明白,很多事只能靠我们自己。我突然在她美丽的脸庞上发现了另外一种吸引人的东西,我想那应该是自信和成熟的美。是啊,如果女人都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男人,明白不依赖的道理,那时才是女人真正独立的时候。

很欣赏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妻子田雨的一段话:我虽然很爱你,但我不可能一辈子唯你是从,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专业,也不可能完生迁就他。我想夫妻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爱并不能让我们失去自我。的确,女性朋友们,让我们长成一棵大树吧,不但从经济上,更是从心理上,――没有人强迫我们这样,而是我们――必须如此。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三十三回[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355.

上一篇:外国文学中司法工作者的道德缺陷 下一篇:繁漪:性格悲剧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