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事件对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启示

时间:2022-08-26 11:19:07

兴教寺事件对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启示

摘 要: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已名列世界第三。近日,兴教寺被拆迁事件引起了公众对我国申遗热的思考。细究可发现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存在认识不清、开发过度、管理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运用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科学编制旅游开发规划,建立我国世界遗产的合理管理机制等方法应对,以保证我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兴教寺;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对策

近日,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将被拆迁一事引起热议,而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理由为“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不久前,国家文物局表示,纳入整治范围的仅为“1990年以来新建的、对兴教寺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负面影响”的建筑。这一表态让关注兴教寺文物保护的公众吃上了定心丸。可随着事件的发展,此次联合申遗需“烧钱”超百亿元,僧舍等生活场所将被拆除、申遗成功后僧人正常宗教活动将受影响等消息也相继爆出,一时引发了更广泛的质疑。

据了解,近年来,“烧钱”申遗在我国有前仆后继之势。2010年,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次申遗花费7.9亿元。同样,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参与联合申报的县市也付出了12亿元。在其中,部级贫困县新宁承担了4.5亿元。2008年,新宁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两亿元。为顺利“申遗”,新宁政府花费2000多万元修建了监控中心。对崀山景区的改造就修建了三个门楼、四个中心、4.2公里的栈道、8.8公里的游步道、5.5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4.2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带以及5000平方米的游客广场。

有钱就不惜血本地“烧钱”,没钱就借钱、贷款;就算没有“真家伙”,也依然可以在原址上修建。在疯狂申遗的背后,隐藏的是当地政府对所谓“政绩”和经济利益的疯狂追逐。

新宁县的崀山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崀山的旅游人次已经由去年的4.5万增加到12万,旅游门票收入达到100万元。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初晋升为“世界自然遗产”5个多月的崀山,已显现出超凡的“魔力”:短短几个月内,已成功签约17个项目,招商引资28亿元。

因为申遗成功将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所以近些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都对此事趋之若鹜。当前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就有一个将近70处的预备名单,这还不包括各省已经开始启动而未及到达联合国的近百处申遗项目。一年一次机会,按这一速度,中国的申遗大队已排到下世纪门槛。我们不禁要问,热衷申遗的背后是逐利需求、还是以爱之名?而申遗成功后,这些世界遗产还好么? 截至201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3项(包括自然遗产9项,文化遗产30项,双重遗产4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事实上,我国许多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一直在进行着过度开发,根本谈不上对文物和自然景区的保护,完全背离了申报的初衷。

一.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清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选出世界遗产的目的在于呼吁人类珍惜,保护,拯救和重视这些地球上独特的景点。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但是斥巨资负债申遗的地方政府,根本不了解世界遗产的准确性质和概念,只是把申报遗产作为“政绩工程”和“跳板”,首要考虑的当然是营收。申遗前夕既然做足了面子工程,花了大钱,申遗之后自然要大力宣传开发,回收成本。平遥与丽江古城凭借申遗成功,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国的旅游热点,这种热度被当地相关部门有效转化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过度开发

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应该是一种严肃的历史责任,是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尊重。但是在我国,往往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遗产旅游便不断升温,旅游业逐渐成为遗产所在地的重要支柱产业。遗产所在景区明目张胆地违背世界遗产公约宗旨,过度进行旅游开发,旅馆、商店、人造景观充斥景区,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张家界天梯事件、武当山遇真宫主殿被烧毁、泰山炸山建索道、“曲阜三孔水洗”事件、巴米扬大佛在世界遗产地乐山“复活”,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一旦申报成功就高枕无忧,问题严重的世界遗产单位,将有可能被除名。如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文化遗产——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就从《世界遗产名录》上除名,这一情况应该引起我国世界遗产单位的足够重视。

