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时间:2022-08-27 04:56:40

如何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主题班会,顾名思义就是指班主任根据学生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主题,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发动全班同学全身心投入和参与的一种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它既是学生集体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活动中,全班同学要围绕教育的目的和主题,精心选择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方面来展开讨论,在学生中实现广泛的思想交流,从而达到接受教育、得到启发的目的。本文就如何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谈点看法。

一、在主题的选定上,要体现时代性

选好主题是开好班会的前提。主题班会主题的确定应与时代同步,做到与时俱进,富于时代内涵。因而,主题的选择,一要与教育环境大背景相贴近,要与学校、班级当前的教育需要相扣,体现时代性,即“近一点”;二要把握教育环境发展要求与本班学生现实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符合当前学生的心理需要,体现特殊性,即“小一点”。当然,这种“近”与“小”的做法绝不是放弃“远”与“大”的规划,而是一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一个目的。通过这种时代感鲜明的主题班会的“近目标”、“小计划”的落实,为改善班级管理的大环境悟出大道理奠定基础,并向长远、整体目标的实现迈进。

二、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参与度

主题班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班会主题的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所选内容与主题不相符合或者不符合本班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主题班会应尽可能地选择本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触、有感而发。利用班会教育学生学习雷锋,学习司马光砸缸等,固然很有必要,但也不能忘记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榜样近,学生看得见,容易接受、信赖。因此,要真正实现主题班会的教育影响,必须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举实事、选实例、讲实话、求实效,使学生听之入耳、学之人脑、行之有谱,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在形式的设计上,要考虑多角度

主题班会的形式应服务于其内容,是由其内容决定的。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特别好奇,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参加新颖活泼、趣味性、知识性、文体、竞争性、富于幻想的教育活动。因此,主题班会形式的选择必须既要考虑到班会主题的内容要求,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想方设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既深受学生喜爱,又能较好地突出教育主题。主题班会应围绕主题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采用现身说法、作报告、讲故事、即兴演讲、采访,也可以表演小品、相声、歌舞,还可以采取辩论等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形式,热衷于热闹,华而不实,虚张声势,而应以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以努力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为根本,最大限度地将主题班会的精神有效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四、在效果的关注上,要彰显梯度

主题班会作用的发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把一次主题班会和几次活动的德育效果估计过高。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过程并不意味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通过多次教育过程的循环更替才能实现,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班会结束后,重视会后的跟踪,随时对主题班会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信息,总结经验,并在日常的教育与教学中将班会所倡导的主题给予深化与强化。如:开展“学习经验交流”的主题班会后,利用学生的周记、班刊,让学生谈班会的感想和体会,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把计划付诸实践。要把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情趣和情感变化,因势利导,促其升华。一次班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多次班会来解决,班会要根据教育目标逐层递进,不断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作为班主任,要随时在班会结束后广开言路,接受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方便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总之,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班主任必备的专业技能,是班主任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有效形式,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一堂精彩、成功的主题班会,会直抵学生心灵深处,能引起班集体成员的触动或共鸣,为他们的成长注入营养。

上一篇: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 下一篇:如何让教师的“师徒结对”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