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的集聚发展

时间:2022-08-26 12:31:24

试论产业的集聚发展

【摘要】文章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运用与实际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高邮服装产业集聚现象置于产业组织方式的长期演进之中,剖析和反思高邮传统服装产业的非集聚形态,审视判断近年来高邮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对高邮服装产业集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理论探究和实证分析。

【关键词】集聚发展 服装产业 实现路径

产业集聚是20世纪后期(金融危机后)世界服装发展中的一个显著趋势和重要变革。这些产业集聚与经济空间密切结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不但使产业本身得到充分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还充分推动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产业集聚的研究重点不同,定义也各有侧重,迈克尔·波特的定义: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结构,它们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通常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从中不难看出,产业集聚具有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特征,其意义表现在:促进分工效应形成和效率提高;加快技术溢出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环境和成长空间;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高邮,地处江苏腹部,襟连苏皖,雄居江淮,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高邮鸭”、“扬州鹅”闻名于世,鸭鹅养殖是该市的传统产业,年饲养量千万只以上,羽绒资源丰富,羽毛羽绒水洗加工能力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羽绒集散地,随着高邮服装产业的迅速成长,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纷纷加盟高邮服装行业,高邮相继被冠以“江苏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和“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的称号,产业发展有了纵深层次改变,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整合和提高时期。本文将通过对高邮服装产业长期演进过程的进行剖析,探讨产业集聚的战略思路。

高邮服装产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产业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5年为上升期,主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初步放开后的生活消费品需求高峰,服装加工由于贴近消费、投资门槛低,起初由乡村、城镇创办的合作社组成,逐步发展成为服装厂。由于当时人们刚从“一无所有”的状态解放出来,当时中国的服装消费完全是一种饥饿型消费,服装产业赢得第一个发展春天。虽然期间产值增幅一度达到历史最高峰52.7%,但由于服装市场不成熟、乡镇工业退潮,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应回落,到1989年全市服装工业与国内其他企业一样,一度出现沉寂,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的小企业快生快亡,行业产值增幅也跌到了7.6%的低谷。

产业发展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为服装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和推进器,拉动的主体为经营承包型公有工业,由于在起步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随着对外交流增多,“三来一补”成为特色和主流,服装产业渐成规模,1994年全市传统服装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增长高峰33.8%。全国服装行业为谋求更大产品附加值纷纷进入初期品牌阶段,而高邮因为人才匮乏、观念陈旧、结构单一等综合原因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加上承包型经营景气度逐年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也一路下滑,到1998年产值增幅只有3% ,产业总体上工业化水平较低、品牌缺失、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显著改善。

产业集聚形成阶段(21世纪至今)。这一阶段,中国加入WTO,服装行业逐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化纤产品、家用及工业用纺织品迅速发展,消费者心理日趋成熟,品牌价值观增强,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朝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方向转变。高邮地处长三角地区,能够较快了解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及市场的变化动态,具有一定产品创新能力和动力,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始引进先进设备,打造自有品牌,产品趋向高档化、优质化,出现了一批行业知名企业。独特的棉花和羽绒资源,加快了如波司登等企业向高邮产业转移的步伐,产业规模扩大,企业层次提升,政府对服装业有了新认识,逐步建立起行业组织,出台扶持政策,带动上游纺织环节升级和下游批发、物流等环节跟进发展,产业集聚系统开始形成。

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前两个阶段,20年中服装行业的两次大起大落,产值增速的峰值与谷值相差了近50个百分点,在宽幅振荡中偏离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其原因虽然不能简单地认定产业集聚程度低是唯一因素,其中也有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工业化水平的制约,但产业集聚状况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症结:无论是乡镇工业,还是经营承包型公有工业,都处在一种非集聚或集聚度极低的状态,因而“自组织”能力差,不具备“群体张力”,可持续的内动力不足,经济在某一时段的快速增长主要依托于“需求膨胀”的卖方市场,缺乏全民创业的“民气”支撑,缺乏群体创新、开拓市场的能力。而第三阶段得益于资源优势和产业转移,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产业综合”态势,企业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开始注重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但集群里企业合作不多,还没形成广泛的内部竞争协作关系,产业集聚还主要以企业群生型而不是链生型形态存在。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高邮服装产业在现阶段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但也存在值得警醒的问题。

