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议

时间:2022-08-26 10:24:46

“十二五”期间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议

在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作为大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整合和扩大国内市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有利于防范国际风险,又有利于形成国内区域专业化、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确保“十二五”期间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区间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彼此相互开放、互相依赖、协调统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省际经济一体化应主要以市场一体化为目标,各省内部则应通过统筹规划实现中心城市与广大腹地的全方位经济协作。我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省际和省内两个层次上具有如下趋势:

省际市场一体化整体加强,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仍未根除。利用全国29省8类商品1995-2007年期间价格指数详细分析全国市场一体化进程,发现各省近年来的“市场分割”总体呈下降趋势,并非如以往研究中所描述的“走向非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各省经济增长,各省市场的对内开放与区域经济列车同向行驶。根据估算,如果各省在上述13年期间相互开放水平提前达到并维持在2007年水平,即使要素投入不变,这一期间各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对内开放的地区不得不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为参照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以对内开放促进了国内竞争和合作,有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积极向兄弟省份开放本地市场不仅没有牺牲本省经济增长,反而促使本地经济在市场开放中得到加强。在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对内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在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对内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且地区经济增长对市场一体化的积极反馈作用也更加稳健,越不发达的地区因为缺少国际市场的拉动而越有赖于国内统一市场实现自身经济增长。但是,我国各省对邻省的开放程度在这13年间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部分地区的市场分割还比较严重。研究结果还表明,国企主导地方经济不利于省际经济一体化,在各省经济总量中的国企份额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省际市场开放水平就提高约两个百分点。

省内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推进了中心城市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加剧了中心与腹地的发展失衡。近年来,为缩小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中西部各省整合内部资源、实施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些城市群肩负着将经济发展扩散到广大腹地、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项目组对2000-2007年期间约2,200百个市县的经济增长和各级城市(县)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大样本研究。结果发现,下级市县的要素投入和产出都对上级中心城市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证实我国多数城市不仅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区域市场中心,而且中心城市的发展至今仍依赖广大腹地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反,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对产生显著的扩散效应,反而吸收了地区原有的或可能得到的资本和技术人才、抑制了非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致使中心城市与其腹地经济水平差距持续扩大。以河南省为例,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及其对全省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决定着河南全省经济发展的前途。研究发现,中心城市自身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互相强化,同时,中心城市间的发展不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互竞争关系,而且明显抑制了全省其他市县的发展,这种自上而下的抑制作用在最近八年相当稳定,且有增强的趋势。三类市县劳动生产率在八年间分别提高了100%、83%和48%,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心城市加速发展,原本落后的县级经济显得愈益落后。

上述趋势表明,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省际和省内经济一体化战略亟需加强和完善。为此,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1、各地区应主动放弃从地方保护中得到的短期利益,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争取全国市场一体化可能带来的长期效益

各地区应消除地方保护的惯性思维方式,彻底清理和修改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的行政措施(特别是近年来各地以扩内需保增长名义出台的措施),实现政府采购透明化,在本省建立透明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为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为本地企业服务的政府行为是否具有地方保护性质不易界定,因此,上级部门应建立监察和管理机构对相关的地方政策作必要的认定。一些地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得了成绩,同时也错过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机会,各省在“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下决心借助市场一体化来调整和提升区域经济结构。欠发达地区应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支持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国有企业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地方市场保护的一个原因。除在少数行业和重点领域保持国有独资外,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应实行股权多元化,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动机。目前,发达地区国企占比已经较低(约在10%-20%),在欠发达地区国企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国企在地方经济份额中的下降将有助于这些地区市场的开放,而统一市场有助于这些地区的长期增长。

2、各省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支持广大腹地经济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应该看到,即使在理想条件下,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也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途径,而我国各级中心城市和地区相互作用的现实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有更多的途径一尤其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首先,各省应在下级市县和边缘地区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其成长为绝对优势产业,同时引导中心城市把成熟产业或主导产业的成熟环节转移到下级市县。特别值得指出,下级市县的壮大并不损害中心城市,相反,中心城市的发展受益于广大区域经济的壮大,对非中心城市和边缘地区经济的支持一包括公共投资一将因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效应而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因此,发展包括边缘地区在内的广大市场区经济应成为构建城市增长极必不可少的互补策略。其次,各省应充分考虑大城市在区域中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中心功能,重点发展包括生产业在内的高层次的先进第三产业,满足广大腹地内的生活和生产需求,为下级地区,进而为中心城市自身的长期发展服务。

3、欠发达地区应完善除中心城市群以外其他地区的区域规划,尽快编制全省区区域规划

为防止在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差距的同时,过分扩大地区内的差距,各省应把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理念切实体现在城市群一体化规划中,使中心和边缘地区共同繁荣。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各省中心城市群以外广大腹地的发展规划、制定全省范围的区域规划。目前,除个别发达省份初步编制了全省区域发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外,各省普遍缺少全省范围的区域总体规划。虽然近两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约20个区域规划或指导性意见,但是这些规划仍属省内城市群规划。不包含省内各地区或没有各地共同参与的城市群规划或区域规划难免偏向中心城市、扩大省内区域差距。制定“十二五”期间和今后更长时期的各省区域总体规划不仅有利于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引导省内各地遵循比较优势调整地方产业、统筹发展、培育增长极对地区的扩散能力。

上一篇:协同演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建我国低碳财税政策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