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62例

时间:2022-08-26 10:56:18

腹针结合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62例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年来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调理肾、脾、心、肝入手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的疗效。近年来师从薄智云教授学习腹针,以补肾益脾平肝宁心为法配合腹针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2例,均来自我院院门诊,其中男45例,女17例,男女比例大约为3:1;年龄4~14岁;病程5个月~6年。临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学习困难,但智能基本正常。西医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1]第4版(DSM-IV)中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儿童多动症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腹针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大横。操作:采用0.22 mm×30mm毫针,常规皮肤消毒,避开血管和毛孔,对准穴位直刺,一般只捻转不提插,视腹壁厚度,针刺3~8 mm,留针1min。1次/d,一疗程10次,疗程之间的间隔时间是1w,经过6个月后统计数据。

1.2.2中药 方剂组成:熟地10 g、益智仁10g、杞子10g、桑椹子10g、五味子5g、柏子仁10g、夜交藤10g、茯苓10g、太子参10g、红枣10g、莲米15g、竹叶10g、天竺黄10g、钩藤10g、牡蛎15g(先煎)、龙骨15g(先煎)、甘草5g。加减:肾虚显著者加首乌,脾虚明显加黄芪,阳亢风动加桑叶,心火偏亢加莲子心,食积便溏去熟地加焦三仙。方中药量根据患儿年龄、体质、辨证侧重等可酌情加减。1剂/d,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统计数据。

1.3疗效观察

1.3.1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总体疗效和治疗前后Conners量表评分,目前常用的是28项量表,把28项量表所列的症状归纳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等四个因子,另设焦虑为单项,按0~3级评分,0分为无此表现,1分偶尔有,2分较常见,3分很常见,然后统计分数。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另外还设计了仅有10点的简明症状问卷,计分方法和上面相同,总分除以项目数就是多动指数。

1.3.2疗效标准 参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3]中制定的临床疗效标准及Conners量表的减分率对疗效进行评定。痊愈:主要症状消失,评分减少>80%,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停药6个月疗效加强;显效:主要症状明显缓解,评分减少50%~80%,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提升;有效:主要症状得到缓解,评分减少30%~50%,学习成绩改善,但不是很稳定;无效:所有症状或指标没缓解或者恶化,评分不足30%。

2 结果

所有62例患儿治疗后,治愈30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愈显效82.3%。治疗前后Conners量表评分对比见表1。

表1显示,治疗前后Conner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比较,患儿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以及多动指数5个方面有显著性改变(P

3 典型病例

患儿,男,8岁。初诊日期:2015年12月6日。主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多反复3年余。现病史:3年前出现经常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活动过多,上课后出现学习比较困难,经常发脾气,冲动任性,而来我院门诊。检查:经Conners量表检测,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人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方面评分,符合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多动指数为1.7。经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大横,每天1次,每10d为一疗程,疗程间隔时间为1周;用中药(方剂组成:熟地10g、益智仁10g、杞子10g、桑椹子10g、五味子5g、柏子仁10g、夜交藤10g、茯苓10g、太子参10g、红枣10g、莲米15g、竹叶10g、天竺黄10g、钩藤10g、牡蛎15g(先煎)、龙骨15g(先煎)、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半年后,以上症状减轻,学习较治疗前明显进步,多动指数为1.1。随访6个月,未复发。

4 体会

儿童多动症古代医家未有专病的论述,中医对本病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认为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不当,情志失调,肝阳心火偏亢等。主要病位在肾、脾、肝、心。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病位、临床表现等,确立了从调理肾、脾、心、肝四脏入手,以补肾益脾平肝宁心为法配合腹针治疗本病。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医师创始的从中医理、法、方、穴,在腹部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的疾病,特别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一种新的无痛针灸疗法。腹针取穴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合用有理中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元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滑肉门、外陵左右共四穴为腹四关,该四穴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配合大横以加强健脾和胃之功。故诸穴合用,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

中药熟地、益智仁、杞子、桑椹子、五味子,补肾生髓益智养心,取心肾相交则宁之意;五味子、柏子仁、夜交藤、茯苓,养心安神;竹叶、天竺黄,清心化痰;茯苓、太子参、红枣、莲米、甘草,健脾和胃,调和心脾;钩藤、牡蛎、龙骨,平肝潜阳息风。诸药配伍应用,切中儿童多动症病机。

此外,中药的口感、服用是否方便、用针是否疼痛等是患儿能否坚持治疗,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方味甘微苦微酸,口感佳,药性平和;腹针安全、无痛、简便易行,患儿易于接受。故针药并用,取得良效。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3-201.

上一篇: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优质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