高邮服装产业集聚现状审视

在提出产业集聚战略如何实施的问题前,对目前高邮服装工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推进时机先做初步分析。

服装产业现有的比较优势。第一,产业集聚的层级分布初形成。一是上百家乡镇服装企业分布呈“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的形态存在,以“一镇一品”为主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从集聚规模较小的特征来看,集聚状况尚处在起步阶段和自然发展状态,还没有一家规模龙头企业出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没有显现。二是服装加工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面料、染整、设计、设备、物流等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拥有羽毛羽绒水洗加工企业4家,织造企业10多家,并陆续兴办了一批绣花、印花、花边、皮毛以及多家服装辅料生产企业,一个层次分明、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逐步形成。三是高邮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特别是羽绒等防寒服装的加工在业内可谓首屈一指。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作、微小企业抱团、高中低档产品共生的良好梯队格局。

第二,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初呈现。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明显加快。至2011年底服装行业共有各类企业近100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23%,当年实现产值173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0%以上,已发展成为高邮工业的重要支柱。二是加工能力不断攀升。据统计,高邮拥有20万纱锭的棉纺规模和10万锭的毛纺规模,数百吨羽绒加工能力,2011年实际加工各类服装超过15亿件,年实际加工100万件服装以上的企业超过150家,几乎占了国内产量半壁江山。三是社会贡献无可比拟。2011年高邮从业人员10万余名,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40%以上,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服装产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份额达21%以上,国税入库税收29.5%来自于服装产业,在财税、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初步形成集聚区域竞争优势分析。作为工业初始阶段的乡镇特色产业更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产业分布以“一镇一品”为主,实践证明这些特色乡镇生产效率高、经济发展快;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在乡镇工业的裂变中形成,推动了地方特色的完善和升级,产业分工协作配套趋向明显,加工能力快速扩张,社会效益日益彰显,为服装产业集聚提供了可能和保证;市域工业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同时将产业链延伸到乡镇,又在更大的经济区域形成产业互动。这种层级分布和规模效应,既增强了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又对加快区域服装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高邮服装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重点不集中。高邮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无论是从塑造区域经济个性、加快产业集聚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政府所能集中的政策资源、要素资源来看,都必须适当集中产业重点。“十一五”规划中该市却提出要建设电线电缆、电动工具、硅太阳能光伏、纺织服装业等10个产业集群基地,虽然产业发展方向趋于具体,产业太多反而没有重点,致使像服装这样一个本来可以借羽绒资源优势一跃的重要产业得不到更为集中的扶持,一度跌入低谷,而失去多年发展机遇。

二是产业序列不清晰。由于缺乏对未来主攻方向的明确认识,长期集中在体量较大的棉纺织环节上,没有分层推进的产业序列战略,所施加的政策手段边际效率很低,同时存在“前瞻性政策盲区”,对最需要给予关注的产品设计和应用等成长型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另外,通过对“十五”期间与苏中地区邗江、海门两个地区的服装产业门类进行结构性比较发现,2000年高邮与其产业相似系数分别为0.5和0.49,2005年则分别上升至0.76和0.68。5年间,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趋同迹象,在产品层次上没有拉开差距。

三是产业重心带动性不强。区域经济学家认为应优先考虑发展向关联度较高的环节(即最终产业),以此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如果优先发展居于产业链条中上游的产业,往往需要下游产业累计“需求压力”,难以独立形成发展的诱导机制,而优先发展终端产业则能直接激发上游产业的需求,形成主动性更强的引动效应。由于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其主打产品长期多以棉纺织、羽绒加工等原材料,市场“两头在外”,终端产业弱小,品牌影响力强的服装消费品则更为匮乏,所以很难形成像青岛海尔和海信那样对区域经济的强力拉动效应。

