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

时间:2022-08-26 01:04:47

小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三个阶段教学时域,安排组织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呈现出"我想学"――"我学会"――"我要继续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相遇问题;主体工程;心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57-02

上一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须整体构思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同样要把握一堂课的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1.课始,力求引人入胜

新课伊始,一般包括复习铺垫、引入新课两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开头的成功与否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教与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知识上、能力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1.1 铺垫要有度。新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铺"在关键上,"垫"在要害处。要掌握好内容的多少,科学地分配时间,不能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速度、时间、路程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时,我安排了三道一步应用题,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已知其二,要求其一。解答后让学生回答:三道题分别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它们的数量关系又是什么?旧知识的再现与运用,既"瞻前"――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又"顾后"――为后面的内容铺垫,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起一座人人能过的桥。

1.2 导入要有力。导入新课要揭示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集中学生注意力,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如教学"圆的认识",导入时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自行车轮、汽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呢?假如我们将车轮改为方形或扁圆形的可以吗?这些问题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但又不甚知其理,教师告诉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要懂得圆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问题环境,激起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

2.课中,力求扎实有效

课的中间,一般包括新授和练习两个部分,这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良好的开端只是为一堂课的教学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决定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课中"主体工程"的建设。

2.1 教法要灵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灵活地、综合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搏采众长。一堂课中可能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以求得最佳整体效益。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新授内容为三个板块,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2.1.1 讲授"表面积"概念。揭示课题之后,紧抓课题对"表面积"进行讲解,表在字典里有外部、外表的意思。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就是长方体、正方体外部表面的总面积。引用语文课中释词破题的方法,扣住关键字,让学生理解记忆"表面积"的概念。

2.1.2 引探长方体表面积算法。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表面积的定义,怎样求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学生容易答出把六个方面的面积积相加,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找两两面积相等的面,将计算方法简化成第一种求法:上下面两个面的面积加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再加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教师再组织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动手操作;将长方体纸盒展开、合拢,得出第二种求法:即(上面的面的面积加前面的面的面积加左面的面的面积)乘以2。

2.1.3 自学正方体表面积算法。设计思考题:正方体的六个面是边长为()的()形;算式中3×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要乘以6?教师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本。新授知识过程中,无论选用什么教法,都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册的范例作用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将书本中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2.2 巩固要有效。巩固练习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巩固功能;二是调节功能。

2.3 内容的针对性。练习的内容要围绕当堂课所授知识,针对教与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误点,增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

2.4 形式的多样性。

2.5 难度的层次性。

2.6 数量的灵活性。多则感,精则明。

3.课末,力求余味无穷

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末的设计。课末,不仅要对一堂课回顾总结,画龙点睛,还要给学生留有余味,把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到课外。

在课结束前,我常用师生合作课堂总结,给一堂课划上"句号",又添上"省略号"。

"句号"由学生划。"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这堂课,我学会了……"学生自由发言,你说,我说,他说。课末课堂气氛再次变得活跃。

"省略号"由教师添。在学生对本节内容回顾总结后,教师可用学生期待研究的问题激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感到"学无止境";也可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继续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总结时,我给学生留下这样的问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应用呢?问而不答,造成悬念。当教学宣布这个问题将在后面几节课中解决时,学生兴趣盎然,课后主动研究讨论,乐此不倦。

课末设计得余味无穷,直接推动学生继续求知的心理动机。通过总结,要让学生上完一堂课后有两点心理收获:一是今天这堂课,我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二是我还有不会的,还要继续努力学习,高扬起再学习的风帆。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三个阶段教学时域,安排组织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呈现出"我想学"――"我学会"――"我要继续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上一篇:关于加强对语文教学课外辅导的探讨 下一篇:城区中学体育课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