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征文”二等奖作品:动静相宜最是风景

时间:2022-08-27 04:47:11

“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征文”二等奖作品:动静相宜最是风景

动静相宜 最是风景

——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有感

2012年12月28至29日,我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经过两天的与会学习,在众专家和教育领导的报告和论坛中学习了各地的课改理念;走进各式的课改课堂,也让我们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传统动静结合的课堂比比皆是,但动静相宜的和谐课堂似乎不多,我们的课堂要么动得太流于形式,要么静得太过于死板。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该动的时候不过度,该静的时候不沉闷,让课堂中的动静和谐彰显呢?白云课改博览会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动起来”不再是一句口号。动态课堂,俨然成为课博会高效课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1.动态阅读,活化文本,体悟真情。在指导学生理解主人公情感时,教者变换了几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自读后站起来边想象边读;学生的理解层次与文中的人物职业相去甚远,读不出感觉时,教者以动作和语言进行范例,帮助学生找感觉。通过这种师生交流及再造想象,学生的朗读便有了技巧——语速的快慢,停顿的长短,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都把握得很恰当。当这种内心的体验转化成声情并茂的声音时,便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无疑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2.动态展示,培养自信,享受成功。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法宝,一是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增值、共享,直接服务于知识目标的高效落实,二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了通过展示自我,培养了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张扬了个性,为解决“我要学”的内驱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这两个维度,通过展示这一呈现方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3.动态点拨,查漏补缺,提升能力。通过点拨,对课文中疏漏之处加以补充,达到查漏补缺之功效;对疑难之处加以调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提升。点拨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如果你发现有一个学生眼睛里泛着光,跃跃欲试,就要把这样的机会大方地送给他,绝不在课堂上与学生争风头。

4.动态质疑,授业解惑,辩证思维。如果说对抗展示更多地表现为团队行为的话,质疑则更多以学生个体的方式出现。质疑,不仅让课堂更加有活力,在疑惑中学会汲取提升,更重要的是,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

5.动态评价,互指良莠,共同提高。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思路,师生共同策划,共同活动,动态评价,表扬成功,鞭策不足,让学生在评价中的体验到收获和乐趣。在激烈的动态评价中,小组成员并肩作战,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价值,形成战斗力,共同提高。

我们时下的课堂有时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浅”思考,满堂“动”了。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缆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说动态课堂是一道亮丽风景,谁又能说静态课堂不是风景?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的,高校课堂处处有静态的风景。

1.静读。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和细吟慢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首先就要了解文本,而了解文本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读,这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

2.凝听。凝听,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的心完全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如教学《散步》,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背景音乐,把全文朗读了一遍。温厚绵长的中低音加上声情并茂的演读,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3.潜思。潜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作提示。学生暂时的沉寂,是课堂高潮产生前的酝酿、蓄势阶段。例如某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在“文意理解”板块中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接着,他让学生沉思默想。

4.静写。静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它可以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能把此环节作为对该堂课效率的检测。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学生仿写诗歌。

5.默想。默想,主要指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地联想和想象。如教学《中国石拱桥》让学生想象未来桥的样子。

6.静悟。静悟,是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咀嚼、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某老师在《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 《观潮》 《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教授写作游记的技巧。

希望“静”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高效课堂的自主学习中独学部分就属于静的状态,而合作展示、质疑交流等环节则属于动的状态。

高效课堂上,静下来会让人沉思,动起来会让人张扬;动静相宜,就是高效课堂的最美风景。

作者:杨 骕

单位: 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中学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动与静的相生相合衍生出的便是课堂孜孜以求的美与和谐,催生出的便是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静身不是缄默,动心也非浮躁,身静而心动,身动而神动,才能形成高效课堂生命对生命最美丽的景致。深刻的思考,令人不禁静下来沉思,想要动起来实践,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上一篇:农村危房改造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分析 下一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征文范文: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