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33例临床治疗观察

时间:2022-08-26 11:21:58

胃肠道间质瘤33例临床治疗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33例确诊的间质瘤患者的病史、病理、影像、手术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S-100阳性表达率6.06%;CD34阳性表达率66.67%;CD117阳性表达率51.52%。CD34和CD117均阳性16例(48.49%)。结论: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对胃肠间质瘤特异性表达,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常见于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其分化尚未明确,诊断较为困难。对近年来收治的33例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为提高GISTs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6月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3例,均经B超及CT检查,27例行胃镜检查(最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以上腹部疼痛、腹胀、包块、腹部不适或黑便为首发临床表现;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6~74岁,平均53.6岁。

研究方法:本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并对其中行胃大部切除术20例,全胃切除术2例,肿瘤局部楔形切除1例,空肠段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2例、回肠切除术3例、右半结肠切除2例。免疫组化应用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第二代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广谱试剂盒。免疫组化二代二步染色法标记CD117、CD34、SMA、S-100蛋白。

病理学标准:GISTs良、恶性判别采用Lewin[2]的标准:分为良性间质瘤、潜在恶性间质瘤(仅具备1项潜在恶性指标)、恶性间质瘤(具备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以上潜在恶性指标)。恶性指标包括:①远处转移(经病理证实);②浸润邻近脏器。潜在指标包括:①胃间质瘤>5.5cm,肠间质瘤>4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数>5/50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就具有潜在恶性;③肿瘤坏死明显;④核异性大;⑤细胞密度大;⑥镜下可见黏膜固有层或血管浸润;⑦上皮样间质瘤中出现腺泡状结构或细胞球结构。

结 果

病理结果:目检结果:GISTs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较清,无明显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质地韧,体积大小不等。镜检:本组研究中肿瘤细胞形态主要有2种,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2种细胞可同时出现于不同的肿瘤中,其中梭形细胞型24例,主要由长梭形细胞组成,细胞质较丰富,呈嗜酸性,细胞边界不清楚,排列呈束状或交织状,部分细胞核可呈车辐状、栅栏状及围绕血管呈器官样排列,排列紧密,细胞肥胖,细胞质少。上皮样细胞型7例,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质透亮,可出现胞质空泡化,细胞核位于中心或偏位。混合细胞型1例,由上述2种细胞混合组成,各约50%。33例中,良性GISTs 8例(24.24%),潜在恶性GISTs 9例(27.27%);体积较大,直径3.5~10cm,平均直径6.5cm,恶性GISTs 16例(48.49%);瘤体直径4.5~20.8cm,平均直径11cm,恶性病例可见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坏死和核分裂像,其中2例可见瘤巨细胞,伴有明显的出血、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抗体CD117阳性定位于肿瘤细胞细胞质或细胞膜呈棕黄色或棕褐色,CD34定位于细胞膜、SMA定位于细胞质、S-10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CD117与CD34阳性瘤细胞分布状况呈弥漫性或片状,而SMA与S-100阳性瘤细胞分布状况为散在或小灶状。33例GISTs的CD117阳性17例(51.52%),CD34阳性22例(66.67%),SMA阳性13例(39.40%),提示平滑肌分化,S-100蛋白阳性2例(6.06%),提示神经分化,CD34和CD117均阳性16例(48.49%)。

讨 论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胃肠间质瘤(GISTs)并描述了这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1],胃肠道间质瘤是间叶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征,临床上可伴有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的分化,病理极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文献报道以胃(60%)多见,其次为小肠(25%)、结肠和直肠(10%)及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如胆囊、阑尾、网膜等(5%)[2]。本组33例肿瘤患者发生在胃的2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结肠4例。提示病变以胃最为常见,其次是小肠等同文献报道的无明显差异性。通过本组病理组织学观察,GISTs 肿块可单发亦可多发,体积大小不均,小的一般为黏膜下或肌壁间结节,大的为肌壁内肿块或向腔内生长,并可继发黏膜溃疡,也可向浆膜侧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3]。近年来,大量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CD34和CD117在GIST中均有高表达,本组研究也显示肿瘤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出血坏死等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肿瘤越大,核分裂数越多,其恶性程度越高。本组病例CD117阳性17例(51.52%),且其阳性表达不受组织学类型,良恶性及部位不同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GIST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以CD117、CD34表达阳性最具诊断特异性;CD34其特异性不强,必需与与CD117等联合检测诊断,因此,临床中对怀疑间质瘤或需要证实间质瘤的患者,CD34及CD117组合的检测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1983,7(6):507.

2 孙德忠,张桂波,李儒,等.胃肠道间质瘤54例临床治疗分析[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06,13(7):242.

3 高明凡,韩佳丽,明羽男.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学信息,2008,15(11):1209.

上一篇:突发疫情中炭疽芽孢杆菌的实验室检测经验 下一篇:南阳市农村妇女妇科病调查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