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求职信范文

时间:2023-03-11 00:53:29

法学专业求职信

法学专业求职信范文第1篇

法学的求职信范文一

尊敬的XXX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审阅我的求职信!我叫xxx,是XXX大学XX级法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怀着一颗真诚的、热切的、朝气蓬勃的心向您毛遂自荐!

我毕业的学校自设立至今虽仅有十年,但在一所理工大学里却显示出了它的活力与生机,是校园中最活跃、最引人注意的亮点。经济法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他们正兢兢业业地工作,我身为学院的一员,为此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法学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大学四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校期间,由于各门功课成绩优良,曾多次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

我不能自比千里马,便我相信您一定是伯乐,选准您的千里马。希望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让单位满意,让您满意!祝贵公司业绩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法学的求职信范文二

尊敬的XX公司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xx人文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xx届毕业生xxx,自从进入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一切要从新开始,重新努力拼搏,为下一个挑战的胜利积蓄力量.大学四年让我在思想、知识、心理、生长都迅速的成熟起来.人文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厚重的学习氛围中,我成为了一名综合型人才.时光流逝,我怀着我的梦想离开母校,踏上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征程.

我会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不断努力扩大词汇量,英语交际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我是一名应届生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大学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法学的求职信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

您好,请恕打扰。在了解贵校的人事具体要求之后,我虽无千里马之才,却有千里马之志,希望能以微薄之躯忝列于贵校的末席。

我于今年七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信息学院,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在对本专业研究学习的同时,我对于文史哲等其他专业亦有所涉猎且小有心得。这些知识的互相渗透将是日后工作、学习进步的契机,同时,因为所学而积淀的人文关怀和思维方式,相信也使我具备了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

在大学期间,我曾多次组织校园活动,有较强的组织和统筹能力。假期期间曾经在吉林省还旅行社担任导游,通过此机会使自己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而本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将使我不畏惧任何可能到来的困难。

如上所述,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专业知识的良好掌握,希望能够在贵校为我国神圣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微末的的贡献。

随此函附上我的简历、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同时感谢各位老师领导对此信的阅览。

此致

敬礼

XXX

法学专业求职信范文第2篇

律师专业求职简历表格

姓名: XX 先生 身份证: 4223228XX9*** 照片 民族: 汉族 目前所在地: 北京市 年龄: 24 岁 户口所在地: 湖北省 婚姻状况: 未婚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两者均可 应聘职位:

律师/法律顾问、 行政/人事、 企业管理/顾问

工作年限: 5 职称: 中级 求职类型: 两者均可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北京市 个人工作经历: XX/4- XX/12 公司名称: 湖北南嘉律师事务所 职位: 法律工作者 工作地点: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主要负责办理民事、行政、经济诉讼案件及其非诉讼。期间共办理各种案件近百起,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受到委托人的一致赞扬,被评为优秀法律工作者. 离职/换岗原因: XX年底因入伍离职 XX/12- XX/12 公司名称: 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 职位: 班长 工作地点: 总政治部(北京) 工作职责和业绩: 在部队期间曾多次受到嘉奖,并被多次评为优秀士兵。 离职/换岗原因: XX年底因退伍离职 XX/12- 至今 公司名称: 艺术学院 职位: 公务班班长 工作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 工作职责和业绩: 在职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按照院领导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为全院的教学做好各种保障工作.因此受到院领导的一致赞扬. 在管理工作中能做到团结一致,严格要求,关心战士.经常交心谈心 解决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武汉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日期: XX年7月 所学专业一: 政法类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XX/7- XX/7学历: 本科 学校名称: 武汉大学 专业: 律师 专业描述: 主要课程:法律文书写作、合同法、国际私法、婚姻家庭法、房地产法、税法、金融法等 XX/7- XX/7 学历: 大专 学校名称: 中南财经政法学院 专业: 律师 专业描述: 第一专业: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重大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以及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培养能在中等以上学校、科研机构从事法学理论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宪法、中国法制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外语水平: 良好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练掌握民事、行政、经济诉讼案件及其非诉讼。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诉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学习

阅读延伸:网发简历成功的简历技巧

(1) 经常刷新简历

当人事经理搜索简历库的简历时,符合条件的简历是按刷新的时间顺序排列,而一般只会看前面一两页。很多求职者其实并不知道刷新简历可以获得更多求职机会。因此每次登陆,最好都刷新简历,刷新以后,就能排在前面,更容易被人事经理找到!

(2) 不要只应聘最近三天的职位

一般求职者认为刚刚的最新的招聘信息肯定是成功率最大的,其实不然。因为很多企业人事经理没有及时的登陆刷新刊登的职位,所以求职者在搜索职位时刚刷新的职位会排在前面,这些职位应聘的人多,竞争大,相反,一些职位已经是半个月甚至两个月的,应聘的人少,成功率反而高。

(3) 让你的邮件永远在最前面

你要知道每天人事经理看求职者邮箱,他们其实是很懒的,100多页简历邮件他们最多只看前5页!你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简历永远没有回应!所以发邮件到企业指定的邮箱时,怎样才能让你的邮件永远排在最前面,让人事经理每次打开邮箱都首先看到你的邮件?只要在发邮件前,把电脑系统的日期改为一个将来的日期,如xx年,因为大多邮箱都是默认把邮件按日期排序,所以你的邮件起码要到xx年以后才会被排在后面! (如果你求职成功,要向我请客耶!)

(4) 新颖的邮件标题

人事经理每天收到大量的求职电子邮件,求职者一般会按企业要求把邮件题目写成:应聘xx职位,怎样才能吸引人事经理的眼球,让他先打开自己的邮件?可以在邮件题目上做文章。一天人事经理收到几百封邮件,只有标题新颖的才有机会被打开。

例子: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发了100多封邮件求职都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应聘做文员的太多了,而我这个朋友做过空姐,我将她的邮件标题改为空姐来广州找工作,引起绝大部分男人事经理想入非非,结果三天之内有30多个男人事经理通知面试,3个月找不到工作的她而变成3天找到上十份工作。你现在知道邮件标题的重要性了吧。

(5) 简历最好放靓照

对于人事经理来说,每天需要浏览大量简历,如果同等的条件,一般会先通知有照片的求职者来面试,因为通过照片,人事经理对应聘者又多了几分了解。如果是美女,被通知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作为人事经理,曾经招聘一个人事主管,收到300多封简历,我找出前30份有相片的前5份,通知了最漂亮相片的2个女孩,就定下了其中的一个。对于一般职位如文职人员之类,中国人的传统还是以貌取人,你即使不漂亮,也照一个艺术照,就增多了面试机会(与其等死,还不如放手一搏),毕竟很现实的是,简历的目的就是有面试的机会,其他就要靠实力与运气了。

