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本色 文人情怀

时间:2022-08-26 01:01:09

刘红军小传: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中将警衔。他从戎43年,一直战斗在保卫祖国安全第一线。他曾参与并组织指挥过亚运会,北京2008奥运会,60年国庆大典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任务,参与并处置过多起和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工作,至今他仍然承担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安全与保卫的重大职责。近十年来,他热心弘扬中华砚文化,痴心收藏砚台,现已拥有90余种材质的砚台500余方。并出版有《砚台博览》等专著。《砚台博览》一书已被全球华人联合会评为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聚砚斋”展示其藏品并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司,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共同主办了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获得了联合国在此届博览会上颁发的第一枚金奖――千年聚砚斋。为此,我们采访了其主人公刘红军。

酷暑的北京,在将军宽大庄重而不失儒雅之气的办公室里聚首,谈一谈砚之种种,谈一谈砚文化源远流长,愉快之情如凉风习习轻拂心头。

记者:20P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是在您的倡导下召开的,您的初衷有哪些?收获如何?

刘红军:我订阅《收藏》杂志有好几年了,有时间就读一读,我很喜爱并获益良多。这次《收藏》杂志特地来京专访我,我很感动。十年前我就开始关注砚文化并大力收藏。砚,在文房四宝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字被保护,这个民族就不可能被灭亡。当年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在战乱中,为了尽量减少其夫赵明诚的文物的损失,采取的办法是,书卷要抛就先画多的,金鼎铜器要就先无款的。而带文字的一定要保留,因为它记载着历史与文化。而砚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它在文化的传承中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代的脚步,它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尤甚年轻人与之更加疏离。我为砚鸣不平。这是初衷之其一。

在砚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我们的收藏家、我们的专家学者,倾一生之力在做这个工作。这次在世博会的高峰论坛上大家聚会一堂,一看都是老年人,他们都是为中华砚文化的发展做过贡献的有功之臣,但他们却不为人道。我是山东人,山东人爱打抱不平,所以我也为他们鸣不平。这次我请他们来参加高峰论坛,为专家学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请他们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众。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在顶级的世博会中召开,有顶级的专家参与,论坛自然也成为高端论坛。

这个工作我打算继续做下去。今年是专家论坛,明年可能是书画家论砚,后年就可能是海峡两岸砚的盛会……我愿意做这个牵头的聚砚人,虽然付出很多,但同时也收获了世人的肯定。为表彰聚砚斋的杰出贡献,上海世博园国际信息网馆为“聚砚斋”颁发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第一枚金奖――千年聚砚斋。

记者:您的收藏坚持了十年,也有了一定规模和成就,请谈谈您对砚的认识?

刘红军:从以下三个方面说吧。其一,砚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砚与文字同兴,起源于黄帝时,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它集雕刻、绘画于一身,浓缩了中华民族各个朝代的文化、经济乃王市美的种种信息,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它见证了华夏文化的发展,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第二,我认为砚是高品位的艺术品、收藏品。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砚的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砚材种类的多层次发展,文化艺术的定向融入,使砚从单纯的书写工具演变为高品位的观赏品和收藏品。

第二,砚是馈赠亲朋好友的高雅礼品。厉史上,砚一直承担着皇家礼品的职能,解放后它也一直是国家级礼品。而今天,它仍然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选礼品。砚,有着沟通人们情感的特殊作用。

记者:据说您打算开办一座砚台博物馆,具体有什么想法?

刘红军:这个工作已经着手进行了。山东泰安、福建厦门都有建馆意向。2010年10月1至7日,在上海世博会的“巨匠精品展览”中,还有“聚砚斋”的一个展厅。这是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机构――国际信息发展网组织(DEVNET)特别邀请展出的。但博物馆选址我个人认为北京最好。在这里博物馆的功能会得到最好的体现,

我已经注册了“聚砚斋”商标品牌,它是一个收藏鉴赏、研究博览、销售砚品的场所,“聚砚斋”也是中国精品砚台的品牌。这里设有砚台博物馆,既介绍中国砚台的发展史,又介绍中国各个品类砚台的特点,并展示精品,让大众有一个普及砚文化知识的基地。这里设有专家工作室,给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品评砚台、鉴赏砚台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我有一些企业界的朋友,知道他们都爱收藏,也都有一定规模的藏品,但都是在仓库里堆着,这不好,我认为收藏品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藏品的价值也不能仅从经济价值来衡量,为聚集财富而藏砚不是我的目的,我要做的是文化补偿的工作,追求的是藏品的全。

现在制作砚的材质丰富多彩,博物馆让大家看到了砚的多种多样。砚台也要做成分级制:一级是藏品,具有不易复制的极品品质,二级是礼品,即各类砚台的精品,三级的是一般纪念品。当然,博物馆也耍适应市场,走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走以馆养馆之路。

记者:这么说,办博物馆是您退休后的首要之事?

