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

时间:2022-08-26 06:31:28

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经历,从钻研教材,设计好开课,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构建;有效课堂;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8-02

当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感受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并在努力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但是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有效性,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却让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有效性?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呢?我就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

1.钻研教材,是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前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有两种现象。第一种现象:一些语文教师上课忙忙碌碌,授课过程中,教师东讲一点、西扯一点;教师提问学生要么是:“是不是?”类问题。要么是难得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对着问题一头雾水。但是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不能完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思路混乱无章,课堂学习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几乎昏昏欲睡。课后教师反思却定位为:学生基础差,学生不活跃,不配合。第二种现象:课堂学生热闹非凡,学生一会小组讨论学习,一会游戏表演。但是讨论的问题,还没有经过讨论就能正确回答了,学生的表演与教学内容的内缺乏有机联系。

两种课堂现象,表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探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前没有钻透教材,备课不充分。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源泉。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的艺术”。 教师要想有效地组织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目的,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所任学科的教材。钻研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设计出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落实到每篇教材的教学中,教材才真正地发挥“凭借”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才能用准用活教材,因材施教,才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2.设计好开课是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础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句话,第一个举动,第一个环节便影响着整个堂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的导入是教师第一句话,第一个举动,第一个环节的显现,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内,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导入方式至关重要。导入导得好,便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在语文教学中,常根据教学课文内容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或激情朗诵,或生动描绘,或借用视频、图片、录音创设一个美妙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情感,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的七律《长征》时,对“飞夺泸定桥”电影视频进行了选择性剪辑,并在开课时播放给学生看。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视频不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下子点燃了起来。接下来学生感情朗读,热烈讨论,踊跃发言,教与学的目标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最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佳有效性。

3.激发兴趣,是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保证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以学为乐的正确态度。

3.1 巧设问题,引发学习兴趣。巧妙而且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常依据语文课文内容,巧妙创设问题,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我以“忧患真能使人生存发展?安乐真能使人颓废吗?”这样一个与文章观点相反的问题,让学生去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观点有异于文章自然容易引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与对知识探究的兴趣。于是学生在自主探求两个观点的依据的同时学习了文本,并走出了文本,认识得到了延伸。

3.2 通过比赛活动,调动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开展比赛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尊心、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习疲劳和产生学习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春”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学习,让各小组从“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春雨图”中选出一段。让学生带着五个任务:①文段写了什么?②抓住什么特点写?③用了什么修辞方法?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⑤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及理由。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任务完成得好。由于,以比赛的方式开展学习,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合作,学生表现十分积极、主动,专注。学生在竟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3.3 鼓励表扬,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看其它学科的书或做其它学科的练习。我知道这些学生对语文不是很感兴趣,而且对个别科目特别喜欢。为此,我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同时,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学习语文的亮点,一旦发现他们学习语文闪光点,我便适时地表扬他们,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4.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因而,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学习,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并和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体现。

而要实现成为积极参与的语文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教师更新观念,正确进行语文课堂角色定位。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输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地解放学生,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探求者,让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并能充分地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巧妙运用电影、网络、风俗民情、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文学习。

再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人个体差异。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自主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学生才能有更多机会地参与课堂学习。

上一篇:新生管理的若干经验 下一篇:浅析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读思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