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秀美城市之路初探

时间:2022-08-27 03:23:49

东营秀美城市之路初探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8-000-01

2009年和2011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先后批复,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崛起和沿海推进,都为东营城市功能的转型之路带来了空前机遇,使得东营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起点之上。东营正在从国家石油基地走向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一、文化之城

一是把黄河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建设标志性的黄河水城地标和东营城标,规划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园馆,沿黄河两岸开发旅游景观,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布局沿黄生态建设工程,在黄河险工、黄河大桥、浮桥、渡口等处建设休闲园林公园。

二是建设石油文化旅游区。挖掘石油会战资源,恢复以"华八井喷油"、"孤岛会战"、"首列原油外运"等为代表的历史场景原貌,演绎人物故事情节,开发旅游文化景点和项目。

三是深度开发东营文化资源。组织精干力量对东营的诸多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进行再创作,融入现代文明的元素,拍摄几部东营文化的经典电影、电视剧等,综合设计影视基地的建设。

四是街道命名要反映东营文化的特色。城市道路的命名、标准性建筑的设计、公园的环境营造等都可成为再现黄河文化的载体,从西到东主要街道的命名,在以州为名的基础上,用黄河穿越的主要城市命名;从北到南,在以河为名的基础上,用黄河汇入的主要河流命名,形成一个完整的黄河理念,体现东营黄河文明的特色。

二、生态之城

一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2007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注重湿地保护,修复湿地18万亩,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对中心城垃圾处理场进行配套完善,对中心城31家工业企业进行搬迁,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二是建设循环贯通的城市碧水系统。东城环城公园水面面积220余公顷,总长25.6公里,大大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三是建设城水共生的城区湿地系统。先后规划建设了明月湖等一批以湿地保护、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四是打造独具魅力的滨海新区。依托防潮大堤,以0米等深线为基础,采用挖沙吹填方式,将海滩提高到4米,形成一个面积60平方公里的滨海旅游带。

三、低碳之城

一是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政策措施等,构建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完善机制体制。争取山东省出台《关于支持东营市建设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的指导意见》,研究出台《东营市关于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意见》,制定《东营市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三是强化保障机制。建立低碳城市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对我市的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建立绿色低碳建筑(社区)认定机制,实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促进清洁发展项目交易等。建立低碳技术推广机制,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提供指导。四是突出试点引导。打造“零碳试验区”。建设低碳基础设施示范项目,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化运营。创建低碳示范社区,引导市民形成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扶持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在建筑设计上积极引入低碳理念,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

四、绿色之城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解决绿化难题。成立了园林科研机构,先后与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盐碱地绿化研讨会、华北园林科技信息网年会,推出的《滨海盐碱地草坪草引种建植管理技术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0多项科研课题和发明专利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滨海盐碱地绿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研究经验。二是规划建绿,提升园林景观档次。林荫道推广成效显著,东营市道路绿化普及率95.8%,达标率89.49%,林荫道推广率77.6%,营造出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一季一变化的现代园林景观。公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东营市建有公园绿地29处,总面积1119公顷。民生绿地建设布局合理,建设了新世纪广场、文化广场、登州路中心绿地游园等一批城市广场和街头绿地。花园式单位(小区)数量不断增加。全市建成市级以上“花园式单位”172个,“花园式小区”80个。城市生产绿地成倍增长。建有各类生产绿地1161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10.75%以上,建设的盐生植物园成为滨海盐碱地植物物种资源库。节约型园林绿化实现新突破。通过栽植乡土适生树种,收集雨水或直接取用原水灌溉,推广生态养护,开发新能源利用技术等措施节约管养成本。

五、数字之城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高度重视数字化工作,把它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是明确资金渠道,落实经费保障。专项安排系统平台建设资金,列入市、区年度财政资金预算,认真作好经费计划安排,切实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全力给予保障,顺利推进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三是因地制宜,科学构建数字城管的体制架构。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严格遵照建设部有关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要求和城市管理与监督权分离以及“重在应用、整合资源、公开竞争、技术超前、市场配置”的总体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分别建立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两个轴心”的新架构。四是精益求精,严把基础数据普查关。严格根据建设部《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以及《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的要求,明确由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一家统一进行基础数据普查。力争达到:变粗放、低效管理为精准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2]埃比尼泽 霍华德(英).明日的田园城市.

[3]吴良镛.北京.

[4]种效博.东营文化的内涵与应用性开发.

上一篇:新时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现状及强化对策 下一篇:企业国有资产财务监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