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稀碘伏处理污染类切口170例观察

时间:2022-08-27 11:32:52

术中稀碘伏处理污染类切口170例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降低腹部污染类切口感染率的方法。方法:总结354例腹部污染切口术中分别用稀碘伏、生理盐水处理的病例资料。结果:354例均治愈,稀碘伏组170例,感染5例;生理盐水组184例,感染15例,两组感染率比较有差异。结论:稀碘伏能降低腹部污染切口感染率,并且容易操作。

关键词:稀碘伏;切口;感染率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738-02

引起切口感染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全身性及局部性两大方面,发生后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引发患者不满投诉,医生及患者都希望能有一些方法减少其发生。本院将354例腹部污染手术切口分两组,在术中分别用稀碘伏或生理盐水处理,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4例,男178例,女176例;年龄5~78岁,平均34岁,住院5~57d,平均10.5d。胆道感染手术40例,消化道穿子L16例,急性阑尾炎298例。

1.2 方法

将354例腹部污染手术切口在术中分别用稀碘伏或生理盐水处理,稀碘伏组170例,其中胆道感染手术14例,消化道穿孔6例,急性阑尾炎150例。生理盐水组184例,其中胆道感染手术26例,消化道穿孔10例,急性阑尾炎148例。所有病例均在缝合腹膜后,先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用于缝合有污染的器械要求更换或洗净,吸净切口内的液体后,稀碘伏组用340mg/L的稀碘伏溶液浸泡切口全层,持续时间2~3min,再吸净稀碘伏液体,然后用生理盐水再次冲洗切口后缝合。

2 结果

354例中切口感染20例,稀碘伏组170例,感染5例,感染率3%;生理盐水组184例,感染15例,感染率8%,两组相比P

3 讨论

切口感染有全身性及局部性两方面因素,切口被细菌污染、局部积液、出血、有组织腔隙、组织缺血坏死、皮下脂肪层过厚等属于局部因素;全身性因素有贫血、营养不良、重大手术及疾病、肝功能损害蛋白质合成障碍、腹水等因素。细菌污染切口是主要的局部因素之一,本组术中用稀碘伏处理腹部污染切口的方法是从局部因素角度来采取措施,与外伤创口清创消毒方法相类似,王虎报告227例,能降低腹腔及切口感染率。

本研究中切口感染有2例是胆道术后所致,其余是急性阑尾炎穿孔、腹膜炎所致,其中稀碘伏组170例,感染5例,生理盐水组184例,感染15例,两组感染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稀碘伏是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络合物,其分子结构中碘以较弱的氢键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上的氧原子相连,当与皮肤或粘膜接触时,游离碘就会被缓慢地释放出来而起到杀菌作用。其特性是高效广谱,对各类细菌、病毒、真菌均有强大的杀灭力,能直接接触皮肤、粘膜、创面,无刺激性,无灼伤,具有水溶性,不受血浆、脓液等影响疗效。其作用迅速,浓度不高,有效碘体积分数为2.5%时5min灭活乙肝病毒,超过2%即可杀死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在0.2%时在2min内完全失活,碘体积分数2.5%时杀灭绿脓杆菌只需1min。其缺点是有碘过敏者不宜使用,过敏对切口的愈合也不利。

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没有复杂的操作程序,耗时不多,只在缝合腹膜后用新配制稀碘伏溶液对切口泡洗,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耗时约3~5min,容易推广。

上一篇:腋窝皱纹切口皮下摘除大汗腺治疗腋臭40例 下一篇:胸腹联合损伤35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