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之妙境

时间:2022-08-26 02:05:45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令人肝肠寸断的千古名篇,七百多年来,人们一读再读,它的美是无尽的。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那么,究竟妙在何处呢?

一 留白之妙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就一连推出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由九个名词构成,当中没有谓语等成分,但并不会让人感到混乱,而是激发读者跳跃性思维,进而组合画面。这种大跳跃式的组合,给读者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宽广的想象空间。留下一定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这是作者智慧高超的体现。这样的写作技巧(即“留白”)在文学上运用成功的不胜枚举。例如: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千余斤的一车炭就这样被宫差强行拉走了,而得到的报酬只是“半匹红绡一丈绫”。作者把卖炭翁经历的事情如实地写下来,对卖炭翁的遭遇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感受、去想象。再如: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莫泊桑《项链》)

写到这里,莫泊桑戛然而止。生活给玛蒂尔德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陡然间,她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由读者自己去解读,可以解读她的神情、她的动作、她的内心……这样,读者的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作品的空间就更宽了。它能紧紧地吸引读者,因而,它的艺术生命力也就更强。

二 修饰之妙

《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的九种景物,有八种景物是修饰语加中心词的结构(“人家”一词不是)。这些修饰语,大部分是冷色调的,如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在黄昏的乌鸦、马儿是瘦的。总之是没有生命力的、悲凉的。作家通过精到的修饰语来传达丰富深刻的内涵。又如: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孔乙己》)

站着喝酒表明他不是阔绰的“穿长衫”这一阶层的,穿长衫的到咸亨酒店是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可是孔乙己却穿着长衫,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也不属于“短衣帮”这一群体。原来,他是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的“唯一”的人。再如: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故乡》)

现实的故乡是萧条的,没有一丝活气,而回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美:天空是“深蓝”的,月亮是“金黄”的、“圆”的。极尽美的修饰勾起读者同作者一起想象那时的故乡,那时故乡的人、事、物、景。

三 动静之妙

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所写的景物有动景、有静景。昏鸦、流水、西风、瘦马是动景,枯藤、老树、小桥、古道是静景。这些景物既相互对照,又相互依托,真可谓出神入化,妙不可言,令人拍案叫绝。又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在这里,山岛、树木、百草是静景,海水、秋风、洪波是动景,静景与动景互相融合在一起,诗人也融合在这一幅壮阔而葱翠的美景中了。再如: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这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是静景,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是动景,动静结合,一幅充满生机、乐趣、美丽的百草园景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四 情感之妙

黄昏,在远离故乡的天涯,一位孤独的游子承受着秋的萧索。那么,“断肠人”所思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而伤心?是因为秋天的萧索吗?是因为思念故乡吗?是想起了伤心的人和事吗?还是兼而有之?我们无从知晓,其实也不必深究,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作品的情感就丰富了,内涵也丰富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这种美学称为“阴柔美”,也就是“无我之境”。马致远至少向读者传达了两个信息:其一,情感是真情感;其二,情感是悲凉的。又如: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如血的爱情烟幕,任凭时间的冲刷,总是挥之不去。把陆游对唐婉的真感情、撕心裂肺的感情,演绎的如此深切、悲怆。再如: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改嫁、再离婚的李清照,欲哭无泪,其流露出的情感之真、之哀,毫无矫揉装束之态。

《天净沙·秋思》是一支乡愁百转的游子悲歌,它的意境之美、之愁,让我们想走进又不忍心走进,不忍心解读却忍不住一读再读。

上一篇:由“点”到“面”的新课改 下一篇:点亮探究学习航标 树立科学创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