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扶贫开发为抓手 促新农村建设上水平

时间:2022-08-27 02:07:46

以扶贫开发为抓手 促新农村建设上水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江西省定南县抓住整村推进这条主线,以人(贫困群众)为本,以扶贫资金为“引子”,以扶贫项目为“催化剂”,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一、科学规划,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1、创新思路,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有规模

该县创新新农村建设理念,提出了“居住进社区”的新理念,以联村联组建社区和引人造镇为牵引,把居住分散,偏远,河滩低洼地,“空心村”的农户吸引到贫困村新规划的中心村集中建房,按照社区模式进行打造。如天花村打造的民德新村、锦绣家园、黄金湾社区3个社区已吸引872户农户集中建房,大风村抓住水库移民的契机,将全村需移民的,分散居住的农户430户在红岗新村集中建房。

2、规划长远,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有档次

一是按照“撤并偏远、小的自然村,保留中心村,拆平空心村”的思路,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新农村建设点;二是拆旧建新,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按照“社区统一规划,农户分户建户,理事会长效管理”的方式,实施拆旧建新,整合打造,规划新社区,如天花村的民德新村、锦绣家园、黄金湾社区,洪洲村的东江源新村,大风村的红岗社区;三是高标准规划设计。贫困村每个新农村点都有规划,所有规划都遵循“长远谋划,大手笔规划,成品风景如画”的原则。聘请省市级规划部门对贫困村的新农村点参照城市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有的社区道路路面宽达12米,并设计安装有路灯,有休闲场所,有体育设施,有健身设施,有标准的篮球场,乔木、灌木交相辉映,花草绿叶互为衬托,宛若一幅山水画。

3、结合村情,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有特色

目前,该县在贫困村已建的63个新农村点已成为精品点的有59个,占94%。并坚持一点一景,一村一画的建设理念。如天花村黄金湾外观设计均为徽派建筑,社区的花全部是黄色,锦绣家园的外观设计为别墅型,老城村的老圩新村外观设计为古城风貌。

二、科学谋划,扶贫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资金驱动

近年来,定南县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914万元,用于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占整村推进资金的67.2%。由于扶贫资金的“药引子”作用,一是驱动了交通、水利、农业、赣中南、发改委等部门资金的进入。据统计,这些部门在贫困村共投入资金1730万元。二是驱动了定点帮扶单位、新农村点挂点单位的资金进入。每个单位每年投入新农村点资金超过了3万元。三是驱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并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四是驱动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1)执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的报帐制度,资金直接下拨给施工单位。必须凭县扶贫项目验收小组的验收单及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方可请款。(2)坚持项目工程保证金制度。(3)报帐发票必须由村项目监督小组、执行小组签字。

(二)项目带动

扶贫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扶贫项目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有机结合。坚持扶贫项目优先安排到贫困村的新农村点。近年来,该县贫困村63个新农村点共安排扶贫项目73个,有力地推动了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二是扶贫项目着重解决新农村点中靠群众自身难于解决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如社区内的道路硬化,社区的自来水工程,社区的排污设施等。三是“抛砖引玉”。就是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带动有关部门、定点帮扶单位、挂点单位项目的进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群众行动

一是成立了群众参与管理的自治机构。(1)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每个新农村点均有1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由5-7人组成,理事会成员由点上的农户民主选举。理事会是个长期运行的民间组织,全程参与组织协调点上的拆迁、建设管理等工作。如天花村黄金湾社区的拆迁工作就是理事会组织发动群众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将点上的6000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全部拆除,洪洲村的东江源新村理事会拆除旧房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涉及农户200多户。(2)成立了扶贫项目管理小组。包括扶贫项目议标小组、监督小组、执行小组和验收小组,这些小组均由扶贫项目实施地点的村民代表、村干部组成,从扶贫项目的申报、验收到资金划拨,均有群众参与。

二是群众积极参与项目管理。(1)新农村建设点的选择必须要有90%的群众同意。(2)扶贫项目的申报必须要有多数群众的支持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的表决。(3)参与扶贫项目监督的全过程,做到了招(议)标方案有人参与研究,签订合同有人在场,项目实施期间有人在岗,提出整改意见有人参与,存在问题有人向扶贫和移民办汇报,验收项目和发票有人签字。

(四)产业策动。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收入增加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每个贫困村都制定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扶贫项目和资金的介入帮助了贫困村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近年来,我县共安排了22个与扶贫产业有关的项目,安排扶贫资金191万元。

三是扶贫产业发展势头喜人。(1)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2)各个新农村点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扶贫产业。在民德新村的附近建有100多亩的大棚蔬菜,参与农户52户,洪洲东江源新村建有1000多亩的脐橙基地,76%农户有自家的果园,大风村红岗新村依托山水资源,做好“山水文章”,社区居民享受着房前(河里)养鱼,屋后种果的立体生态种养的田园生活,老城村的老圩新村的村民建有养猪小区2个,年出栏生猪3000头。

三、科学统筹,有形无形一齐抓

(一)抓素质的培养。就是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把农民培育为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创新培训机制,建立了由贫困村组织输送生源,县职业技术中专负责培训,劳动部门和培训学校共同提供就业岗位的部门配合协调联动机制。

二是搭建了三个培训平台。①搭建了以县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为培训基地,镇、村、社区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教学网点的培训平台,在每个教学网点安装有小广播,定期为农民送信息,送技术,送文化;②搭建了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学习平台,开办了赣州农校畜牧专业2009定南班,与江西农大联合举办了“定南县农业干部培训班”;③搭建了培训学校和基地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在老城村建立了生猪培训基地等

三是实现了农民向技术工人转变。近年来通过“雨露计划”的实施,我县贫困村有1220名农民熟练地掌握了一门技能,多数在企业中已成为技术骨干,其中有213名晋升为高级技工。

四是实现了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通过举办培训班,在家农村劳动力每年至少参加了一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熟练地掌握了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农民懂得了种(养)什么,怎么种(养),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五是用新思想武装了一批新农民。通过对农民在道德、法律、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成为贫困村办事的基本程序,讲科学、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成为一种时尚。

(二)抓文化的提升。

一是提升文化水平。一方面每年为贫困村培养一名中专生,每名中专生补助财政扶贫资金0.52万元,实现贫困村村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小广播使村民的文化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二是提高文化素养。(1)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聘请县有关人员到社区开展文化、文明知识讲座。(2)在贫困村的社区中开展了“绿色家园、花园农家”的创建活动。(3)每月开展一次卫生户、文明户的评比。

三是嵌入文化元素。主要是根据将贫困村不同的文化背景元素嵌入到社区(新农村建设点)中,如老城村在老圩新农村点的建设中,其所在地曾是老县城,在建设中嵌入了古城文化和庙宇文化,天花村在锦绣家园建设有客家文化长廊,丰背村的古地新村,其所在地曾是东江纵队战斗过的地方,将战争历史元素纳入到新村的建设中,并修葺好了2000平方米的粤赣湘边纵队旧址,月子村梅香新村有千年的赏梅历史,在建设中新种各色梅花近万株,成为赣州第一梅园。

上一篇:提升职教办学水平 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下一篇:浅谈内部模拟利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