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经济问题意识探微

时间:2022-08-26 06:18:25

陈云经济问题意识探微

[提要] 在各种经济论著中,经济问题意识贯穿于陈云经济思想的方方面面。他对经济问题意识的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现问题时强调,立足于经济疑虑发问,着眼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方向,基于人民的经济需求发问;在分析问题时,运用综合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经济思维;而在解决问题时,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突破创新,力求稳中求进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陈云;经济;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3日

经济不发展,社会难进步,国家难自强。着眼当下,经济发展的快慢已成为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陈云也不例外,他在长期主持财经工作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与探索,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将总结的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实践,进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陈云的经济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始于发现问题,成于分析问题,止于解决问题。研究陈云的经济问题意识,对我国当下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陈云经济问题意识始于发现问题

要想坐拥智慧,就必须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头脑,敢于提问的胆识。功勋卓著的陈云具有极强的经济问题意识,那么陈云经济问题意识的起点是什么呢?即始于发现问题。他发现问题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于经济疑虑。只有善于解疑发问,在人们思考的过程中才会有所顿悟,才能取得进步。陈云很重视立足于经济疑虑发问这一原则。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经济建设就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对此,有人认为,应该先搞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搞好后,再发展其他产业。也有的人看到,尽管三大改造已经完成,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显著提高,认为应该首先搞好人民生活。为消解人们的经济疑虑,陈云提出:经济建设与生活的位置应该如何摆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陈云继续弘扬消解经济疑虑促进步的做事方法。当时,中央实行的放权让利政策,虽使社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导致地方经济的无序竞争。针对这一情形:有人认为,市场上无序竞争是放权让利政策的使然,因而坚决否定这一政策,并希望停止该政策的实施;也有人认为,不能片面分析问题,这种政策使得市场更加活跃,无序竞争只是暂时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弊病一定会消失的。在此种情势下,陈云必然会思考:“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的问题。这足以说明,陈云惯于立足于经济疑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第二,着眼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毫无疑虑,陈云在发现问题时,必然会着眼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面临着双重压力,即在军事上,面临着日军封锁包围与的围剿,在经济上,政府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财经政策,大量发行边币,商人盲目地恶性竞争,导致严重的贸易逆差。在此种情势下,根据地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物价飞涨,形成了恶性通胀。边区经济的严重局势早已被陈云注意到,提出:“怎样做好财经工作?”并强调:“如何在商贸活动中注意进出平衡而不致吃亏,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具有远见卓识的陈云就发现,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农业不发展,工业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唯有进一步地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带动工业的发展,各行各业才能进一步地发展。那么,陈云必然会思考: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如何推进以工促农等系列问题。

第三,基于人民的经济利益。在解决经济问题时,立足于人民的经济利益发问,这无疑是一种取得进步的可靠路径。在发现问题时,陈云也基于人民的经济利益发问。毫无疑问,建国之初我国的各项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认清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问题,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陈云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究竟是为大多数之民呢,还是为少数之民?”“如何让农民有饭吃呢?”等系列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更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意义非凡。早在建国开始,粮食问题就备受陈云的关注。在实施粮食收购供应计划这一问题上,他继续基于人民的经济利益发问。他认为,粮食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人民的经济利益。反复强调:“粮食定,则天下定;粮食紧,则市场紧”,并提出:“如何保障粮食稳定的问题”。

二、陈云经济问题意识成于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介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分析问题是问题意识的关键环节,可以说,能否采取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透彻地分析问题。因此,陈云经济问题意识成败就在于分析问题。他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分析法。分析问题时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视角分析问题。陈云把综合分析视为分析经济问题的永恒理念。对于如何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使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服务这一问题。陈云认为应该用综合分析法从两个方面来看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开放,“充分利用外国有用的东西加快国内建设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吸收有利的东西发展自己,坚决抵制国外有害的东西腐蚀心灵,强化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在经济建设方面,陈运依旧坚持综合分析,曾反复强调: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行,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实现相互之间的综合平衡。为了统筹全局的综合平衡,他将贸易、金融、财政的相互配合与“有计划、按比例”结合起来,并借助市场手段、管制手段和计划手段等手段,促进经济在综合平稳中前进。