(6)求职信骂对方公司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人认为在求职信中称赞对方公司会引起好感,其实不然。如果先指出这家公司的缺点,往往会引起关注,语不惊人死不休呢,我作为人事经理,我只会对指出我们缺点的求职者有好感,对恭维我们公司的求职者一般会放在一边。即使你不知道对方公司缺点,你随便写一些永远不会错的:

法学专业求职信范文第3篇

一本书中这样写到: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因为这些人没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反而成为命运的奴隶。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个春秋,有多少事是值得回忆和纪念的。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

而如今,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一天天消磨时光的日子里,不如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人的大学时光一生中也许就一次,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于是,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一、自我认知

1)兴趣爱好:

看书,听音乐,下棋,photoshop,羽毛球

2)人格描述:

依靠理智的思考来做决定,总是采取客观、合乎逻辑的步骤。

谨慎而传统,重视稳定性、合理性;天生独立,需要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到工作中,并希望其它人也是如此,善于聆听并喜欢将事情清晰而条理的安排好。

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

对细节非常敏感,有很实际的判断力,决定时能够运用精确的证据和过去的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且非常系统有条不紊。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人,负有责任感,认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或气馁,做事深思熟虑,信守承诺并值得信赖。

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能长时间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不足是有些事情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他因循守旧,表现出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从容不迫和严肃认真的品德,

以及性格的一贯性和确定性。

三、职业选择

1、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司法机关

最近几年,国家通过司法考试招收国家公务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与逐年增加的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还很少,同时考试难度很大,录取率较低,出现众人过“独木桥”的局面。但是只要认真准备,充满信心,考取公务员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2、步入社会做完整的法律人

受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律师事务所在找人的时候,如果应聘者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不能给他们带来案源,他们通常是不考虑的。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案源的恐怕只是很少一部分。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怎么样撬开律师事务所的大门呢?在我国仍然有一些律师事务所是通过办好每件案件来吸引案源的。法律毕业生应该找这样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在很多人眼里,律师是个看起来很美的职业:收入丰厚,衣食无忧。所以,当律师成了大部分法律毕业生共同的选择。

3、从事科学教研工作

在科学教研工作的好处是稳定,生活有规律。但是,法学毕业生有机会还是步入社会比较好。在现实社会中,老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生活了解不够多,科研和实际脱节,因此想成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人,在科学教研工作也许不是很好的选择。

三、swot分析:

1、内部环境分析:

strength(优势):

·办事精确,希望第一次就能把工作做好

·乐意遵循确定的日常安排和传统的方针政策,是组织忠诚的维护者、支持者

·每次都能十分专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项目或任务上

·特别能够专心细致地工作,可以不需要别人的合作独立工作

·灵敏的组织能力

·一丝不苟、认真专注地对待具体问题、事实和细节

·相信传统模式的可取之处,并且能够遵循传统模式

·非常强的责任意识;别人可以信任你实现自己的诺言

·通情达理、视角现实

·有稳定平和的心态

weakness(弱势):不愿意尝试、接受新的和未经考验的观点和想法

·对变化感到不安,可能会有些僵硬、死板;排斥革新

·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缺乏耐心

·有时会由于近期目标而忽略长远需要

·办事死板;必要的时候难以或不愿适应新境况

·难以看到问题的整体以及行为的长远影响

·不愿意促成必要的改变,不愿意支持有风险的行为

·见到实际应用后的结果才肯接受新观点

·不能理解与他们自己的要求不同的要求

·对自己及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估计过低

·斗志不足,容易松懈,通常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

·缺乏挑战精神,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差

外部环境分析:

opportunity(机会):

·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企业遍地开花,所在行业职位增加。

·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有很多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并且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

·支援西部开发

threat(威胁):

·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太多,人员需求又少,竞争压力大

·国际化的环境同时也意味着国际范围的竞争和挑战,对个人素质要求也就更高了

·优秀的人很多,而机会不一定是均等的,这时就不单单是知识的比拼,更是对个人发现机会、展示自己并把握机会能力的考验总结:因为本人自打选择法学专业后,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律师。自己从小就深受律师的正值所感染,觉得律师是当今市场最好的职业,因此希望将来可以当一名律师。虽然当前我国律师人数较多,市场似乎出现饱和的状态,但是结构性差异仍然存在,优秀律师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当一名优秀的律师将是法律最好的出路。

四、能力素质要求

只对律师职业做研究

1、良好的政浩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一名人民律师,要以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为已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同时,还必须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有这些,都是律师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做一名合格律师的前提条件司法部从一九九五年起在律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了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内容,这表明,管理者对这一问题已引起了高度重视。把这一内容的考核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议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这必将对律师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律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狠抓业务,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律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并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宣传法律。因此,律师不但要精通律师业务方面的知识,而且要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与其业务活动有关的其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业务活动中站住脚,并立于不败之地。

做一名称职的人民律师,精通法律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渊博的相关学识。也就是说,要当好律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涉猎的知识范围要广泛。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各种法律事务时得心应手,镇定自若。

3、做一名合格律师,还必须有厚实的语言功底,雄辩的口才,超的演讲能力。律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但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而且还应该是个语言专家。因为律师只有将自己对案件的看法,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服合议庭,使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才算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所以,学习语言知识,演讲技巧,使自己变成精明强干、敏锐干炼的“智者”,是每个律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五、与就业方向职业目标的差距

根据当一名律师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来对照,我的不足显然。

当一名优秀的律师是本人当初选择法学专业的初衷,但是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法学实在是一门很难学好的课程。课多内容多导致记忆的量很庞大,同时内容非常的抽象极易难懂,而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不清晰导致的是对一整节内容的混要不清似懂非懂。更糟糕的是,上大学后,本人的惰性如撒旦的魔咒一样袭满我的全身,平时很少花时间来巩固知识,因而当一名优秀律师的前提掌握全面的精深的法律知识我都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从事律师工作必须具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本人自打进入大学以来,除了整天呆在学校外,除了上课睡觉,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实践的经验,因而动手或者相关的能力很是有待提高。

律师就是在法庭上辩论,唇枪舌剑,相当的口才是必不可少的。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口才而自卑过,但是由于本人的性格问题,极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那么一大堆话,做人低调的我奉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原则,也许这点和当律师所应该展现的一面不是很搭配。

