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 3期

时间:2022-08-27 01:02:42

课堂提问 3期

提问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一堂课到底应该提出多少问题?什么是高质量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有何特征?高质量的提问应如何设计?这些都是中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 高质量课堂提问的特征

传统的课堂提问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教师通过提问去评估学生是否已经记住那些期望他们记忆的东西。通常的情况下,老师会点名让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其他的学生只是安静的听着。如果这个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教师会点另一个学生回答,直到一个“明星学生”产生预期的反应。由于传统中小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比较单一,有时一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多达30多个,有的甚至达到40多个。许多问题都是简单的不需要学生做出多少认知加工的问题,即低质量问题。这些问题既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也没有充分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是每个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提问呢?高质量的提问有何特征呢?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已经记忆的信息,而是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认知和元认知过程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教师设计课堂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所提出的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哪些行为反应,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何种特征呢?我们认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关注对于具体内容知识的思考;(2)运用认知加工的策略去发展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长期的保持;(3)弄清学业问题,扩充对内容的理解;(4)通过自我评估和反馈监控接近学习目标;(5)通过对思维有组织支持发展个人的反应能力;(6)创立一种课堂的思维文化。在表1中,我们从学习的几个维度概括了高质量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质量提问是促进学生全身投入学习的一种动态过程,是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核心,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二、高质量课堂提问的设计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课堂的提问应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一般情况下,一堂课中需要准备的问题应在2到5个问题之间。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设计一个问题时,教师应该思考如下问题:问题应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哪些内容,即问题与课程标准或学习目标的哪些方面有关?让学生参与和学习有关问题的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处于什么思维水平?应让学生在什么社会背景学习(全班、合作小组或个体水平)?如何清晰表达要提出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思考,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1. 问题的关注点

问题的设计应从思考问题涉及的主题即关注点开始。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概念、观点、原理或现象?问题的设计应把要解决的问题与学习目标关联起来,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致性、相关性和关系性。一致性是指形成的问题应与有关的知识维度(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保持一致;相关性是指问题以何种方式与学生的准备状态、兴趣和经历联系起来;关系性是指问题如何帮助学生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整合。

2. 问题服务的教学功能

要设计一个好的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必须清楚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知道学生知道什么或学生如何运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新的知识。不同的问题的教学功能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功能来设计形成问题。下面举几种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基本的问题是开放的和基于概念的,围绕一个主要观点或概念整合事实。这种问题的教学功能主要有:让学生在概念水平进行思维和帮助学生形成图式或心理模型,以帮助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发现模式,形成个人意义;通过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理解观点的意义,促进归纳学习;帮助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思考。“为什么美丽的定义存在文化差异?”“电子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大脑?”都属于基本问题。

挂钩问题(hook question)主要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没有单一的正确答案,是学习单元的核心。例如:“假如你生活在200年前的美国,考虑到你的偏好和兴趣,你会有哪些优势和好处?”“如果让你选择做海里的一种生物,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挂钩问题的教学功能主要是激励学生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问题和参与其中;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把自己的经历、观点和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的思维和推测;鼓励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使学习具有娱乐性和冒险性。

探测性的问题通常出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期间,关注学生反应中的那些不正确、不全面或不清楚的部分。例如,“你说你不相信全球变暖,请你帮助我们理解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通过这类问题教师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学习和理解提供脚手架。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诊断性问题、检查学生理解的问题、推理问题、迁移的问题、预测的问题、反思的问题等。不同问题的教学功能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有清楚的了解。

3. 预期在何种认知水平回答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于期望学生在何种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应该心中有数。Anderson和Krathwohl(2001)的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认知的六种水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加工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在记忆水平,只是要求再认或回忆问题有关的信息即可。而在创造水平,则需要学生利用来自多方面的元素,以一种相对于他或她先前的知识来说新颖的结构或模式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产品。

4. 问题回答的社会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会点名请一个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在这种传统的提问模式中,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看谁举手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二是学生在教室所处的位置是否在教师的注意范围之内。这种提问的方式使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变成消极的观察者,他们不会主动举手,也不会去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问并没有起到促进所有学生理解和参与的目的。

高质量的问题应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确保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思考和形成答案。例如,教师对于回答问题可以采取“不举手”的政策,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思考自己的答案,然后向一个同伴表述自己的答案,教师也可以采取抽签方式来决定哪个学生来回答问题,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投入。

5. 问题的表述与呈现

学生要对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进行回答,首先必须要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很难做出正确的回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问题的易理解性和清晰性是必须要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是用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可以用口头言语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书面言语的方式提出。一般来说,当问题以书面言语的方式提出时,学生容易理解,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视觉学习者,是通过视觉来加工信息的。而当问题以口头言语的方式提出时,信息的加工变成听觉加工,问题的清晰性和易理解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从促进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角度出发,问题的呈现应尽可能采取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相结合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忙忙碌碌随意“创造”出来。因此,我们认为,高质量的课堂问题最好在课前教师集体备课时通过团队的智慧和努力来共同完成。

上一篇:父亲的背 1期 下一篇:资讯语录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