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时间:2022-08-27 04:36:29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当学生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但由于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基础有好差之分,思维能力、理解水平、接受能力有快慢之别,因而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潜力相适应,把目标定位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真正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引发他们学习的自发性,鼓励他们“拾级而上”。

一、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由于智力的差异、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的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采取的手段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注意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为了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你认为在这条基本性质中应注意哪些地方?为什么?(3)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三个问题能分别满足中下、中等、中上三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调动了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接受”学生的错误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害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恰当地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度,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在一次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做书上总复习中的一道判断题:“四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厘米。”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对的,因为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管拼成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它的面积一定是4平方厘米。有一个学生说:“不一定,如果角对角拼,那么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厘米。”学生们都“啊”的一声表示了他们的不理解与不赞成,我也一怔,这位学生此时十分发窘。我并没有急于否定他,而是表扬了他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然后说:“能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吗?”学生画图,随即边指图边说:“这个图的面积就大于4平方厘米。”原来,他把两个正方形中间的空隙也算入面积了。我没有直接纠正,而是说:“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还要看究竟什么是面积。”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相关的旧知识,学生纷纷发表观点:面积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是这么围成的(生指图形的周长),所以,那一块不应该算在内,这个图形的面积还是4平方厘米。那位学生接着说:“老师,我知道了,如果题目把‘拼成’改为‘围成’,图形的面积就不一定是4平方厘米了。”我没有就此了结,而是说:“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的知识?”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那种羞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试想,如果否定那位学生的观点,哪怕态度很温和,不也把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勇气给封杀了吗?

三、提倡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它也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一样,不只具有唯一的意义。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应当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予以解决,只要不是太过牵强附会,就应该肯定他们理解的“合理性”“合法性”。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一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说,我是把异分母化成同父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大小的;有的说,我是把不同分子、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然后,按照分子相同的方法来比较大小;有的说,我是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大小,因为这样简便……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课本,把课本中的不确定处和空白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得出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结果。事实上,允许并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感知数学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方法,能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触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兴趣,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度。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定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开展系列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下一篇:心中那盏灯要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