以上3点应该是本人意愿当律师的最大的障碍。

六、实施步骤与方法

针对以上本人的不足之处,我该做的当然不可能是逃避,而是一句话:对症下药。

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好就业准备。

大二,充分利用和分配时间,继续学习深造,全面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拓展知识面。睡觉时间少一点,上网时间少一点,学习时间多一点,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在法律殿堂里汲取营养。平时多多泡泡图书馆,博览群书。

大三,多多参加社会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在假期里,寻找机会,去律师事务所实习,多多接触律师,学习律师在办案时的工作流程,抓住每一次和律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培养自信与坦然的心态,抓住每一次表现的机会,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

大四,提高就业技能,搜索就业信息。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向老师和同校学长了解求职经历。争取在毕业前得到工作申请,积极参加各种招聘活动,了解面试知识,以及将要就业单位的信息。

具体任务:大二上学期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大二下学期通过大学四级英语考试,大三,做urtp项目,努力做好点。至少拿一次国家奖学金。

法学专业求职信范文第4篇

张亚玲,曾被多家机构评为“中国数码产业风云人物”“中国信息产业年度新锐人物”,并入选“中国女性力量榜20人”。如今,张亚玲有个可爱的女儿,有一位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先生,有一份非常喜欢的工作。这步步看似很顺利的历程,张亚玲却经历了外人体察不到的艰辛。如今,作为法国爱可视公司亚洲总监兼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的张亚玲常住深圳,女儿在北京求学,先生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张亚玲展示给人们的总是一副温婉贤淑的东方女性形象,动静之间,风姿绰约。她觉得,如果不是出国10年,今天亲友见到的肯定是个有些自大、狂妄的她。这个生活如意的女人在被问到幸福的秘诀时,她浅浅地一笑:“不论事业如何繁忙,我也不会放弃家庭。我就是努力做到平衡……”

学法律的女人随夫出国,寻找工作写了1000封求职信

张亚玲是北京人,她7岁时和家人一起迁到天津郊区生活。看到姐姐初中毕业就回家了,8岁的张亚玲经常坐在乡间的田埂上,为自己的未来犯愁。几年后,他们全家才回到城市。张亚玲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理想主义教育的烙印,少年时就处处力争第一,不想落后于别人。她坚信生活都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最讨厌女性靠美貌来谋取利益。

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张亚玲留校当老师,教《刑法》课程。凑巧的是,她竟然和诗人海子成为同事。海子经常拿着写好的诗歌读给她听,但很可惜,张亚玲听不懂。张亚玲没有想到,这个平常看起来很普通的好朋友,后来竟然拥有了巨大的名声。一向长于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张亚玲,特别欣赏理工科的男孩。1988年,她和一位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年轻科学家结婚了。1990年,她随同先生一起去了法国。

在很多人眼里,出国是一条好出路,对张亚玲来说却意味着没有了路。初到法国的日子,他们租的房子位于巴黎郊区,有时会安静到令人窒息。先生上班以后,只有房东家的小狗与张亚玲做伴。对法语一窍不通的张亚玲如同生活在一个被隔绝的世界,像进入了一个黑洞,看不见哪里是希望,突然觉得自己连小孩都不如。不久,张亚玲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搬到巴黎市中心住,去触摸城市跳动的脉搏。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她拿着一张地铁通票走遍了巴黎所有的博物馆。巴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深深地感染了她,而之前的法律专业背景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这意味着她要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因为先生在法国科学院工作,所以张亚玲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她深刻感觉到,人在困难中更不能急躁,否则就会失去能量。她从读服装设计着手,同时学习法国语言,不断汲取着营养,再图发展。一年后,她拿到了服装设计职业证书。

但在经济萧条时期,一个外国人要在巴黎找到一份工作的确太难了。张亚玲每发出100封信,最多只有1/10会有回复,接着张亚玲再一家一家地赶去面试。有些公司在很远的郊区,张亚玲就一大早起床,乘大巴、搭火车,好不容易到了那家公司,发现那里根本不缺人或者那份工作不适合,等她再回到家时天早已经黑了。

一次次希望都石沉大海。先生看不下去了,劝张亚玲算了,但她就是不愿意退回到家里,不甘心做一个家庭主妇。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张亚玲发出了约1000封求职信。终于有一天,她在一家服装公司找到了工作,并且十分出色,有家电视台做节目还找她去帮忙搭配衣服。

直到有一天,张亚玲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不是那种整天和名牌服饰为伴就可以满足的人,她讨厌把指甲涂成蓝色,讨厌每天早上同事的问候语是:“你今天用了什么香水?”一句话,她讨厌那种追求怪异、浮躁的气氛。于是,张亚玲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服装公司。

接着,她开始学习商法以及经济贸易知识。学习期间,张亚玲有3年时间在一家电影公司谋职。张亚玲是那里唯一的亚洲人,她离职时老板很希望她能长久留下来。但张亚玲说,在电影公司她看到了有限的发展空间,最后无非是安安稳稳地做一名文员。这在她很多朋友看来已经是不错的生活,但她谢绝了老板的挽留。

婉拒供应商的巴结,每天走路上下班只为看不同的风景

张亚玲有两条择业标准:科技公司、和中国有关系。幸运的是,她的坚持不懈终于得偿所愿。2000年,张亚玲加入到发明了MP3、MP4播放器的全球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法国爱可视公司。爱可视公司正符合张亚玲心目中的两条择业标准。

从小崇尚科学的张亚玲很快找到了工作乐趣,法律背景更让她如虎添翼。仅用3年时间,张亚玲就成为爱可视公司全球10位高管中唯一的女性。在同事眼中,张亚玲是有名的“很中国”的女人。在法国那个浪漫的国度里,同事间开一些性玩笑是很正常的事情。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张亚玲却有着那个年代深深的烙印,她一旦出现,同事们就会赶紧打住。张亚玲的工作方式也很严谨,在法国有很多假期,张亚玲却很少休假。她说自己宁可累死,也要让其他员工无话可说。

有一段时间,张亚玲掌管着公司全亚洲的资源采购重任,很多供应商找到她,想通过各种方式赢得订单。张亚玲就对他们说:“如果你给我提成,说明你卖给我们的价钱贵了,你必须降价。”渐渐地,没有人敢“买通”她。张亚玲果断的个性也让她成为一个个棘手事物的“终结者”。但凡在亚洲市场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公司就会派张亚玲去解决。如果她最终在价钱或合作上没有谈下来,公司就会终止这项计划。对于这位有影响力的女士,员工对她的称呼只有两个――“张小姐”或者“亚玲”。