刘红军:是第三件吧。今年底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是编著《砚台大全》。

这些年我在学习砚台知识的过程中,总想找到一本能全面介绍中国砚台的书,但未能如愿。我认为,不管是名砚,还是普通的砚,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都不应将它们忘记。因此,自己就下决心收集各种砚台资料,收藏各个品种的砚台,造访砚专家和砚台生产厂家。我的目的就是要编著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各种砚台的具有工具书性质的书籍,像砚的名称、产地、制作年代、材质的特点、雕刻的特点、历代文人墨客的评价和当前的状况,它是失传还是濒临消亡,都要给以关注。编这本书供人们参考,也算是对中华砚文化的一个补充。

现在我国制砚的材质已有近百种,而我的收藏已达90多个品种。其中有石砚、泥陶砚、漆木砚、宝玉石砚、金属砚五大类,有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红丝砚、徐公砚、松花砚、石城砚、思州砚、易水砚、天坛砚、黄石砚、苴却砚、乐石砚以及瓷砚、铜砚、铁砚、漆砂砚、玉砚、墨砚等共500多方,就这些藏品已正式出版了《砚台博览》一书,算是投石问路吧。可以认为《砚台博览》是《砚台大全》的雏形。

第二件就是举办中华砚文化论坛,争取一年或两年举办一次。第三件就是办砚台博物馆。以上三件事可以说是三个梦想,而梦想也在一个个地努力实现。

记者:这么多藏品中请介绍几件您最牵挂的。

刘红军:龙生九子,个个不同。我们作为收藏人,其实哪一方砚都值得珍视,那就讲一讲较难得的吧。

一方是“柳砚”。柳砚,应始于唐宪宗元和年间 (806―820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据传,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任刺史,一次舟游柳州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的龙壁山下,发现板滩河岸遍布大大小小奇特的黑石,这些黑石如同天然砚台,便捡回两件作砚台使用。过后将其中一件赠与好友刘禹锡(当时刘被贬至广东连州)。刘禹锡如获至宝。便赋诗一首,诗云:“常时同砚席。寄砚感寓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塞(wei),水墨两氤琛:糜胩照臧祝松窗写紫文。”从此,柳砚名声大震。

柳砚的好,在于它均为自然形成,形态各异,无须雕琢,石质细腻、滋润、坚实、保水,发墨性能良好,叩之发声清脆,以笔舔墨润而不滑,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柳宗元称其“自然石色”,“特表殊形”。

柳砚是我最初在查资料时有所了解的,但并没有实物见证。所以“柳砚”便成了我一时魂牵梦绕的一个念想。后来通过朋友千寻万找,终于如愿。

另一方是瓦砚。以瓦制砚。多取秦汉明瓦,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秦砖汉瓦,用古代建筑物的瓦做的砚,俗称瓦头砚。例如秦国半瓦、阿房宫瓦、兰池宫瓦。汉代的未央宫瓦、骀荡宫瓦、万岁宫瓦、高安观瓦、延寿砚瓦、八风台瓦,魏的铜雀台瓦等。可以想见,古人以瓦为砚,真是高屋建瓴呀。

瓦砚名目很多,有未央宫瓦砚、长乐宫瓦砚、石渠阁瓦砚、羽阳宫瓦砚、邺城铜瓦砚、冰井台瓦砚等。这些瓦砚质地细润,坚似石,性能像澄泥砚。我收藏了一方“长乐未央”汉瓦砚。流传至今的古瓦砚数量很少。得到了就要倍加珍惜。

再有一方是铜砚,铜砚属于金属砚中最多的一种,始于秦汉,到清末和民国时,也有以铜为匣,匣盖内嵌一薄砚石的,作研墨用。

我收藏的这个铜砚是个钟形砚,规格10.5 x 17x 2厘米,砚池有篆字阳文,有款识。还有一个布艺的外包装,精致而古朴。

我还收到过一方墨砚,即以墨做的砚。砚名为菩提树下,很像一件佛教用品。砚面是一位僧人在高大的菩提树下讲禅的图画,砚边饰有龙纹、灵芝等,着色也很华丽。墨砚的好。在于用毛笔舔舔就能写字了。

我的很多藏品都是在青海、甘肃、陕西、湖南等地收到的。最近我在山西找的一种角石砚,是一种化石类的材质,石头切出来就像牛角一样的图案,很漂亮。这是我在图上见到的一种砚,还是藏友帮我找到了一方。

记者:民间收藏热潮涌动,您认为它的意义是什么?

刘红军:这种收藏热潮代表的是国家经济的进步,反映了人民丰衣足食后的一种精神追求。首先,大量的民间收藏家的出现,对于文物的保护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些藏友收古砚、收名砚、收名人砚,都是在为保护中华砚文化做工作。

再者,收藏家要走两条路,一是将藏品展出,服务民众。二是让藏品为经济发展服务。人的一世很短暂,不能孤芳自赏,要尽可能地服务大众。

记者:是这个道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广大的收藏爱好者也挺关注军队收藏家的状况,能否介绍一下,譬如像您这样的高级将领收藏的渠道和办法?

刘红军:部队官兵爱好收藏的人也不少,在国家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军队和老百姓一样,都有满足自己爱好的空间。我知道部队的一些收藏者,有收瓷器的,收奇石的……都有不俗的表现。

我每次出差都要挤出一点时间逛逛当地的古玩市场。这是一次很享受的过程,中原、西北一带砚相对多,相对好,因为砚的传世性较之文房四宝的其他各项都更强。海不枯石不烂嘛,所以各个朝代的砚都可以找得到。

我藏砚这事在部队里还是相对保密的。以至于我这次把自己的藏品收集整理,出版了《砚台博览》一书,把它作为退休前的礼物送给战友时,很多人吃惊地说,原来你还有这个爱好?这也是我们部队领导常选择的收藏态度,以避免别人送礼。

在砚文化这个领域,我还是个新兵,但我已经喜欢上了砚台,我将用我的余生致力于砚文化的研究,为弘扬中华砚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 鹏超

上一篇:《景德镇历代官窑珍品大全.御窑千秋》全国恢宏... 下一篇:艺超专栏:自正:拼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