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地方立法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27 07:03:19

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地方立法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对环境资源保护也日益重视。笔者就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强调地方立法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以及福建省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促进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55-02

福建省位于23°33'-28°20'N、115°50'-120°40'E,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2℃-2212℃,年降水量1159-2463mm,年日照时数1251-2158h。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3488万;土地面积12114×104km2,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之一。福建省地处中国东海之滨,海岸线长度3324km,居全国第2位。福建省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鱼、虾、贝、藻种类繁多,经济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主要渔区。

根据福建省政府新闻办的2009年福建省环境质量状况来看:全省生态环境仍较脆弱,生态破坏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环境资源面临着更大压力。因此,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的工作任重道远。

1 加强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地方立法的重要性

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总体较好,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其所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人均耕地少,地力下降;森林结构不合理,破坏严重,外来物种对局部流域和区域生态体系统造成危害;海洋资源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工程建设与矿产资源不合理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畜禽养殖业污染比较严重,农用化学品使用对环境生物造成污染;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灾减灾任务仍然很重等。

强制的法律规范手段和法律法规是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已经颁布并实施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有《可再生能源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20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但是,由于福建省保护环境资源的地域性、特殊性和重要性等原因,现实要求福建省地方立法机关必须立足于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促进福建省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订、颁布系统、科学的地方环境资源保护法规。

2 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地方立法现状分析

福建省在填补上位法覆盖面空白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把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立法工作向纵深发展了一大步。福建省根据省情先后制定了《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福建省专利保护条例》、《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福建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管理办法》等一批促进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策规章,对保护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从立法理念和立法技术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缺失,立法技术落后。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立法的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法律条文显然不利于环境及资源的保护。因此,福建省亟需对陈旧的法规及时进行废、修、立,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第二,从宏观视域看,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立法内容不完善。福建省地处中国东海之滨,鱼、虾、贝、藻种类繁多,经济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主要渔区,渔业资源保护是福建省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在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中却缺乏针对性的渔业资源保护的内容。

第三,缺乏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地方环境资源立法追求的价值目标。福建省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成独特的区域环境资源系统,决定了环境资源保护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第四,缺乏全局观念,立法中突显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当前我国地方环境立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立法机关委托相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立法的情况,可以说,这一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环境立法有它的专业性,由熟悉工作的业务部门进行委托立法能在日后最大程度地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然而,这一立法模式的弊病也十分明显。由于相应的立法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在某种程度上,环境立法沦为部门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经常引起环境法律法规与相邻部门法之间的冲突,极大地削弱了立法的权威。相比部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在地方立法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地方保护主义在我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根源。我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在长期地方割据背景下形成的“诸侯经济”成为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历史根源。同时,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各地把经济增长看做发展的头等大事,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率而忽视了对区域环境的保护。

环境资源保护立法必须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这也是环境资源立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地方环境资源立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就是解决地方实际问题,这是环境资源立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地方立法的价值所在。3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地方立法的建议

第一,尽快修订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修订或制定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立法中切实体现福建省环境资源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新的明确规定。

第二,在福建省环境保护立法中适当提高地方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特别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以环境保护为由,限制我国向其输出低于其环境标准的项目和产品。只有联系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审查、修订和增补地方环境法规、规章和环境标准,使之与外国、国际环境规则协调和接轨,以有利于我国产品冲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打人国际市场,同时阻截低标准的有害环境的外国产品冲击我国市场。福建省众多产品远销海外,若想顺利进入世界市场,环境立法与环境保护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立法。要提高福建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尽快制定并出台一系列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策规章体系。通过这些条例的实施,优化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加快福建省优势资源开发,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以期进一步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四,实行立法听证制度。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此,要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及时了解环境资源信息,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听证是所有公众参与制度措施中最直接、最能表达社会集体利益的方式。“立法听证是立法主体在立法活动中,进行有关涉及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的立法时,给予利害关系人发表意见的机会,由立法主体听取意见的程序的法律制度。”立法听证制度起源于普通法系并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在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也明确的规定了这一制度,使其成为民众参与立法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加快中国的民主和法制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建辉,刘燕娜,戴永务,郑晶,福建生态省建设对策的思考[J].福建:福建论坛.2005.

[2]林晓霞.福建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分析[J].福建:福建林业科技.2005.

[3]张德淼.刘琦.中国环境立法的地方经验――以武汉和深圳为倒[J].长江论坛.2009.

[4]金瑞林.3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现金流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论质量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