2000年前后,欧洲的公司对中国市场还不十分了解,很多法国公司如阿尔卡特也并未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张亚玲却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分希望回国创业。于是,她开始收集资料:中国买手机有多少人;在北京和上海的人口中,手机、电视、电脑的拥有率分别是多少;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有多少人,他们中的宽带拥有率占几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的家庭结构是怎样的,年轻人占多少比重……那时,中国已经有一些成熟的MP3品牌。张亚玲一开始便将目光锁在了技术更胜一筹的MP4――多媒体播放机上。在美国和欧洲,MP4已是大众化产品。在中国香港,有些老太太就拿着它来录电视剧,一边喝早茶一边看。所以,张亚玲自信地认为,MP4市场在国内肯定是一个大众市场。2003年5月9日,张亚玲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当时正是“非典”时期,张亚玲花了100多法郎买了一个很大的防毒面罩,在飞机上都只喝水而不敢吃饭。在那趟回香港的飞机里,没有几个人,只有她一个女人。就这样,担任法国爱可视公司亚洲总监兼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的张亚玲,将“爱可视”这个并不为国人所了解的视频播放器品牌带到中国市场。虽然她不是学技术出身,但张亚玲的冷静和理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令先生也不得不佩服她。在张亚玲及其团队的推动下,中国的MP4市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规模接近10亿元。张亚玲“式”的第一仗宣告获得成功,她一度被称为“中国MP4第一人”。

张亚玲回国后常住深圳,先生追随她而回国,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虽然他已经是法国科学院的终身科学家,但决定再也不回去了。归国时,先生将在法国用过的物品悉数打包带回。他认为,虽然有些物品并不值钱,但都见证着他们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

如今,张亚玲每天走路上下班,即使只有5分钟的路程,每次依然要走不同的路,只为可以看看不同的风景。张亚玲仍旧保持传统的书写方式,喜欢拿纸和笔写字,而不习惯用电子产品,因为她敲打键盘时觉得无法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感情。让张亚玲感到欣慰的是,她和领导及下属之间保持着顺畅的沟通,从进入中国组建代表处至今,公司人员没有多少变动,有员工在她那里干了8年。组建的4人销售小组中,至今还有3人在职,1个人则因为私事离开。

影星成龙说过一句话:“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和他们一样,而是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张亚玲很认同这一点,因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坚持,反而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爱心妈妈曾经痴迷胎教,女儿永远是她手心里的宝

在事业和家庭中不能变幻角色,或者缺失某种角色,这是一些女性婚姻不幸福的关键原因之一。结婚多年后,张亚玲对婚姻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张亚玲心里,最重要的位置是留给女儿的。

在女儿还未出生时,张亚玲就告诫自己:孩子出生后,我要和她平等相处,成为朋友。那时她在巴黎的图书馆借了很多有关胎教和育儿的书,摞起来能有半个人高。张亚玲痴迷于胎教的研究,身体力行地进行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怀孕的前3个月,由于身体反应太强烈,不能吃一点东西,因为经常要打点滴补充营养。张亚玲的保健医生是法国一个最著名的妇产科教授――Fredeman先生,他幽默地对她说:“你平生第一次为了幸福的未来而忍受身体上的痛苦。”

但是,那一段时间是张亚玲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为了女儿的诞生,她付出了全部的爱。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张亚玲就把她当成一个有思想、有自尊的个体来对待,并用很多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与她交流。张亚玲尽量不用传统家长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果她说的话,女儿愿意听,则好;如果女儿听不进去,张亚玲就可以暂且放放,不是原则问题不会太勉强她。如此一来,张亚玲的家里充满了十分民主的气氛。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张亚玲的女儿逐渐拥有了较独特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一件事情,如果她喜欢,那么就去做。当她不喜欢但又必须做的时候,张亚玲会在一旁引导她,让孩子不知不觉地爱上这件事情。因此,当女儿因枯燥而感到练琴很困难时,张亚玲总会告诉她:“弹琴就像爬山,你可以停下来,也可以继续。这是你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我不会怪你。”女儿总是勇敢地坚持下去,如今已是一个很好的小琴手。

女儿的内心充满了阳光,总会把快乐传达给常因工作而疲劳的张亚玲。女儿刚从深圳转学去北京的时候,因为两地教学体制和进度不同,她的学习成绩一度下滑。但是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努力,女儿就取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的成绩。为此,张亚玲夫妇感到特别自豪。如今,张亚玲每次从深圳打电话给女儿,女儿都会说:“我挺好的!”

2009年“母亲节”早上8:20,张亚玲的电话响起来了,是女儿从北京打来的:“祝亲爱的妈妈节日快乐!”张亚玲愣在那里,觉得听到了世界上最美妙、最感人的声音,而这一天也成了她最幸福的一天。每每想到可爱的女儿,张亚玲总难免有一丝愧疚。她能陪在女儿身边的时间不多,但值得庆幸的是,女儿能够理解她,她和女儿之间的情感没有因为地域上的距离而减少。

2010年元旦,女儿放假回深圳,张亚玲和她一起探讨人生。一次,张亚玲问她:“妈妈辞了工作回北京,和你在一起怎么样?”女儿立刻说:“我不要!如果你不工作了,一定会很不开心,我不愿意你为了我而放弃你的事业。”张亚玲总以为对孩子付出了很多,其实却是女儿带给她无限的爱与快乐!

在张亚玲看来,不论事业如何繁忙,自己也不会放弃享受家庭带来的欢乐。她的宗旨就是努力做到平衡。她坚信,当生活给你一些东西的时候,必定会剥夺一些东西,也就是说有舍才有得,不可能永远都得的,你赢别人也得赢,如果你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就没有办法得到幸福、如意的生活……

延伸阅读

张亚玲“杜拉克经典五问”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提出:21世纪领导人将由管理别人转向管理好自己,而好的自我管理者必须回答5个问题,这就是“杜拉克经典五问”。

1.我是谁?什么是我的优势?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张亚玲:我是一个以逻辑为判断事物、做事情为基本推动力的人。我是学法律的,我在公平、公正的管理上有优势。同时,我是女性领导人,管理上除了杜拉克说到的制度化、系统化外,我也注重人性化和感性思想的融入。我的价值观是:我是一个目标管理的“信徒”。对于我来说,一个人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怎么做?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从小到大我的目标都是“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2.我在哪里工作?我属于谁?是决策者、参与者还是执行者?

张亚玲:现在我是在“爱可视”的舞台上。“Archos”(爱可视法文名)在希腊语中是“引领者”“向导者”的意思,这也决定了我们的使命。我很幸运得到公司的信任和很大的授权。我的角色60%是决策者,作为负责人,我倡导信息共享,这样大家才有参与感。参与者在我的角色中占20%。在传播公司的价值观上,我是一个执行者,这个角色占20%。

3.我应做什么?我如何工作?会有什么贡献?

