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8-26 09:33:11

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工作的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农机专业合作社依靠自身相对雄厚的财力,成为大中型农机装备的主要消费者和拥有者,成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填补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增多和服务范围的拓宽,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水平逐渐难以适应农机作业市场化竞争的需要。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培训,改善合作社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是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

1 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参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多为农机拥有者,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人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处于“无师自通”的状态。在他们的脑海里,只要能够操纵农机开展作业就行,而对其维护、保养、作业要求等并不关注,凭经验逐步摸索,有毛病就修,没毛病就干,把农业机械当成累不坏的工具,导致常常在关键时候出毛病,影响整个作业期,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 培训工作不受重视

一方面销售厂家对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短,流于形式。销售方往往只注重卖商品,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产品,而对顾客的售后服务就没有那么热心了,在培训方面不愿花钱费力气。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一级农机管理机构严重弱化,对驾驶员培训工作无法顾及,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作为保障,导致基层农机驾驶员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只能依靠县级以上农机校或监理部门开展培训,驾驶员培训参与率严重不足。

1.3 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财务知识、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理念,这在没有竞争或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影响有限。但是,随着农机合作社业务的开拓和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信息不灵、缺乏沟通、管理粗放、责任不明、分配不当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没有便捷的通讯装备,跨区作业就能以实现。同样,缺乏科学管理能力,会限制合作社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导致成员之间不和谐,影响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1.4 土地规模限制发展

尽管近年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但很多农民小农意识依然存在,他们不愿把土地交给农机合作社去管理经营。在土地规模依然有限的情况下,农机专业合作社无法放开手脚在大地上驰骋,需要到处寻找尽量连片作业的作业市场,影响了合作社机具潜能的正常发挥。

2 开展合作社人员培训的途径

2.1 大、中专院校是农机化技术培训的依靠力量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技术培训也被提上议程。一些大、中专院校的涉农专业免费为农机合作社人员进行学历、技能教育。在教学计划安排上,结合农机合作社成员的特点,寻找农闲时间办班,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技能培养,强化素质教育。通过短时间学习与实践,使学员掌握一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对农机合作社的管理者来说,还需要在管理方面提高自己,掌握一定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制度管理知识,为农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2 农机推广站和农机校是农机化技术培训的主要力量

农机合作社人员培训应同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农机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农机推广部门、农机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力量,做好驾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利用阳光工程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能力水平。省级农机推广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改变以往理论脱离实际的说教式培训,将农机新技术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农机推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掌握不同地区农机技术需求,协同各类专家、学者同农业生产相关部门,编撰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农机推广技术实用教材,包括影像光盘、推广图册、电脑课件等,使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提高培训效果。

2.3 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是农机化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网络信息技术以其高效快捷的优势,成为今后农机合作社人员开展远程培训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省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机合作社的信息网络,建立专门的农机合作社网站,开设与农机合作社工作相关的栏目,以技术培训为重点,以管理培训为补充,为农机合作社人员提供现代化的学习平台,同时为农机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为其跨区作业提供支持。

2.4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是农机化技术培训的有益补充

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企携手”的培训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机化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科研机构、农机监理部门等都可以参与农机合作社人员的培训,承担农机合作社实用技术培训的工作任务。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课堂培训和现场示范培训相结合,以现场示范培训为主;坚持系统培训与农事季节培训相结合,以季节培训为主;坚持理论性培训与实践性培训相结合,以实践性培训为主,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参训人员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大力加强农民师资队伍建设,选择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人员作为培训教师,同时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科技能手、科技示范户作为补充,提高培训效果。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协调相关院校、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机合作社的关系,逐步使农机合作社人员培训正规化,为农村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促进农机化综合水平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白雪艳(1967-),女,锦州市凌海职教中心高级工程师 ,从事农业机械发展研究。

上一篇:拖拉机驾驶省油策略 下一篇:加强农机运输安全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