(三)管理混乱

我国对世界遗产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遗产的管理则归国家文物局,自然遗产的管理归建设部。而旅游、林业、环保甚至水利等很多部门也对这些遗产地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应的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却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由于对世界遗产的多头管理,造成遗产产权不明晰,管理工作效率很低,有时甚至发生政策方面的冲突。

理论上说世界遗产应属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各级政府是遗产的实际管理者。一些政府部门甚至国有企业将世界遗产当做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遗产资源管理出现混乱局面是必然的。

(四)法规缺失

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部级法规,结果使很多地方形成了世界遗产申报成功的开始,便成为破坏的开始。对地方而言,国家对世界遗产的管理仅是指导性的,虽然目前我国已有《文物保护法 》《森林保护法》《矿产资源法 》《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涉及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却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具体管理工作的部级法规,现实中,世界遗产的具体管理工作中是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但随着世界遗产热的不断升温,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对世界遗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也自行制定了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条例。如四川省就于 2002年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针对世界遗产保护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它标志着四川省将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但仅有地方性法规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弥补部级法规的缺失。

(五)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在国家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中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不少世界遗产保护区没有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世界遗产的资金保障一般仅限于基建、 人头费和专项补助。由于这部分资金数额有限,致使许多世界遗产保护区入不敷出。应该承认,资金不足也是促使某些世界遗产所在地管理者竭力用旅游开发来创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人才培养落后

是否拥有足够的遗产保护专业人才是世界遗产能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我国在这方面专业保护队伍显得非常单薄。全国高校开设遗产专业的不多,而且理论体系和学科发展还不太健全,所以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人才培养非常落后,训练有素且能在第一线进行保护修复的人才则更为稀缺。

二.解决中国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要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舆论宣传。积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展览、讲座等各种形式,开展对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普及与遗产保护相关的法规及公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自觉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风气。

其次要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公众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小学科普教育,增强青少年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感性及理性认知;在大学教程内增加世界遗产保护为选修课程,激发与培养公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了解和尊重。

(二)科学编制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规划

首先,编制旅游开发规划时,要遵循“保护为先”的原则,同时,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注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监测的标准相对接,避免我国的世界遗产被除名。

其次,在详细规划中,应充分吸收先进理念,注重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科学确定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环境容量和可承受变化的极限。

第三,世界遗产的旅游开发规划,要与遗产所在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做到遗产地景区与周围社区协调发展。

(二)建立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管理制度

我国世界遗产的种类丰富,应尽快按价值类型建立并实行世界遗产的分类管理制度,以确保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管理,拥有各自不同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营销系统、监测系统等。应像发达国家那样,组建 “世界遗产委员会”,走单一部门主管之路。由于世界遗产是一个大的综合体,保护工作除了要保护自然的原生性,更要注意挖掘其文化内涵,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事实上,只有拥有了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使旅游经济有效的促进世界遗产保护。

(三)完善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尽快将《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与世界遗产保护性开发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统一协调,制定并统一的世界遗产法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所遵循的基本法律依据,将世界遗产(包括尚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进入国家世界遗产清单的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该法中要明确遗产的管理体制、开发方式、资金支持、责权归属、收益分配、监控体系和处罚措施等具体内容。

(四)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

首先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世界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世界遗产的保护以及基础建设的投入。

其次通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对外,积极争取国际上关注世界遗产保护的资金注入;对内,向全社会所有关心世界遗产保护的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用于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项目项目。

第三建立世界遗产有偿使用制度。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从旅游开发的门票收入和受益企业经营收入之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遗产地的保护。

(五)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培训和研究力度

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的专业型人才培训。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专家讲座、远程视频教育等方式,对提高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积极组织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我国遗产资源保护的突出问题展开各种类型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纳,袁宁,张龙,孙克勤.文化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浅析——以杭州西湖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02).

[2]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汪培梓.世界遗产申报影响因素探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3] 李新,况明生.“中国式申遗”背后的思考[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作者简介:昝惠芳 女 河南郑州 硕士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上一篇:家庭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下一篇:改变,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