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理论视野下的成人德育

时间:2022-08-26 07:49:30

关怀理论视野下的成人德育

摘要: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是基于“关系”的理论,这种“关系”具有接触性、接受性、方向性、相互性、道德取向等特征。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知成人德育的新视角。基于“关怀关系”的成人德育应注重榜样、实践、证实与对话四个方面。我们应该转变以往成人德育的模式,重视关怀关系的建构。

关键词:成人教育;德育;关怀理论;内尔・诺丁斯

一、对关怀伦理的解读

(一)关怀是一种关系

内尔・诺丁斯将“关怀”置于“关系”这个落脚点上加以探讨,这是她的关怀理论不同于以往其他关怀理论重要的一点。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这种关系是一种相遇关系。

首先,关系双方的存在是关怀关系得以顺利建构的首要因素。一方是付出关怀的关怀者,另一方是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这种划分是很有必要的。关怀关系是具有“部分”的有机整体。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在一个关怀关系中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只是一对动态的而又相对的角色。付出关怀的一方是关怀者。接受关怀的一方是被关怀者。关怀者与被关怀者角色担当的时间可长可短,而且可以互换。这主要取决于双方在关怀关系中所承担的功能与任务。

其次,关怀关系基于需要、个性态度、能力等。要想让这种关系得以顺利建构乃至连续,关怀关系的双方需要对这种将要建构或者已经建构的关系要有一定的认知。关怀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到被关怀者的需要。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有赖于关系双方的知识与经验、有赖于他们心理的坦诚与开放状态。“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我们消除经验的影响,从而获得一种超验的纯粹意见”。关怀者能够对他人需要的准确把握,需要对关怀关系建构过程中的各种变量进行准确的认知与评价。这需要关怀者具有一定的个性态度与能力。

再次,关怀关系是相互的。关怀者以一种开放而又包容的心态,接受对方,对其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并作出决策进而采取合适的行动。关怀者在对被关怀者的需要认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其会释放出“善意”。相应的,被关怀者对于关怀者所释放出来的“善意”也要能够做出相应的准确的认知与评估,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积极而又合理的反应,承认并接受对方的关怀。对于被关怀者而言,接受、确认和反馈很重要。这种接受与承认的又会让关怀者所认知。至此,关怀关系得以顺利建构。

(二)关怀关系的特性

1.关怀具有接触性与接受性

“接触”是关怀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性质或者环节。关怀是一种相遇关系。关怀关系的双方通过接触,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需要才能有一定客观、合理地认知与评估;在认知与评估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合适的反应。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需要与处境能够给以积极的回应、身同感受般的对被关怀者的处境进行积极地思考。这需要关怀者能够敞开心扉,以开放而又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对方。对于关怀者所做出的“善意”的行为反应,被关怀者将会亦应该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认知、评估乃至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一种反馈的过程。被关怀者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表明其对关怀者的“善意”已经接受。关怀者的关怀得到被关怀者的接受才表明关怀关系的真正建构。

2.关怀关系具有方向性与相互性

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需要给以关注与接受,并给以一定的行为反应。这种善意的行为反应最终被关怀者接受。这种关系建构过程已经道出了关怀是具有方向性的。在这过程中,关怀者又具有主动性的作用。但是,“关怀不是完全由关怀者控制的――它由双方共同控制。”这既道出了关怀关系的方向性,又表明了关怀关系的相互性。相互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从关系本身而言,关系是相互的,是需要互相配合的。在关怀关系建构的过程中,要使关怀关系顺利建构成功,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也需要一种“默契”的互动与相互配合。其次,角色担当是相互的。在关怀关系的建构过程中,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不断互换的。

二、关怀关系的道德取向

关怀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榜样、实践、证实与对话。榜样可以避免道德教育中对道德知识的过分关注与重视,甚或最终形成教条的尴尬情形。道德知识、原则、信念等的掌握是道德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但是,道德意识的形成并不一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识、原则、信念的培养与教育确实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是,怎样将这些道德知识、原则、信念转化为良性的道德行为往往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对于这个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榜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以很好的解决。

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过程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榜样自身的因素。好的行为才有可能为观察者提供良塑造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榜样自身与其行为本身的特点将会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其次,观察者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观察者自身的经验很重要――这也是关怀理论一直所强调的一点。关怀者自身曾经所受到关怀的良好经验对于关怀关系建构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相互作用,人们将所获得信息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信息的保持过程,同时也会对以后的关怀关系的建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榜样的学习与自身受到关怀的经验将会使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人的行为动机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榜样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之后,就应该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也是行为再现的过程。这种实践与再现,是将学习而形成的内在心理结构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外在的认可是很重要的。这又涉及第三个部分――证实过程。证实过程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行为优点与闪光点给以确认与肯定。这种确认与肯定对于道德实践过程会起到强化作用。当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得到肯定时,这种行为往后再现的几率将会增加。同时,肯定也会使人形成良性的行为态度与动机。不可否认,动机与个性态度对关怀关系的建构产生很大的作用。

对话是关怀理论下道德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关怀关系是相遇关系,而对话又是相遇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话对于关怀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话的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只有真正的平等,才能产生真正的对话。对话不需要任何计划性,而是开放性的。在此过程中,需要一种信任与坦诚;同时,对话也是建立信任的过程。在信任建立的基础上,关怀关系的双方对于对方的情景与处境方能充分的认知。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相互接受、做出合适的反应。对话的另一个功能是为人们提供相互接触的机会。从而为建构关怀关系提供了条件。

基于关怀理论的道德教育的这四个方面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

三、关怀理论对成人德育的启示

(一)成人德育依然重要

从古至今,道德与教育就密不可分,紧密联系。甚至在某些时期,德育直接等同于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建设却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新的社会发展将会不断地出现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成年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虽已趋于定型,可塑性不高,但是在社会急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成年人依然而且必然会碰上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此时,对成人给以道德方面的指导依然必要。

(二)成人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重视

首先、应从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甚至灌输的模式中走出来,转向道德实践,注重榜样的作用,理论联系实践,拒绝普遍性的“道德事例”。成人已经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可是成人道德知识的内化,乃至外施的状况并不能真正令人乐观。对成人而言,道德实践显然重于道德知识。

其次、重视道德环境甚或文化建设。人是社会生物,具有互相学习、模仿的能力与倾向。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会通过相互对话、认知而去确认、肯定乃至证实对方的行为动机,对相互的行为反应会给以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将会成为下一次行为的动机与态度。动机与态度的培养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再次、将视角落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在关系建构的过程中,应避免功利主义的侵扰;避免手段与目的的分离;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将道德教育定位于关系的建构与维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高调性“美德”的出现。最终,在关怀关系建构的基础上,把正义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公共领域,逐渐学会在意、关心社会乃至世界的正义。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10.p.23.

[2]内尔・诺丁斯著.侯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p.13,p.17.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上一篇:新时期西农村地区的教师师资调查与培训 下一篇:成人教育中移动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