四是产业链条较为薄弱。总体而言,服装企业点多面广,不少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大型骨干企业屈指可数,国际化本土企业更是寥寥无几。2011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2家,仅占全市服装企业数的1.2%。产业资源的分布较分散,集中度相对较低,集聚状况呈“倒三角”分布,难以形成梯次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链较短,高附加值环节薄弱,目前主要优势主要集中在羽绒加工环节,高端面料、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单一,产品以跟踪模仿和代工为主,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区域内部合作程度低,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完成,未真正形成直接或相对的上下游配套协作关系。

五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目前现代服饰文化氛围不浓、内涵还较浅薄,缺乏高品位、时尚化、专门性的服装传媒。同时企业普遍存在自主设计能力薄弱、质量意识较差、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2011年企业自主品牌、商标拥有率仅16%左右,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不足10%,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整个专利授权量的2%,缺乏专门的信息搜集、市场、产品研发,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整个产业要想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赢得主动任重道远。

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时机判断。综合分析诸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加速与国际规则接轨、与时尚潮流接轨,已经或正在实现“家庭作坊—工厂式管理—集团化管理”的跨跃,呈现出聚合、转型和提升的趋势,加快了融入国际服装潮流和抢占产业分工制高点的步伐,已具有良好的产业集聚发展基础。但目前制约服装产业发展的因素同样十分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征仍旧存在,彻底改变代工为主模式的路还很长,处在产业链低端的窘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应是大力推进服装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的最好时机。

第一,全球经济环境加速引导区域产业集聚化。其一,经济全球化驱使区域产业集聚。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种大范围的产业同构,相反其以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特色化为基本内容;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扩散和转移,在空间上也不表现为“均质”特征,而是以若干局部高度的产业集聚为表现范式。其二,金融危机加快产业集聚向价值链更高的方向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但是产业集聚发展好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没下降,还略有上升,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力量。其三,要素流动化加速区域产业集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趋向于流向更高效率的地区,形成特色的地区产业集聚度会逐步增强,缺乏产业特色的地区有可能逐步被“边缘化。

第二,高邮正处在走向集聚的战略阶段。一是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使高邮服装产业必须走集聚型路线。以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为准,高邮工业在2006年跨入了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发展门槛。传统服装产业所依赖的土地、人力、棉花、羽绒等越来越难以为续,高端资源缺乏、提升空间受制约,必须集中有限资源,进一步拉长增厚产业链。二是已将服装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目前新的激励政策不断出台,新兴行业接连诞生,产学研合作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国际化步伐紧锣密鼓,使服装产业有了集聚发展的良好平台和整体氛围。三是各类产业形态正在经历由过去“散点式”形态向集聚化、配套化发展的历史性蜕变,抓紧整合原材料、服装加工、研发贸易、物流中心等各种资源,各类要素正在逐步特色化、专业化、配套化、工业化,应通过产业集聚实现乡镇服装工业二次蜕变。

第三,服装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一是地域优势。地理位置上,南迎苏南制造业基地,较易受到产业辐射,北拥苏北市场腹地,更便于资源、商品集散,具有承接两岸的独特优势。二是板块优势。高邮地处长三角经济板块之中,随着这一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国内外生产要素正加快向这里集结,这一板块的产业结构也将越来越细密。只要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就能在长三角大的产业架构中不断巩固和强化服装产业地位。三是交通优势。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成因是交通指向。宁启铁路、扬州机场通达国内大中城市;京沪高速、沪陕高速等四通八达,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使长江天堑变坦途;加上已规划的宁扬轻轨、淮扬镇铁路,已使高邮摆脱交通孤岛。

高邮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探讨

通过对高邮服装产业近年来发展轨迹的分析和判断,笔者认为加快推进高邮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装强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设计为引领、创新为核心,拉长增粗产业链,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产业发展由贴牌向创牌、制造到智造、承包到外包的跃升,由粗放到节约、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实现高邮服装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开放开发战略。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梯度分布、产业集聚、配套完善、机制健全”原则,推进 “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项目开发”转变,加快打造专业化、品牌化、集约化的现代园区,形成新型服装产业聚集的洼地。提升乡镇服装工业功能区,形成一批“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特色经济板块。加强区域联动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服装产业合作和联动发展,促进服装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升级。

