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27 07:33:37

剖析“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课堂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合作探究;体验探究;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转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在教学设计时,我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教学设计:A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学采用回顾―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B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

都说真金不怕火炼,我手里的这枚戒指遇到火会怎么样呢?学生会回答无变化。这个事例会证实金光闪闪的金首饰总是会闪闪发光,而铁制品会锈迹斑斑为什么呢?学生会陷入猜想,因为这是用金属的物理性质不能解释的,此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就把学生带入一个想知道为什么的情境中。

二、活动探究

1.金属与氧气反应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策略,学生书写金属铁生锈及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反应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一样?同样的金属镁既可以在空气中点燃又可以在纯氧气中燃烧,而铁只能在空气中燃烧为什么呢?

继而引出金属的活动性。

2.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

(1)金属与酸反应

在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近,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反应。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反应。

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上述四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及结论,为什么有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气泡多,而有的少,有的甚至一个气泡都没有,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得出结论。

(2)金属与盐反应

实验探究:①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②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③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这一环节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上现象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而铜丝浸入硫酸铝中没有物质析出?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用途。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和应用,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反应”的设计环节,充分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较之以往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中学)

上一篇: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后进生成因及转化对策的...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