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课堂,引得核心素养源头活水

时间:2022-08-26 05:51:02

打造生态课堂,引得核心素养源头活水

在一个热烈讨论核心素养的语境里,笔者更关心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途径,而关于这两者,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一线学校,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任何一个理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泊来到内化,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参与者的视角不同,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更愿意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并寻求有效的实现途径。在此,笔者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总结出来,以与同行切磋。

一、课堂教学需要下的核心素养解读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十数次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有研究者在梳理了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素质、能力的关系之后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开放概念”,这意味着对语文素养的理解可以是动态的、变化的;著名语文研究专家王尚文认为语文素养是“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的能力)”。这样的理解显然既具理论高度,同时又满足了实践的需要,应当说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笔者在教学中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出发,抓住其中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关键词,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同时基于当前对语文素养相对认同的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出自己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解,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基于文本的师生交流,让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上面获得新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运用人文观点感知世界、明辩事物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理解中,既兼顾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需要(即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需要),同时又强调从素养角度生成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观察事理的能力。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是适切的,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可行的。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源自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生态课堂的打造。

二、生态课堂提供核心素养培养土壤

自特级教师赵谦翔提出“绿色语文”以来,生态课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概念。笔者在实践中坚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坚持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出发,对生态课堂的理解主要形成了三点认识,下面结合《辛德勒名单》一课的教学来说明。

其一,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认知的课堂。语文课堂上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具有多样性,这是由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辛德勒名单》作为一个主题相对严肃甚至是沉重的文本,其在学生的解读中会出现哪些观点,这是值得教师观察与研究的。课文开篇即说“天空中笼罩着一层浓重的黑雾,一群波兰儿童在街头无忧无虑地玩耍”,这样的表述起什么作用?在具有开放性的课堂上,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有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对比,也有学生认为这就是写实。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思考哪种观点正确,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必担忧的,因为学生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恰恰就反映了他们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前者肯定已经走入文本之境,因此其感受到“浓重的黑雾”与“无忧无虑”的鲜明对照,而后者则是从自然环境与人的角度“简单地”看的,自然就认为这是写实。尊重这样的认知基础,可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

其二,生态课堂是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辛德勒名单》一课的主题无疑是明确的,那就是“人性在复苏”,学生只有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对“人性”的认知,才能真正把握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显然就是本课教学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因此当让学生继续沿着自己的认知去解读课文,显然,当学生读到“那不是什么雪,是骨灰”时,自然就会思考其原因,于是焚尸炉的情形就开始让学生触目惊心,而当读到辛德勒以钱作为工具做高斯的工作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又有所不同,因为大部分学生原本想的是“义正辞严”,这样的认知失衡会让学生认识到,在那样的一个严峻的环境里,其实只有最现实、最直接的手段,才能让辛德勒名单不断延伸……经由这样的解读与理解,学生形成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对世事的洞察,就是对人性复苏的理解,用有的学生的话说,“人性本就不是一个轻松的命题,轻言人性往往是不懂人性的,只有在具体的甚至是严酷的情境中,往往才能看到人性复苏的难能可贵”。笔者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评价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在笔者看来,这就是核心素养,这就是语文课所能达到的用文本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的最佳境界。

其三,生态课堂是用人文触角感知世界的课堂。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能够站到人性最高处,《辛德勒名单》恰恰又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文本,在这样的文本解读中,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不断地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有各种形式的讨论,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读懂“人性在复苏”。这是一个用人文观点感知世界与人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生态的,无疑也是指向最核心的素养的。

三、核心素养在文本意义建构中形成

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从来就不是也不应当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更加不是粉饰自身教学观点与研究成果的一个工具,核心素养是指向学生的,是指向学生对世界判断的目光并影响自身行为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就不是真的核心素养。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只能在生态的课堂上才能够实现。生态课堂中,文本解读是核心,文本解读的目的在于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在于把握文本的意义。笔者一贯认为,意义一定不是教师机械施加的,而必须是学生自然解读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但只要学生的方向是正确的,那意义早晚会形成。因此,《辛德勒名单》一节课的教学,绝不可以对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认识任意拔高,最恰当的办法或许是在多次素读课文之后,对故事情节有一个清晰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果我是辛德勒,如果我是其他人物,我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这是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的一种走入文本情境的最基本的手段,也只有沿着这样的思路,学生才会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让学习过程生态起来。在此过程中形成的J识,终会成为催化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

生态课堂上必定会通过文本解读形成语文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会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会从文本主旨的角度获得审美观点并以之鉴赏他物或形成新的创造,亦会从传承的角度进一步丰富文化、丰满人性。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搬经中学]

上一篇:践行反家暴,一直在行动!(三) 下一篇:15个科室医生的惊人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