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们暂作停留

时间:2022-08-26 11:03:46

“这一刻,我们暂作停留”,这个题目蕴涵着我对这出戏的某种感受,我们剧组的每一个人都会在这特殊的一刻暂作停留,将来走进剧场的观众也会在这一刻暂作停留,我们停留下来审视生命,直面死亡……

这出戏是萨拉・凯恩的绝笔之作,在全世界尤其是欧洲非常的轰动。德国曾经一个晚上就有17个剧院同时在上演萨拉・凯恩的戏,而她一生只写了五个戏。我们今天排练上演

《4.48精神崩溃》,对我们戏剧人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中国戏剧界应该对萨拉・凯恩有所认识,应该有人将萨拉・凯恩的作品搬上舞台,应该有能与世界各国剧院对话的中国版《4.48精神崩溃》。如果我们给自己立个目标的话,我希望通过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赢得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并在此目标下做一些实验。

让我们看一下萨拉・凯恩的照片,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又很有个性的女性。她的剧作是美与残酷的结合,而从照片上我们能感觉到她在沉思,她在叩问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况与人的生命状态。

这个剧本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人物没有对白,不同于一般剧本,不可能在导演阐述中去分析人物、事件、思想内蕴及样式感等内容,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去分析,我还是把它定位为一个后现代的实验戏剧。实验什么?我提出四项实验指标。

实验之一生命的异化与关怀

对生存状态的讨论:

所有二十世纪晚近以来的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关注着人类的生存状况。确实,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存状态越来越糟糕,美国社会学家亨廷顿上世纪在《文明的冲突》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三大文明即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的冲突。当时我觉得这种提法有点耸人听闻,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将越来越融合而不是冲突。然则二十一世纪伊始,“911事件”就宣示了亨廷顿预言的正确,及至伊拉克战争、黎以冲突,人类的生存危机愈演愈烈,状况堪忧。再如厄尔尼诺、环境污染、SARS、禽流感,这又是另一种堪忧的生存状态。

萨拉・凯恩正是这样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她第一个剧本《摧毁》直面南斯拉夫战争的残酷,剧中惨绝人寰的暴行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生存状况恶化的根源正是人类道德底线的退缩。当下凡是引起轰动的作品无论诗歌小说戏剧,无不是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产生巨大焦虑而生发的悲悯情怀。

悲悯情怀恰恰是东方文化的根基,佛教就讲大悲悯。其实真正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和焦虑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一种博大的悲悯情怀。我们这个戏上演绝不是消沉的,这个戏是光明的,其中浸润着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这是弥漫在戏中的整体氛围,通过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悲悯情怀体现出我们的良知。

对死亡哲学的讨论:

柏拉图说“哲学是死亡的游戏。”大家可以从网上查找关于死亡哲学的论述,这个话题讨论得很热烈。我随手下载了一些哲学家对死亡的议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海德格尔的话。

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死亡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刚一降生,人就立刻老得足以去死。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第一章

他认为死亡哲学是“向死而生”,“死亡是一种不确定的确定性”。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人生哲学”;今人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这是“人死哲学”。我们对死亡的讨论、展示死亡的历程实际上是讲生命的分量。我下载了《生死书》,书中认为死亡并不可怕而是新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认为临终不安详会影响新生命的质量,前提是现在要生活得好,临终要安详。庄子也认为人的生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的轮替,东方传统哲学的生死观居然很现代。

萨拉・凯恩认为自己的戏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行动证明存在,人在行动中不断选择,选择是存在主义最核心的观点。选择必须是自由的,因为自由,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是自由的负责任的选择,选择是痛苦的。拿这些存在主义观点来对照我们这个戏,是很有意思的。我们要做一些功课,把这些观念搞透。

对自杀现象的讨论:

网上关于自杀哲学也有一些讨论,至少自杀是一种选择,是人的一种自主的选择。有的人自杀了,生命却是很灿烂的,例如海明威、梵高等。剧中人选择自杀,确实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巨大焦虑和悲悯,是对生与死的透彻参悟,是一次自由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既有痛苦又有安详。