张亚玲:我应做的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并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我的工作效率很高,力图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并且我一直坚持自己所做的事情跟中国有关。

4.我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

张亚玲:扮演主动的角色,比如信息提供者、关怀者。我的人生哲学是以诚待人、以德服人。

5.我后半生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法学专业求职信范文第5篇

海归找工作的酸甜苦辣

借住在上海一个亲戚家的杨婷婷,自嘲自己如今的生活只有两种状态:“在应聘”和“在应聘的路上”。

如果当天参加面试,杨婷婷会一早化个淡妆,穿上“尽量让自己显得职业范儿”的西装和高跟鞋,在去公司的地铁上还会拿出iPad翻阅从各大网站下载的面试攻略;如果没有面试,起床后她会过一遍各大招聘网站,筛选出心仪的职位,再挨个细查公司相关信息。最终她还会针对应聘职位和公司写封言辞诚恳的500字求职信,附在简历后发送至对方的邮箱。

事实上,作为英国一所公立院校商科专业毕业的海归硕士,杨婷婷在人才市场上并非无人问津,只是她尴尬地发现,“大公司进不去,小企业不愿去”。

杨婷婷透露,自己父母是安徽一家国企的普通职工,家庭条件虽然还可以,但父母为了支持她在国外的学习,前后已经花了20万元,原本购置新房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推迟。

“去国外读研的时候特意选了商科专业,以为回来就业会有优势。”杨婷婷告诉记者,在参加完所在学校去年12月的毕业典礼后,她还去欧洲几个城市旅游了一趟,想等过完年再安心找工作。没想到回国后她发现,像自己这样的留学生一抓一大把,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上去机会和资源多,但人才也多,竞争相当激烈。虽然自己挤破头想进入大公司,但往往事与愿违,最好的一次也仅仅是进到了世界500强公司的第三轮面试。

“不是看不起小公司,而是觉得人生第一份工作太重要。”杨婷婷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她接受这些小公司开出的每月5000元左右的薪水,扣掉“五险一金”和房租、交通费等生活开销,基本上所剩无几。“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和长远规划不完善,前景不明朗,就算以后跳槽也没有太多优势”。

为了尽可能省钱,杨婷婷已将聚会、打车、买新衣服等生活必需以外的支出全部砍掉,化妆品也从“追求牌子”到“够用就好”。而目前的处境,在她和父母的通话中,都变成了“钱够用,这边机会很多,很多大公司都想要我,我在选择合适的呢。”杨婷婷说,没啥其他想法,就是想让父母觉得那20万元没有白花。

与杨婷婷相比,同样是从国外硕士毕业的陈欣洋则幸运不少。凭借读研期间在澳洲一家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的实习经历,今年5月回国后,她顺利在老家武汉的国企找到了一份助理设计师的工作。但如今,她也辞职待业,原因是“觉得没干劲儿”。

陈欣洋吐槽说,在这样的单位里头更多的是看重资历,年轻人机会少、晋升难,最关键的是工资待遇与她的预期相比差距太大。“如今一个月拿到手的也就4000块钱,虽然自己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但总觉得没什么成就感,每天下班后总结当天的工作都觉得心里发虚”。

陈欣洋7月中旬辞职回家后,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个工作室,专门面向年轻家庭二孩家庭――这些家庭会对使用面积不够的住房进行改造。“毕竟工薪阶层的家庭再买一套房的可能性不太大,但孩子出生后又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如果能抓住这样的痛点或许会有机会做点事业”。

这样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陈欣洋的父亲年轻时候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纺织品企业,在他看来,既然女儿还年轻,又有想法,自己也能给她一定的经济和经验上的帮助,就应该鼓励女儿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找不到工作也不回家

高考成绩以全县前10名进入北京某重点大学的蔡森煌,出生在贵州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贫苦。2012年,蔡森煌顶着“村里头第一个到首都好学校念书”的光环到北京求学,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祝福,连火车硬座的车票费都是村委会主动给赞助的。

虽然学习刻苦,成绩不错,但由于从小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其沉默寡言的性格,蔡森煌始终感觉没办法完全融入大城市。在今年的几次学校招聘中,他几乎每场招聘会都去,但要么没有合适的岗位,要么就是在笔试或面试中被淘汰。

高中同学告诉蔡森煌,作为省级贫困县的老家,很欢迎应届毕业生回去建设家乡,并且还会有相应的支持政策。不过在蔡森煌看来,无论以哪种姿态离开北京,只要回到老家,都意味着将被老家亲友打上“被北京淘汰”的标签。

为了证明自己不输给其他人,从学校毕业后,蔡森煌白天外出找工作,晚上就借住在同学宿舍打地铺。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去做兼职,家教、卖手机、超市促销……都干过。

与蔡森煌的想法不同,就读于北京某高校师范类专业的秦晓杰,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纠结后,决定回到甘肃老家,准备考研,将来当教师。

去年10月,在一家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50的商业地产集团的校招中,经历了笔试和3轮面试的秦晓杰,最终顺利拿到了offer,成为公司一名见习人力资源管理师。今年2月,按照公司的要求,秦晓杰到公司进行岗前培训和锻炼。“前两个礼拜的培训还好,大家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处起来挺融洽。但到后面我就感受到了所谓办公室政治带来的压抑感。”秦晓杰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岗位负责对公司几个部门进行考核,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少数同事为了完成KPI(绩效)考核,在部门主管面前诋毁其他同事,并将别人的工作成果揽在自己名下,但这些人对外往往又摆出一副乐于助人的姿态。他将情况与部门主管说明后,该主管并没有正面回答,反倒劝他“尽快摆脱身上的学生气”。这让秦晓杰觉得,办公室的关系处理起来太复杂。对比起大四上学期在小学实习的经历,他觉得自己的性格更适合“简单又充满阳光”的教师工作。

秦晓杰回忆说,虽然在学校当教师也会有不小的压力,甚至偶尔会因为琐碎的学生工作觉得烦躁,但每次只要和孩子们待在一块儿,看到他们纯真的笑容,他就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干劲儿。

7月初,在上交给公司3500元违约金后,秦晓杰坐上了返回西北的列车。

未就业大军中的“考公”一族

在“家门口”上大学的山西小伙儿陈锋也是今年毕业。4年前,陈锋按照家里的要求,将填报志愿的范围都锁定在省内,最终他被一所从家里到学校也就1.5小时车程的理工类院校录取。

到了大四,都在县城事业单位上班的父母,希望陈锋毕业后也能回到老家考公务员,工作稳定,这样以后谈对象成家也“方便”。但这一回,陈锋说了“不”。

“在一个地方长大、念书,如果毕业之后还在这里工作生活,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陈锋决定,出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