二是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水平,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的加速和提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装产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应促进更多设计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落户高邮,显著提高新型服务业对加速新型工业化的支撑能力。

三是优势带动战略。突出优势企业的龙头地位,以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资产重组为手段,着力培育一批带动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成为提升产业集群层次的主要动力。发挥品牌的带动和示范效应,通过品牌产品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聚集,使品牌产品扩张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

高邮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推进措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地方政府在其形成中发挥着较大作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第一,强化政府在产业有序集聚中的引导作用。一是规划引领作用。做好产业专项规划调整修编,与其他地区错位竞争,完善企业布局和服装园区规划,进一步明确服装特色镇的产业分工,制订好培育与发展服装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二是营造环境作用。深化政府服务制度改革,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安排集聚发展专项配套奖励资金,加快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法律、信息、营销、咨询等交易服务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各类商品市场和贸易体系。三是招商导向作用。提高引资针对性,不排除同一产品的企业、同一产品的不同种类,做到“相邻开展合作,相似开展竞争”。

第二,进一步放大服装产业规模效应。一是做大做强。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滚动晋级”的模式,对现有服装企业规模状况进行分级,加快形成以企业梯次发展的格局,鼓励大企业采取购并、联合、控股等方式资产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二是做精做特。重点培植知名企业,加快产品设计专利化和专利产品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企业的行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三是培育上市。推动企业与风投、创投机构进行对接,通过上市推动企业进行管理提升、品牌再造和国际化战略。

第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层级调整。一是企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和自主创新战略,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和联盟。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推进网络化销售和服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工艺信息化整体水平。二是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密切跟踪市场变化,适时外包低效环节,及时转产适销产品,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高质量、小产品、大批量之路。三是市场结构调整。鼓励企业设立自主品牌专营店、电子商务平台、研发或售后服务机构,或以并购等方式获取国际知名品牌。

第四,突出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研发平台创建和提升,培育或引进一批专业设计公司、科研机构,支持企业加入全球生产网络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嫁接改造老企业步伐。二是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要善借外力,政府要深入企业征集技术难题和项目,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突出服装设计、品牌构建、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等。三是搭建公共平台。通过筹建省级行业协会,把周围分散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使该地区成为“虚拟大企业”。搭建人才培训、纺织品检测、品牌运作、时装模特展示、生产技术创新平台等集约化生产配套平台。

第五,狠抓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一是主攻高端,打造研发领先产业链。充分研究现有服装产业优势和薄弱环节,大力支持前瞻研发及成果产业化,着力服装材料学与产品设计学等领域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力创部级服装产业基地。二是填平补缺,打造均衡发展产业链。改造提升前道(纺织),重点突破中间(印染),加快发展后道(服装),通过嫁接合作、项目引进,尽快拉长增粗服装产业链条,形成“纺纱-织造-印整-设计-加工-贸易”的均衡产业链条。三是前延后伸,打造综合配套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园区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着力进行教育培训、产品设计、销售渠道、物流等环节的建设,做优做实范围经济 。

第六,营建集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是实施招才引智战略。改变传统思维,突出开辟“领军人才─重大项目”互动集聚新路径,实现人才与项目齐引进、同产业共集聚。二是实施品牌创建战略。品牌给消费者不但带来功能性利益,更糅合着情感性利益,要加速培育“名品、名企、名家、名市(场)”,如用微博等新型营销手段,为市场开拓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实施时尚文化战略。制造与商贸、文化共融共生已逐步成为产业集聚地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尤其是服装早已超越了当初遮体防寒的意义,其内在蕴含的文化、时尚、价值观等元素日趋丰富。紧紧依托长三角区域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资源,挖掘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服饰文化氛围,推动“代工生产”向“原创设计”和“原创品牌”转变,打造服装“设计瑰谷”(是光华设计基金会的品牌之一,取硅谷之谐音),承办或参与国内外服装博览会,举办设计、模特大奖赛等活动,逐步推动从生产型为主转向以文化、贸易型为主,力争成为世界时尚服装展示窗口和舞台。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对一起土地确权案件的思考 下一篇: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