对生命本体的讨论:

前面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认识。儒家文化是不太注意生命意识的。但明朝儒学大家朱熹有一个非常符合现代观念的解释:“生生为仁”,说生命意识是仁的核心,对生命的尊重、延续、不断运动是核心。当下凡是好的作品最终谈的都是生命意识。艺术家真正的意义是对生命的体认、敬仰、膜拜和张扬。这出戏直接叩问生命的分量、价值,这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我们会在排练中不断讨论,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完成一次生命的接触,对生命的叩问。这在国内是具有实验性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种认识,我们这个戏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通过死亡讲生命的珍贵、生命律动的珍贵,直面当下艺术作品最为本质的命题。

实验之二语言的颠覆与诗化

传统话剧以语言为主,对话是话剧的主要元素。而诗化是传统话剧语言的核心特征。后现代实验戏剧的核心是颠覆,首先颠覆的是语言的诗化。戏剧实验有两个方向:颠覆语言走向形体;直接颠覆语言本身。转向形体的实验在造型语言上走得很远,而在语言上颠覆的实验则是更纯粹的语言实验。我们这个戏重点放在语言的实验上,对语言的颠覆。但这个剧本又是个诗剧,而且诗化的成分很强,所以先颠覆,然后还得把诗化捡回。

语言密集回归叙述本体: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语言密集后人们关注的是现场的张力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内容。语言密集本身是一种形式,观众看到的是戏剧形式本身的力量、戏剧形式本身展现的形态以及其蕴涵的戏剧节奏。

同义反复追求逻辑真理:

本剧台词有大量的同义反复,现代哲学家认为同义反复反而接近绝对真理。“经验真理是或然真理,逻辑真理才是必然真理。”逻辑真理的语言呈现就是同义反复,直指事物本质。

话语应和搭建语言织体:

我们这次在语言处理上要搭建语言的织体。借用音乐上的和声对位复调配器等概念处理语言。用音量音高音色节奏的对比、叠加、轮诵、合诵等形式进行实验,有时候是和谐的,有时是错位的。戏的基调是冷静的,但又是要有变调的。我对中国演员最不满意的是音色变化少,缺乏相关训练,音色变化是此次要做的实验之一。

拾回诗意拓展意象空间:

如前所述,颠覆前提下拾回诗意,保持剧作的原味。诗化是哲理的阐述,是本剧的灵魂。此外,语言的实验不排斥形体的实验。

实验之三观演的关系与观念

弱化戏剧时空,强调事件时空:

立足于事件时间和事件空间,与立足于戏剧时间和戏剧空间是不一样的。这次演出应该是一个事件,是正在发生的一件事。

弱化客观心态,强调沟通心态:

观众在意念中与剧中人互相“讨论”,而不是客观地看戏。

弱化观剧意识,强调在场意识;

我坚持在剧场里撤去椅子,安放垫子,让观众随意坐在垫子上看戏,弱化观众的观剧意识。并且是面对面的两面观众。看来是一种形式,其根本是追求一种新的观演观念。观众散乱地坐在剧场中,对其体认在场关系、认同事件时空都会有所帮助。

整个空间呈现黑白灰三个调子,干净简洁,与剧作所追求的形式美相呼应。整场的灯光都不要太强烈(最后从窗户射入一束强光,象征着光明)。

顺便说一下听觉的处理。除了演员的语言外,希望有两种声响。一个是自然音响来烘托情绪;另外是乐音,但不需要旋律,只是音质音色的展现。

弱化审美情势,强调思辩情势:

实验戏剧多在小剧场演出,空间缩小后与观众如何互动?应立足在意念上互动。很多内容用冷静的语言来处理是为了与观众思辩地“对话”,要增加思辩色彩。我们需要的是生命的对话而不是单纯地看戏。

上一篇:第三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获奖... 下一篇:不欢乐的复活节,欢乐的《欢乐复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