今年寒假过后,陈锋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只身来到广州,进入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做程序员。

“粤漂”的生活远没有陈锋想象中顺利。一开始,他就因为租房被中介骗走了几百元,之后又因为每天无休止的加班搞得身心俱疲,公司最初宣称的“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行业龙头”看上去也遥遥无期。好在公司氛围不错,团队7个年轻人干劲儿很足,大家相互鼓励着奋斗下去。但在6月底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期间,陈锋接到了同事电话。对方告诉他,由于投资人长期看不到收益,决定不再给公司投钱,老板也已经宣布公司准备关停,团队彻底解散。

无奈之下,陈锋只能先回到家里休整。本以为父母会开始念“紧箍咒”,要求他赶紧回来考公务员。但出乎意料的是,家里人像往常一样,做了一大桌好吃的在等着他,却丝毫不提工作上的事。经过了几天的深思熟虑,陈锋觉得,自己缺乏闯劲儿和足够的毅力,对事业也没有很强烈的追求,之前外出打拼更多只是不甘被摆布而作出的决定。相比之下,自己其实更适合在当地找个稳定的工作,过平凡简单的生活。“人生的意义嘛,成家立业的同时还能照顾父母,也是种幸福”。

最近,陈锋正盘算着一边到机关事业单位当临时工作人员“感受下氛围”,一边报考周末开课的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准备一有机会就报考。

相比于陈锋的选择,魏明强对考公务员就显得尤为执着。

从小跟着父母走南闯北做生意的魏明强,自打高考结束就给自己定下了人生规划:考回闽南老家当公务员,过上体面又有保障的“体制内”生活。为此,他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特意选填了公务员考试机会较多的法学专业。进入学校从大一开始,魏明强就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到了大三,他买了大量参考书和练习题,每天晚上就到图书馆看书做题。此外,他还通过学校的“考公”协会,与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的师兄师姐互加微信,经常请教问题。

但事与愿违,在去年11月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今年3月的福建省公务员考试中,魏明强全部失利,连面试都未能进入。虽然备受打击,但魏明强并不打算放弃。他总结说,没考上的原因一个在于自己太过自信,选择的都是热门岗位;另外一个还在于在考场上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导致有把握的题型未能很好拿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通过了今年老家县城事业单位的笔试后,魏明强最终还是败在了面试环节。7月22日深夜,他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这条状态。但第二天一早,他就悄悄删除了这条状态,又紧接着转发了一条市直事业单位的招考信息,并配发了一个握紧拳头和奋斗的表情。

法学专业求职信范文第6篇

读罢《蚁族》,又读了《茅盾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想二者无甚关联,却发现它们在子女的教育和前途选择的问题上,都进行了类似的探索,只是所探索问题发生的时代大不相同,正是在这种比较和关联当中,我们能够得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判断。

1934年,茅盾先生在《升学与就业》一文中写道:“翻开报纸一看,满眼是中等以上学校招生的广告,但是满报纸的夹缝里却又是影影绰绰刊满了九个大字:知识分子失业的恐慌。而这些知识分子又多半是曾经‘升学’过来的。”看来80年前中学生就算得上知识分子了。而现在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甚至所谓博士后。但是,这两个群体面临的问题几乎是同样的,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与茅盾先生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蚁族》描述的不是人们面对失业的恐慌,而是失业和再就业道路上的艰辛。像80年前一样,当下的中国教育就像开足马力的机器,拼命地制造产品,社会却又不能消费这么多的产品,于是就有了学生们“失业的恐慌”。因此不要简单地去抱怨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大学扩招带来的恶果。历史是一面镜子。而我们多半不愿意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数不胜数的似是而非的判断和结论,渗透到学术界和决策层,结果误人害己。

茅盾先生还写道:“有些贤明的父母把很大的希望放在儿女身上,觉得中学毕业生简直是‘郎勿浪,秀勿秀’,于是多方省俭,甚至借贷,使儿女‘升学’。他们自然以为将来方帽子一上头,职业就有把握了。然而这样的希望毕竟比‘航空奖券’的头彩有多少把握,那也只有天晓得罢哩。”(第179页)

不同时代父母的心也是相通的。《蚁族》里描述一个个的年轻人如何想留在北京而不愿意回到老家就业或到其他地方就业的故事,其中一个名叫小童的女孩坦承,“父母的期望令她无法回头。在父母看来,女儿在北京工作、生活是件很有面子的事,而女儿实际的生活情况以及对他们的实际回报,他们并不在乎。”(第264页)书中类似小童的回答很多,青年人困惑于父母意愿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春节前夕,我在华东一个创业园区参加了一次座谈会。在座有三位青年几乎都是弃商从事公益事业的。陪同我的当地一位干部对此感叹道,“不知你们的父母会是如何想,他们同意吗?”这话实际上反映了父辈一代对年轻人满怀顾虑的意识。但是,在与青年的座谈中,我感到,在这一代新人中,新的就业理念、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从就业理念上说,在一次公益机构的年会上,我遇到很多毕业于剑桥、伯克利和北大、复旦等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他们这些人大都是从著名企业转过来从事公益事业的。当问及动机时,他们回答说公益组织比较符合他们的理念。一位“公益服务园区”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接到许多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求职信,往往是一个职位有几百人来竞争。但是,国内大学毕业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公益理念、吃苦耐劳、工作技能等往往不能令公益组织满意。

在就业方式上,聚集在这个“公益服务园区”的数百位年轻人中,有的人曾经拥有看来十分诱人的职业,诸如国际组织、外企、公务员等,现在他们抛弃原先的选择,来到公益领域创业。特别是,90后一代的价值观念比较清晰,他们把从事公益事业看得很重。年轻人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开始由20多年来一切向钱看,一切靠政府,转向搞公益活动,转向靠自己,提倡慈善精神。在某地调研期间,我遇到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女学生。她从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进入汇丰银行工作,不久便辞职进入上海市一家公益基金会工作。但是创业情结驱使她选择再次离开,投身创业浪潮,发起成立专注于盲人及弱视群体的公益组织。在这个组织里,她与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一起致力于推广盲人按摩师、培训盲人接线员、组建盲人电声乐队、培养残疾人做助盲志愿者……在这个女孩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公益创业的精神,更看到了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令我吃惊和悲哀的是,很多年轻人敢于放弃诱人的职业,敢于面对社会,却不敢面对自己的父母。一些从事公益活动的年轻人告诉我:“我们一直没有告诉家里人我们在做什么,担心他们不理解。”究其原因,很多父母没有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刻变化:在这样一个阶段上,父辈们所期冀子女获得的就业机会其实少之又少,父母一辈当然希望年轻人成为精英,事实上,最终只有3%的人能够进入这个父辈们理解的所谓精英群体,其他人都是有心无力、不了了之。只是大部分父母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一味地鼓励子女在一条道上拼搏,造成了就业难。当前真正需要的,是一次解放父母思想的运动。要让父母们给子女在就业问题上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社会责任,这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和走向富强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所谓社会责任感,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中说,“所谓公德者,就其本体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公德之大目的,即在利群,而千万条理即由是生焉。本论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为纲,一以贯之者也。”香港城市大学的校训便是“敬业利群”。很长时期以来,我们过分关注GDP,“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泛滥,社会责任被淡化了。父母对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关注甚少。现在是需要父母和全社会转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时候了。

