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人们社会公德缺失的剖析

时间:2022-08-27 08:43:07

对当下人们社会公德缺失的剖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权益,愈来愈追求自身的满足。当今中国,越来越强调解放个性,力求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已经在实行走出去的政策,与世界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外国的其他思想不断涌入国内,其中西方国家的影响是越来越大,有些西方观念(如:享乐主义、张扬个性、利己主义等)在中国人的脑中算是根深蒂固,而且中国人“践行”的也是十分积极。在这种国内国外双背景下,当下的社会出现了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本文就此现象作出剖析,追根溯源,继而寻求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社会公德 道德缺失 表现 原因 解决

一、解析“社会公德”

1、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公德”的阐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没有类似于“社会公德”的提法,但有大量关于公共生活准则的论述。公共生活准则即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公德。公共生活规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要求,如礼貌待人、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它是人们公共生活实践的产物,社会共同体存在的道德基石。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就曾说过,“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而不分肤色、信仰或民族”。马克思还指出,要“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马克思所理解的公共生活准则,就是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道德中的共同因素,这些因素成为工人阶级实现合作的良好基础。

公共生活准则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基本要求,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从列宁的一系列文章中可以发现,公共生活准则主要包括讲礼貌、守纪律、珍惜时间等道德要求。遵守公共生活准则被看作是文明生活的根本。因此,公共生活准则是全社会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公共生活准则是人类公共生活发展的道德反映。

2、当下中国对“社会公德”的界定

一般认为,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为人们所公认并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一)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是人们之间道德关系的外部表现,是指待人接物方面人们必须遵循的礼节。文明礼貌的内容和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二)助人为乐: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需要大家的帮助,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会有一种满足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存,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别人的帮助。不管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我们都应该帮助别人。

(三)爱护公物: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是人民创造的财富,同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是用来爱护的,不是用来侵占损害破坏的。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社会公德,爱

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财物利人利己。

(四)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五)遵纪守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规章制度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纪律规章制度是社会公德的要求,是法

律的基本要求,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遵纪守法是遵守社会公德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二、“社会公德”的缺失

1、“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

社会公德缺失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缺乏社会公德,而是指一部分人。有人谈到当前公德状况时忧心地说:“现在有些人,不缺吃不缺穿就缺德。”这里所说的缺德就是缺少社会公德。目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人与人交往中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骑车撞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等等。

(二)对陌生人过分警惕冷漠有余的现象,如对处于危难之中的陌生人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哪怕是举手之劳也不愿相助;与陌生人接触保持相当距离等。

(三)随意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现象,如私自侵占公共财物将其非法占为己有,并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

(四)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污染环境的现象,如随处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任其流入河流造成水污染;随意排放废气造成大气污染;乱倒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五)不遵守公共生活中规章制度的现象,如盗窃他人专利或商标权、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等。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以身试法诋毁损害对手的名誉甚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最终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

2、“社会公德”缺失的解决

(一) 制度安排应该公正、合理。

人们的公德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为此做的制度安排。在一个社会中如何使那些人愿意帮助别人、愿意遵守社会公德、愿意见义勇为,这需要社会中的制度安排能够保障最起码的公平与正义。缺乏公平和公正的秩序,往往使得缺德者“沾光”,有德者“吃亏”。而屡次“吃亏”的教训就会使许多人在选择中趋利而背德,从而导致公德水平下降。这种下降了的公德水平又会反过来成为影响别人的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中的制度安排来确保人们践行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正确理解国外所宣传的思想

我们在继承本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之外,还在不断吸取他国的优秀文化思想。但国外传到中国的思想里也存在着糟粕的东西,对此,我们要摒弃它。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全面理解国外所宣传的文化思想,不能作出片面的理解,否则会误导自己的判断,会出现错误的行为。

(三)要有宣传教育、道德劝诫、榜样示范等软约束,积极营造“遵从公德光荣,违反公德可耻”的舆论氛围,加强人们的道德意识。

三、结论

在当今中国社会,我们时常能看到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的新闻报道,我们每次都是针对具体的现象、案例进行分析,但这并不利于解决这些问题和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因而,我们需要对这些“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进行联系性的分析,先寻找到理论上的解决方案,继而从理论出发,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避免再有类似的“社会公德”缺失的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代蓉蓉.论提高社会公德水准[J].人文论坛.

[2]程立涛.“社会公德”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9,22(2).

[3]刘海容.当前社会公德失范的博弈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16.

上一篇: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向行业英语教学转型的探讨 下一篇:软件工程的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