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精神障碍医疗病例解析

时间:2022-08-27 02:20:32

骨科精神障碍医疗病例解析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指因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外伤而导致患者的精神、行为脱离现实环境的一类精神性疾病[1 ]。老年创伤性精神障碍可表现为狂躁、疑心、幻视、失眠等症状。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803例创伤患者中,并发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43例。现将其治疗回顾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脊柱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2例,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意外伤或高处坠落伤。所有病例CT均排除颅脑损伤,否认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患者伤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为2~4d,平均2.4d。根据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第2版,精神障碍中诊断为焦虑与癔症型34侧,抑郁型8侧。

1. 2 临床表现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焦虑与癔症型患者,出现烦燥、谵妄、胡言乱语,但无休克、高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并逐渐出现燥动和攻击,厌食,不配合临床治疗等;抑郁型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不语,对旁人问话漠然,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1. 3 诊断与治疗

怀疑为精神障碍者,及时请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症状较轻,仅有睡眠差、轻度烦躁等的患者予心理治疗及地西泮10mg肌注或氯丙嗪25~50mg口服,1次/d。上述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患者予氯硝西泮2.5~5mg口服,1次/d;必要时给予氯丙嗪静注或冬眠治疗。抑郁型患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或静脉用药,维持治疗3个月左右。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术后疼痛者可予曲马多、哌替啶等镇痛治疗;创伤出血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予以补充血容量、电解质等处理;加强心理疏导和身心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43例患者经治疗,1周后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创伤作用于机体后,因创伤的程度、持续时间、患者对创伤的认识反应产生情绪、行为、生理反应,而表现出人格改变、妄想症和适应及某些敏感器官反应[2]。同时创伤后所引起的疼痛,以及对疾病认识不足,并且受伤时刺激未能及时消除,入院后对环境适应性差,从而表现出恐惧、焦虑,使大脑长时间未得到休息,从而导致精神障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及耐受性较差,更加容易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

创伤性精神障碍的临床预防重于治疗,入院后应及时、正确的进行对症和专科处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和监测及辅助心理治疗[3]。治疗过程中,确切有效的止痛较为重要。出现情绪反应时,应加以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出现偏激行为时应立即采用药物治疗,以防止病人出现新的意外损伤或病情加重。

药物治疗是创伤性精神障碍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地西泮只对有轻度睡眠障碍的患者有效。出现明显精神障碍的患者,早期使用氯硝西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没有明显副作用。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与情绪思维有关的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从而起到抗精神病作用。氯丙嗪在其它药物都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可应用。氯丙咪嗪主要作用在于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的阻断作用更强,而发挥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

上一篇:林业病虫害普查及防控之策 下一篇:VSD简介及其在骨科方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