如果父母的思想解放一点,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大一点,父母自己会怎样?孩子会怎样?社会会怎样?如果是这样,父母们的生活和工作会轻松一百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工作做好,把生活安排好,会在养生中实现养老,将来会给孩子带来更少的负担;孩子会有一个愉快的成长期,在这个愉快的成长期里,他们的身心会更加健康,他们的未来会更加快乐;社会会更加多元和充满创新的活力与动力,人们不必万马齐奔在那些世人看来的独木桥。一个有着更多选择的社会更加有序,其基础奠基于家庭,绵续于父母。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078-084

观察

078-081

告别“衙门化”:中国大学的出路

龚刃韧

1916年底,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初上任之后,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实行教授治校,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然而,这一进程仅有过短暂的辉煌。在教育体制上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不仅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反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全盘苏化”影响下彻底中断了。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官本位传统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凸现,在大学又出现了官场化的趋向,90多年前蔡元培所痛斥和厉行革除的大学“衙门化”现象竟然又复活了。

大学官场化之怪状

第一,政府对大学按照官僚等级划分级别,出现了所谓副部级大学、司局级大学等。如同行政机构一样,副部级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成为副部级官员。不少地方政府或大学也承诺给院士以副部级待遇(在物质方面中国的院士含金量最高,而在学术方面则可能恰恰相反)。在官本位的中国社会,当上副部级官员意味着进入“特权阶层”――至少在住房、医疗、用车等方面终生都能享有特殊待遇。然而,如果在发达国家去询问一所著名大学的官僚级别,一定会闹出国际笑话的。

第二,大学内部强化了官本位制,行政官员权力凌驾于学术之上。曾担任过北大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教授说:“我觉得现在高校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我管事的时候(1999年以前),要去找一个人来做院长或系主任都非常困难,他们觉得干这种事情对学术会有妨碍。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学者都很愿意当官,因为只有当官才有特权和资源,有自己的项目、经费、场地和人员。这种风气如果延续,学校将来就非常危险。”(《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12日)正是由于有“特权和资源”及诸多名利好处,这些年来大学内的院系官员职务也成为部分教师争夺或留恋的对象,而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越来越被边缘化。几年前我在日本两所著名国立大学法学院讲学时,恰巧都遇到了与中国大学法学院截然相反的情形:2005年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由于没有教授愿意当院长(主要是不想耽误学术研究),结果在任院长不得已延期半年;2006年东京大学法学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种鲜明的对比,实在让我为中国大学感到汗颜。

第三,在学术机构有官职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几乎独占各种特权与名利地位。在院士或其他头衔、重要奖励的获得者中,担任行政官职的人明显占多数。有关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据媒体报道,2009年12月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又如,2006年中国社科院首批推选出的47位学部委员中有44人至少当过副院长、所长、副所长或现任所长等职务。再如,2009年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第四,大学教授争着在校内外当官。2008年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这种大学教授争当官员的现象反映出当代中国部分大学教授的精神状态――对当官的兴趣远大于对学术,同时也反映出在中国当官(即使像处长这样的“七品芝麻官”)的利益太大太多。这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气完全不同。那时有些已担任政府高官的资深共产党员却愿意辞去官职到学术机构工作。如早在1924年就入党的孙冶方,1958年从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职位调到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任代所长(1960年转为所长)。此后,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的孙冶方始终不畏权势,坚持独立人格,与同在经济所工作过的顾准都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在法学界也有从政府官员转到学界的例子,如1927年入党的张友渔,1957年从北京市常务副市长职位转到中科院筹建法学研究所。又如1927年入党的陈守一,1954年从教育部司长职位转到北大法律系担任系主任和教授。

第五,博士学位的批量生产致使中国博士数量跃居世界之首,而大量博士当官与大批在职官员读博士的现象更是世界罕见。2009年10月,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本来作为世界各国大学的通例,博士课程是专门培养学者和研究工作者的,但在中国博士学位的学术意义已经逐渐丧失,变质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第六,官场上的官僚等级制度被广泛运用到大学的各个方面。如科研课题,科研或教学奖都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厅级等;学术期刊也分为部级、省部级、地级等;甚至教授也被分为副部级、司局级和处级。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北大等重点大学在接受国家“985工程”资助之后,又进一步把教授、副教授以及讲师分为三六九等,按照前一年工作数量(如在“核心期刊”数量)来区分岗位及其津贴。此外,再加上院士、学部委员、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待遇以及担任行政官员的额外好处,教授之间的收入至少相差数倍甚至更多。中国官方对待教授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人为地制造和扩大差别,抬捧极少数人而轻视大多数人,缺乏平等和尊重教授的大学理念。而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国立或公立大学中,同等资历教授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差别。即使在美国作为常青藤盟校的私立大学同一院系教授之间收入差别也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也有个别著名大学对教授设有更高的学术等级或称号,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有“大学教授”作为最高学术等级。目前全校有12名“大学教授”,其中来自理工科和经济学的“大学教授”多为诺贝尔奖得主(哥大毕业生和教授中共有79名诺贝尔奖得主,可见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也不一定能荣获此称号),包括1984年成为“大学教授”的物理学家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奖得主)。1995年我在哥大法学院当访问学者时遇到了两位“大学教授”,一位是被称为美国现代行政法之父的盖尔霍恩教授,退休后成为“荣誉大学教授”;另一位是世界著名的国际法和人权法学者亨金教授。我曾专门问过盖尔霍恩教授当“大学教授”有哪些特权,他说主要是荣誉,没有什么特权待遇。因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设“大学教授”的最高学术等级与官本位体制下中国大学教授的等级制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大学蜕变为工场和名利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作为政府决策开始推行以来,出现了高校大合并、扩展办学规模的狂潮以及“升级”的狂热。大专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普通大学升为“研究型综合大学”。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举国癫狂的口号。近十多年来官场化的大学各级行政官员开始注重向上级汇报“政绩”,因而在大学里也出现了“官员出数字、数字出官员”的现象。这种“数字化”主要体现在用数量衡量学术和学者,即根据在特定刊物上(如“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作为聘任教师、职称评定、发放岗位津贴以及绩效工资的依据。“核心期刊”的确定标准与刊物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密切相关。在文科与强调“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相关的是政府推行的以所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作为学术评判的官方标准。理工科则出现了把及“科学引文索引(SCI)”数量看得比科学实验本身更为重要的本末倒置现象。对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是学术评价官场化的突出体现。

