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8-27 10:16:16

试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现状,在分析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环境,提高网络伦理道德水准的策略,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沉迷;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使用较为普及,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影响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因“网瘾”而离家出走、辍学、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也给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这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信息工程学院以“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对全院学生网络依赖进行了调查,下发问卷1875份,回收1849份,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其目的主要是针对理工科男生多、上网学生基数大的现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通过调查分析、开放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做法,从整体上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为预防大学生网络依赖提供相关资料,以期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指导。

一、网络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

网络作为时代特有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消极的负面影响。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网络依赖”是一种心理上对互联网的依赖,表现在用户对互联网使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分析表明,各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如图1。

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依赖在年级上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表现为大三>大四>大二>大一,且三年级明显高于一、二、四年级。大三是网络依赖高峰期,大四是网络依赖的回落期。由此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从高中升入大学,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崭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虽然学习生活工作均相对自由,但对网络的熟练使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大一年级的社团活动、文化体育等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基本上满足了大一新生的课余生活。在大二阶段,学生们对于大学生活新鲜感和适应期己过,对网络的使用和需求也逐渐增多,也为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提供了客观条件,大二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也在进一步加深。大三学生已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并已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有的学生没有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兴趣,而大三年级课外的各种活动项目明显减少,为了充实课余时间和发泄多余的精力,上网自然而然成为这些学生的最佳选择。特别是近几年国内网络游戏迅速发展,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群体,网络游戏也在充分的吸引和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在大学中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是成为他们忠实的玩家。而大四学生面对就业、升学的压力,他们对虚拟世界的好奇心已逐渐被对现实世界的强烈认知需求所占据,并开始由依赖网络回归现实。从我们分别对大三、大四年级网络依赖的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可以发现,大四学生已与大三学生的网络依赖类型有所不同,大三年级学生主要是网络娱乐依赖,而大四年级学生则逐渐转向信息收集依赖。这应当是由于大四即将毕业,为找工作而对网上招聘信息实际的需要造成的。

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的问卷调查及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访谈,分析得出:一是女生、男生在网络依赖程度上有明显差异;二是在网络依赖程度上,不同年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是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大四年级有所降低;三是在上网时间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关系上,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四是网络依赖程度不同的学生在上网地点选择上有明显不同,网络依赖程度得分最高的这部分大学生上网地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寝室,而网络依赖的中分组与低分组学生上网地点不固定;五是根据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不同功能,将其分为网络关系功能、网络娱乐功能和信息收集功能。以此为据,把网络依赖分为网络关系功能依赖、网络娱乐功能依赖和信息收集功能依赖。网络依赖程度得分高的这部分学生使用网络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网络的娱乐功能。而中间组和低分组的学生对网络功能的使用比较均衡。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大学生访问网站,参加网站的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对社会道德的影响”的回答: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占35%,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道德占10%。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提升作用,并且是主要作用,但也有着负面影响。

2. 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增强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帮助其完成学业;网络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网络有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具有广阔的空间。在“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多选)”问卷中A、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占47%;B、认识朋友,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调节心理占39%;C、获取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成绩占14%;D、花费太多上网而使成绩下降占12%;E、沉溺于网上娱乐,无心学习的占7%。该项调查中,前三项占的比例大多以说明网络对大学生的智力素质是有作用的。

3.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网络以空前及时性、信息海量性、人机交互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人机对话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交往的范围;网络新型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交往中缓冲了空间;网络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角色提供了练兵场,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也不例外,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积极影响社会,方便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同样,网络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和健康成长,导致他们情感异化、个性扭曲、自我迷失等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 观念偏离,崇洋

网络时代,信息的无限传播给“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使得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容易被外界不健康、庸俗的东西所感染的群体,容易受到侵蚀,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庞杂,有的良莠不齐,特别是西方国家、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时刻不忘颠覆中国的阴谋,在网络上散布反动言论,攻击中国,制造混乱,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还有的黄色网站、影像作品等,对大学生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和挑战,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一些免疫力弱的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倾斜、偏离,甚至盲从西方。

2. 学业荒废,逃课上网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园地,利用网络可以查找各种学习资料;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得各种信息的新渠道,利用网络可以找到各种实践、兼职、打工、招聘的信息;网络为大学生架起了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利用网络可以认识、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阶段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网络只是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和成功的辅助工具。根据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用于玩游戏者占28%,用于查资料者只30%,其他占8%。也就是说,上网的大学生中有62%的学生在网上的活动与学习、工作无关,他们利用网络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这些学生中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把握网络娱乐的尺度,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开始他们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寝室上网,慢慢的开始逃课,去网吧包夜,通宵达旦的上网,导致上课精神恍惚,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干脆不去上课,整天泡在网吧,数日不见人影。有些学生甚至把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学费全部用来上网,令人痛心不已。这些沉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把父母、亲人、朋友的嘱托和期望抛到了九霄云外,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把学习抛在了脑后,以致留级、退学,荒废了学业,极少数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走上犯罪的道路。