第二,动态分析法。陈云在遇到经济问题时,常常以时间为基点,研究不同时期的经济动态以及经济政策,并从中抽象出其变动规律,试图阐释变化趋势。这种方法换言之就是动态分析法。他曾明确指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50年代创造的经济理论和操作体系,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与变化,不再适合全部用来指导80年代的经济。并强调:对于既定方针政策,要用动态分析法,要经过对比,根据当下的形势,及时加以校正,使之适应经济规模与新实践发展的要求。因此,陈云在40年代,根据经济发展的F实需要,他设计了“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在50年代,经济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显露出了新的问题。对此,陈云根据经济形势对经济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架构。而到了80年代初,他继续运用动态分析法来分析问题,根据新的形势,对前者进行了矫正和完善,提出“三个两种”+“四跨”模式。陈云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的动态分析法对我们日后分析问题大有裨益。

第三,定量分析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陈云,在分析问题时,也遵循着缜密的分析理路。他研究经济问题时,为保持分析的缜密性,常常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化的测定分析,依据数字反映的结果,以及自己的经验和经济规律,分析经济问题。陈云缜密的分析思维也离不开定量分析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促成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何确定国民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问题必然会被陈云敏感的问题意识所捕捉。他通过长期对国民经济运行规律的观察,发现1961年国营贸易比重为24%~25%,较上一年19%的比重有所增加,同时也依据国营贸易比重对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规律,得出国营贸易比重的年增速正处于合理区间内,并进一步地阐述国家经济建设要保持在合理的上升区间的重要性。在确定基本建设投资原则这一问题上,陈云继续沿用这一分析方法,进行了如下思考:他首先对前几年的投资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1953~1955年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持续上升,依次为65亿元、75亿元和86亿元,但在1956年突然高达14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1956年大量建设项目设备的进口和安装使得国家财政负担集聚加重,造成了财政收支失衡。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陈云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解决经济问题时,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三、陈云经济问题意识止于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问题意识的终点,亦是陈云经济问题意识的终点。换言之,陈云的经济问题意识止于解决问题。他解决问题的轨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时,需要立足实践,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无独有偶,陈云的经济问题意识也突显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时期,为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国民政府除了剥削人民外,还滥发纸币,致使物价暴涨。在抑制物价飞涨这一问题上,陈云明确指出:有人在解决问题时忽略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急于下决定。这种做法是极其片面的,必须改变。并强调:“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在长期组织经济工作的实践中,越发重视调查研究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建国初期的种种经济问题,各级政府坚持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陈云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第一步,否则都是一句空话。”如上所述,陈云将注重调查研究的解题方法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这种解题思想值得我们去深究。

其二,强调突破创新。追求进步,勇于突破创新的人,必须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突破创新是陈云经济问题意识的一个显性特征。他指出:“墨守成规的倾向必须反对,应该提倡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不能前进。”由此可知,陈云将突破创新解题方法的重要性上升到“前进动力”的高度。毋庸置疑,“三大改造”在当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换言之,“三大改造”的过程中,“一刀切”、步子过急过大和盲目集中等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为解决这些问题,陈云强调突破创新,换言之,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从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看到了传统的斯大林经济模式c我国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提出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除此之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引领下,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时,陈云同样强调突破创新。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今时未必适用。只有不断地探索,敢于突破创新,努力学习新东西,才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突破创新的经济问题意识时刻引导着陈云解决一个又一个经济问题,度过一个又一个经济难关。

其三,力求稳中求进。在陈云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逻辑中,“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思想尤为显著。换言之,在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时,不能盲目求快,强调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经济思想。陈云反复强调:“经济工作与其他工作不一样,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采取后者。尤其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时,更须注意这点。”当然,陈云讲求的“稳稳当当”、“慢一点”并不是一味求慢,停滞不前,而是在稳妥的前提下取得进步。在处理粮食价格和市场物价这一问题上,陈云力求稳中求进的处事方略。他指出,唯有足够的粮食食品供应市场,粮食的价格才能稳定,进而才能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那么,如何提供足够粮食食品供应市场呢?为解决这一问题,陈云依然坚持稳中求进的解题方法,他强调:要保证足够的粮食食品供应市场,势必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只有保证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稳定生产,把农民这一头稳下来,经济工作才能稳定下来,整个社会才能在稳妥中求发展,求进步。除此之外,抗战时期,为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陈云分析了现实贸易交往格局的复杂性,指出:要掌握影响物价、回笼边币的重要物资,才能进一步促进边币币值的稳定。可见,稳重求进的解题思路在陈云的经济问题意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史志娜.论陈云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外交学院,2016.

[5]陈云.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泰国旅游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