用数量衡量学术是十分荒谬的,是对学术的亵渎和对学者的侮辱。大学教授因此而沦为计件工和小时工,大学也成为手工业者的工场。实际上,对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除了向上级领导汇报本单位的“政绩”外,还有这样几种理由:第一,强化行政官员手中的权限――通过奖金、津贴和提职称等手段管制教师;第二,简化对教师的管理,在大学及其院系担任行政官员只要具有会“数数”的幼儿园水平就够了;第三,有利于学校行政官员的个人名利,在官本位的浮躁学风之下,大学及其院系领导写的文章无论水平如何,都会受到“核心期刊”的青睐。

用数量衡量学术的评价机制造成了中国学界前所未有的浮躁和浅薄状态,促成了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并催生了大量的学术垃圾。现在著作等身以及发表“论文”上百篇的大学教师比比皆是,但是否都懂得如何从事学术研究则很值得怀疑。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生前在一次会议上听到有学者曾经发表过100多篇论文时,发出如此感慨:“到现在,你问我有几篇文章可以算作论文,我算不到5篇,可能就3篇吧。”可见,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成千上万的文章中究竟有多少篇是真正的学术论文,恐怕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更不应忽略的是,对学术成果的量化管理还造成了压制学术自由的深远后果。坦率地讲,富有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文章在中国“行政级别”最高的那些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上反而更为少见。根据2001年《出版管理条例》第20条以及1997年《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第3条的规定,凡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必须上报和备案。显然,社会科学方面的“核心期刊”对发表相关选题的论文会受到更大的制约。

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而且只能由学术同行才能评价,许多学者甚至要到盖棺才能定论。而真正的学术水平与的数量以及与是否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毫无关系。这里可以举四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第一,20世纪学术界公认的泰斗王国维所发表的论文,多数都刊载在他自己编辑的刊物上,如《学术丛编》和《教育世界》。前者是民国初年犹太人富商哈同在上海创办一所非正规的“仓圣明智大学”后请王国维主编的刊物;后者是王国维与罗振玉合编的刊物。第二,只有四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5~1929)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当年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与陈寅恪四位学者共同被称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而该研究院师生的研究成果大多也都发表在自己所办的刊物上,如教授主编之丛书《国学论丛》以及学生主编的《实学月刊》等。第三,被誉为“目前国际上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领军人物”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寺田浩明发表过23篇论文,其中多数都是发表在由多人共同执笔的论文集或非公开出版的《研究纪要》上的。第四,素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2006年得主――俄罗斯天才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获奖论文是在网上贴出来的,而不是在学术期刊(更不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这要是在中国的大学里恐怕连“科研成果”或“学术论文”都不能算吧?

本来大学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宁静淡泊的学术环境,而不应以名利为诱饵不断地折腾教师。但现行学术管理制度集中体现的不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和鼓励原创性研究,而是促使研究人员追求名誉、权力与地位,并具体反映在求官位、论学术头衔、争研究经费等方面。因此,正是作为官场化和工场化现象的结果,中国大学也蜕变为名利场。

大学本来应该是教书育人和追求真理的净土,优秀学者应具有的境界如韦伯所说的那样:“唯有那发自内心对学问的献身,才能把学者提升到他所献身的志业的高贵和尊严。”然而,如果大学及其院系领导都在追求权力和地位,本来基本工资就很低的大学教授在沦为计件工和小时工后,只好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计较“工分”。在这种追逐权力地位和计较名利的氛围下,有多少人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并为学问而献身呢?又怎么可能培育出有道德修养的学生呢?

回归学术是正途

大学回归学术的基本目标就是去官场化,按照学术规律来进行管理。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最近十多年的“教育产业化”、指令性计划以及“学术GDP战略”等决策进行反省。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该管的没有管,例如中国各大学的法学院系从1999年的160多所猛增到2008年的634所,法学本科在校生达到30万人。然而,许多法学院系成立时并不具备基本的师资条件以及图书资料条件(教育部门本应设立适当的门槛),结果不仅误人子弟,也使得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处于就业率倒数第一的窘况。相反,教育部对不该管的事情却积极进行干预,如在全国高校推行以CSSCI发表文章为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指数就进一步促进了浮躁之风。又如教育部对大学的各种评估也助长了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歪风。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对大学应该改变管理方式,给大学更多的自,并促进大学的多样化。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大学应改变官场化的现行管理体制。在大学层面上,如果不能实现大学自治(如由教授直接选举校长和由教授会治理学校),至少也应该建立起由教授所组成的咨询机构(最好定期轮选),这样可以使学校的决策更具有合理性。在院系层面上,去官场化意味着不能再由院系行政或党政官员擅自决定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教师人事及待遇问题,而应建立一个遵循学术自身规律的管理体制。为此,在大学院系内应设立有职有权的教授会,实现教授治院系。教授会的基本权限至少应包括选举和监督院系领导,对院系内有关教学、科研以及教师人事(如聘任、职称评定)等学术方面的重大事项具有决定权。

为了回归学术,还必须改变到目前为止依行政权力评价学术、即用数量衡量学术的荒唐做法,应建立起专业同行学术评议机制。对于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只能由专业同行才能作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也只有由专业同行进行评议才能避免用数量衡量学术的弊端。为此,无论聘任教师还是职称评定,都应该由具有同一具体专业的教授(可以包括校外甚至国外同行)组成的小组或委员会进行初选和推荐,然后由院系教授会批准。

20世纪中国大学教育曾有过两个辉煌的时期,一个是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期;另一个是抗战中的西南联大时期。其共同特点一是学术自由,二是大学的院系内都有教授会,实行教授治校或教授治院系的体制。因此,我们不要再自欺欺人地空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如果能老老实实地走点儿“回头路”――回归学术的正轨就很不错了。

总之,中国大学的出路只能是去官场化和回归学术,让大学真正成为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的净土。但愿政府的官员们不要再折腾大学,大学的各级官员也不要再折腾教授了。

上一篇:电子商务专业求职信范文 下一篇:护士求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