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研究唯物史观的思想

时间:2022-08-27 09:27:02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研究唯物史观的思想

摘要:唯物史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这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探讨了唯物史观。在这本著作中,他们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彻底清算,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研究唯物史观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集中地、彻底地批判,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以往截然相反的历史观,即唯物的、辩证的唯物史观。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

18世纪的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粹的思想批判反对现实存在制度的实际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是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的批判与清算,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新的世界观。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中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正面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文献,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的诞生,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唯物史观形成前提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以往的哲学信仰进行了彻底地清算,而这些哲学清算的根本立足点就是“现实的个人”以及其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的人类历史的第一条件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地关系。”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是认识的主体。是意识的承担者。他们还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个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基本立足点,来阐述自己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人们现实生活的历史即是人类社会史,社会历史的主体便是人。因而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是人,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上层建筑的建立及其作用同样离不开人的活动,社会意识形态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意识,我们常说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便是以“现实的人”这个前提出发逐步建立起来的。

三、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全面阐释唯物史观的思想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阐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他们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他们写道,“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但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也就是说,他们肯定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同时提出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思想,“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的方面来说只有从这些个人的交往与相互关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而在过去一切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表述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关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作了辩证统一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只有正确的认识生产力与生产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生产,从而真正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出发,把市民社会规定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并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升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层面,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

他们对市民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区分,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他们还看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阐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做出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他们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而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具有社会性,人的意识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随着交往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与此同时,人的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当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以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为前提的。

四、唯物史观形成的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它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核心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哲学思想的杰出贡献。它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伟大结合,了以往的社会历史观。从而使社会发展的探索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重大成果。”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唯物史观在经济领域的运用,使马克思在《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资本论》的方法更是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也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革命当中,产生了伟大的思想,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郑凤.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贡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

[4]俞吾金 关于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的思考[J]学术期刊 1994年第7期

[5]俞吾金,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特征[J]

上一篇:浅析一战爆发的必然性 下一篇: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