3. 能力缺乏,丧失斗志

大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得不是自发的,需要他们自己寻找、创造、把握机会,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组织或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深深体会集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活动、竞赛,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竞争的能力,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大学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场所,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或者各类设计比赛,很好的锻炼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小说的大学生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丧失了很多可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关心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更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平时懒得跟身旁的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更不愿主动和家长、老师交流,他们慢慢的被边缘化,在其他同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热火朝天的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时候,他们正坐在狭窄、拥挤的网吧里,专注在网络的游戏里冲锋陷阵,不亦乐乎。

4. 心理危机,难解困惑

心理学家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分为“入学适应、稳定发展、就业准备”三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入学适应是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要经历的第一难关。随着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竞争,只有积极适应,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然而部分学生独立性差,生活自理有些困难;部分学生笼罩在过去的辉煌光环中,面对更优秀的对手,有很大的失落感;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性格等原因,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很强的自卑感等等。经过调整适应,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对自我认识进一步深入,人际交往增多,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该阶段是大学生大学生活最精彩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广泛涉猎前沿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个阶段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人生的困惑,学习上的困难,人际交往的不顺,恋爱上的失败等。大四学生进入了就业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抉择和思考,因此,心理压力和冲突将会不断涌现。大多数同学经过四年的锻炼,具备了良好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在学业或求职中遇到挫折,悲观失望,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正是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境等很多方面导致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缓解这些压力,解决问题。但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逃避现实,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转而投向网络,通过游戏、聊天或者看小说来麻痹自己,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网络的沉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寻找对策,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解决大学生网络沉迷问题的应对举措

(一)增强教育主体的教育能力,搭建良好的沟通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能一味采用说教的方式。事实上,在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少年时期受到不科学的教育,基本的倾诉、兴趣等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才转向网络寻求新的“自我”,并沉迷其中的。因此,教育主体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反省过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恰当的方式,并予以改正。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重新认识网络,努力接触网络,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校园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功能,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在学业、思想、心灵上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校园网的知识性、科技性和趣味性,使其紧密贴近学生,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这样一方面能做到知己知彼,为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消除以往沟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隔阂,搭建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敞开心扉,实现无障碍交流。

(二)深入开展网络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面对网络,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网络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现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园,更不是世外桃源。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危害,要扬长避短,特别是不能迷恋网络。第三要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心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自由性,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如转换,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及需要,发现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它途径所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到现实活动与交往中,培养和发挥自身优势。

(三)不断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努力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加强网络制度建设,把他们上网行为限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之内。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课堂和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必要的矫治,克服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学校要严格校规校纪,建章建制,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宿舍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定、上网用户守则等,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要从公寓管理规定入手,对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有效制止学生通宵上网的现象。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除了与个体、群体有关,大学生沉迷网络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开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类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健康的文体类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的参与、竞争中耳濡目染,思考问辨,不断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网站网页设计大赛、软件开发设计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学生的精力从沉迷网络转移到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技能。 这些文体活动还可以满足大学生们友谊社交、独立自由活动、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等需要,从而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真正的活动中去,减少对网络的痴迷。

(五)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大多对责备熟视无睹,对约束机制无动于衷,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极其脆弱的。因此,我们应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少一些责备和歧视,多一些鼓励和鞭策,努力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尽可能与他们就其沉迷的原因进行交流,寻找个体沉迷网络的症结;根据心理特点,考察不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引起心理缺陷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疏导计划,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开展个体心理疏导等工作。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并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把上网当作逃避学习生活问题或者调解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

总之,对于那些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我们应充分认清问题的本质,一是要注重“等级关系场域”中的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二是要注重“熟人关系场域”中的集体建设与自我教育;三是要注重“陌生关系场域”中的情绪释放和思想疏导。从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四个方面入手,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解决”,用一切办法来教育引导并挽救学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耐心和诚心,端正态度,扬长避短,正确引导,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同时,要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则,适当控制,有限自由,让沉迷网络的学生生活真正丰富起来,健康起来,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3).

[2] 陈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 杜宇.在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J].科教文汇,2011(4).

[4] 张瑜.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5] 刘慧瀛.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

[6] 谢静波,汪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4).

(本文审稿 武育香)

上一篇:贪官势利是如何炼成的?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