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法于教,德法双馨

时间:2022-08-27 02:57:05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初中思品教师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思品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冀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64-01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讲的是法律与规则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策略。韩非子说:"治民无常,唯法为法。"汉代王符也曾说:"国无常治,又无唱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可见,"法治"对于治国治世是何等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多元价值取向正在扭曲着一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并向低龄化发展,马加爵案、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徐力弑母案等让我们这些做教育工作的不得不警示:这些祖国未来的栋梁何以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虽然幸福的家庭往往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德育和法制教育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正在发育,心理懵懂却又无比渴望接受来自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新鲜事物,其初期价值观正在萌芽阶段。反观我们的中学教育,面对"升学"这一指挥棒,成绩乃是衡量一所学校和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指标。我们老师扪心自问下,我们的目光是否总是关注着月考和期末统考?我们的精力是否总是付诸于语、数、英、科等所谓的主课上?班会课、心理健康课、思品课、历史课是否形同虚设呢?我们的思品老师是否自己都觉得上起课来索然无味,应付考试了事?的确,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不要说法制教育了。我们放弃了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场合:思品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在当前的思品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怎样才能让师生共同提起学习的兴致,润物细无声的树立法制意识?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育一线教师,我暂且谈一点粗浅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1.其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寓法于教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初中思品社会课程"爆冷",学校、家庭、社会几乎都把思品课作为副科"踢"在一边。这就使得我们思品老师自己都觉得课程似乎低人一等,上起课来索然无味,甚至巴望着主课老师来拿去写作业或者留下半节课时间让学生整理其它作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即使你有时要讲点道理,好好上一节课几乎不能。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我们的老师自己都放弃了自己的阵地,那么我们怎么期待学生的重视,怎么奢望你教学目标的达成呢?所以咱们一线思品老师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少责备教材的空洞,宽泛;少责备学校、家长、学生的淡漠,轻视,多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足够吸引人,多反思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尊重自己?多反思自己是否将德育和法制的教学目标渗透到了思品课堂中?作为一线思品老师,我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所任教课程的使命并非只是完成期末考试,而且还应包含帮助学生去认识这纷杂的世界,教会他们区分真、善、美、假、恶、丑。如果我们老师心怀法制教育的理念,那么在课堂中就能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其二:钻研拓展教材,创新教法学法

人教版初中思品教材的编排大致分为三大版块:七年级――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八年级――法律教育;九年级――国情教育。教材对学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将法制教育目标落实于具体的教学策略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完成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八年级思品教材中涉及法律的内容特别多,教师要理清知识脉络,授起课来才能有的放矢,层层递进。教材对法制教育的内容编排是这样的:版块一:介绍法律与宪法的基本知识;版块二: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版块三:介绍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版块四:介绍公民的人身、经济、文化权利;版块五:介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如果教师用传统"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师生势必都会味同嚼蜡。八年级学生正是青春期学生,其身心特点也最忌老师或家长单纯说教。教师不妨换种思维,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不断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典型案例和观点,拓宽教材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和具体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层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争议,从而自己得出观点和道理。

比如在讲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教师就可结合当前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和"老虎,苍蝇一起打",出示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体会法律的强制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征,认识到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的程序和规则是为绝大多数人制定的所以是最有公正性的。在讲授消费者权益时,教师可运用教材中的消费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碰到的消费案例,甚至可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碰到的消费经历来渗透消费者权益和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消费者的相关知识。其实我们教材中编排的一些教学案例非常生动和有代表性,教师一定要先用好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然后在拓展课外相关主题的资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切不可舍近求远。教学案例和课外资源的拓展不可脱离课堂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要本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宗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向学生展示真、善、美批驳假、恶、丑。案例和文字、音像制品不可过分渲染暴力、和描述具体犯罪情节这样的课外资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有了生动,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案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就会被点燃,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切忌读一遍案例,自己讲一通道理,如此则前功尽弃了。譬如在将消费者权益时,我让学生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题目,同学们设计得很好,有的涉及了消费者被侵犯的各项权益,有的涉及如何维权,有的就涉及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把我这个老师都惊呆了。所以在思品课中不妨把枯燥的法律知识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模拟法庭、辩论、小品表演、问卷调查、游戏等教法和学法融合呈现,这样一堂空泛的说教课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变得生动、饱满和充满情趣激情。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树立了法制意识,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教学目标。

当然,对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思品课就行轻松完成,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青少年漫长人生成长道路中的其中一段也是关键一段。寓法于教,德法双馨,让法制教育在思品课堂中开花结果,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思品教师的一致追求。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2]《走依法治国之路》――夏勇

上一篇:创设轻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