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

时间:2022-08-27 01:44:43

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

[摘要]文章指出了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表现,分析其产生原因有社会就业压力大和学习适应性不强两方面,提出了四种疏导对策:构建以自主学习观为核心的学习观,深化并创新教学改革,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完善心理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关键词]法学心理障碍疏导对策

[作者简介]高金娣(1979- ),女,河南长垣人,中原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法制教育。(河南郑州450007)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6-01

在高校普遍扩招的新形势下,我国法学专业学生人数规模大幅度增加,而相应的法学专业学习支持体系、心理干预措施和实习、就业指导机构等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法科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处于大学生平均线之下,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法科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不稳定的首要原因。因此,分析和研究当代法科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缓解举措和防治对策,是法科教育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受梗塞,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从而导致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或以往经历中遇到挫折;学习目标达不到或需要得不到满足,又无法克服困难,在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习惯、专业就业、恋爱体验等方面存在的轻度困惑而干扰学习和日常生活。

法学专业学生承担着法治社会建设的重任,同时承担着比同龄人更多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国内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的矛盾、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特殊性、法学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等直接导致了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难又直接引发了在校法科生出现焦虑、自卑、强迫等心理问题,同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对专业认同感低,导致学业不佳。

二、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一)社会就业压力大导致心理障碍

1.没有达到法律职业精英化对毕业生的要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就是要实现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这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实行了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若想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行业,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将许多人拒于法律职业门槛之外,不能从事理想中的法律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强迫、焦虑心理。

2.社会对法学专业期望过高。法学是我们整个社会寄予厚望的专业之一,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高期望却将法科生置于尴尬的处境,法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对于专业的困惑和迷茫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于法学前途的担忧、惶恐,再加上大学生紧张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他们心理压力巨大,无所适从。

3.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体制急需改革。一方面,法学学生到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不好争取,即使争取到了,也绝大部分是走走过场,导致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差。另一方面,社会上对法律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不仅法学理论知识要扎实,还要熟练掌握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但实际情况是法学学生的综合性知识普遍欠缺。

(二)学习适应性不强导致心理障碍

1.学习动机不明确。因为绝大部分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对口的专业,再加上课程学习任务较其他专业繁重,所以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对课堂教学没有兴趣,没有合理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信心,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迷茫和恐慌心理。

2.学习环境不良。目前,有些院校的法学专业学生生源较差,学院建设经费不足,再加上管理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也无法安心学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另外,许多学生家长以孩子毕业后收入的高低来定位孩子的成败,将孩子的职业局限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在家长的高期望面前,学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社会上的一些重交际、看关系等不良现象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对专业学习的认知。

3.学习能力不强。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制约,还受个人学习能力的限制。要学好法律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的记忆力强,而且要求理解力强,知识面广,多参加实习实践,能熟练运用法律知识。有些法学专业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可是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4.教育风格的不适应。大学教育风格包括授课时间安排、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余辅导方式等等。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每一节课的学习信息量大,每一个老师又可能各有自己的授课风格,如果不能快速适应中学到大学阶段教育风格转变,就会出现厌烦等学习适应性心理问题。

5.学生身心的不协调。大学阶段的法学专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考虑问题的时候有时从整体出发,有的时候比较片面,自我意识强,心理复杂多变,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信息社会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变的形势下,有些法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处理好学习心理冲突和矛盾,学习心理障碍也就应然而生。

三、法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疏导对策

(一)构建以自主学习观为核心的法科学习观体系,倡导理性和科学

法科学生是法学教育的主体,学习被认为是法科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因此,法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摆脱学习环境不良、教育风格不适应所导致的影响,树立自主学习观,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

1.要制订基础雄厚、注重能力培养、放眼发展的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又要保证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应该考虑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加强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有些法学教材陈旧落后,一些新的知识点没有及时编写进去,老师的授课内容也没有和时代现状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渴望得到最新知识的求知欲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3.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兼顾大陆法系的讲授法和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穿插适当的视频资料。法学精髓以生动的形式被表达出来,法学理论、法律条文、司法个案被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被充分调动。

(三)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尽快成就理想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法科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进行符合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树立自信,摆脱心理障碍,从而尽快实现个人的理想。

(四)完善法科学生心理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法科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与其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为此,法学院应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和学习支持合二为一的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法科教育体系当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使学生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起到有病可医和无病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玉敏.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2009(7).

[2]倪亚红,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吕秋芳,齐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4]官锐园,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

[5]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

[6]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

[7]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

[8]陈秀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上一篇:从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视角谈医学生就业指导 下一篇:澳大利亚系统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分析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