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探讨

时间:2022-08-13 05:31:38

开原市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探讨

摘要:玉米是开原市第一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72万亩,居各类农作物之首;总产量5亿多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玉米在开原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明显滞后,收获环节80%以上还是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极低,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成为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开原市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开原市;玉米收获机械化

1 开原市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开原市把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摆在农机化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给予购置玉米收获机优先扶持的鼓励政策,引导农民加大对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一种以国家财政补贴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助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2004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并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709万元,补贴购置玉米收获机械138台,2009年以前实行追加购机补贴的办法,购置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享受国家30%补贴的基础上,还享受辽宁省财政20%的累加补贴。正是在这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激发了广大农民购置、使用玉米生产机械的积极性,使全市玉米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拖拉机12329台,联合整地机1023台,玉米精密播种机3536台,秸秆还田机6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26台,玉米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4.7%、81.7%和16.7%。

2 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经营规模较小

目前,开原市普遍存在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的局面,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同时零散地块种植品种又不尽相同,非常不利于规模化作业,限制了玉米收获机的使用,从而严重影响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2.2 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

开原市种植玉米一般是一年一作,因此,一般选择密度高、穗大、结穗点高的品种,目前适应这样收获的农业机械较少,性能还不够稳定,存在着严重的农机与农艺不相融合的现象。

2.3 收获方式差异较大

由于传统的收获方式影响,开原市农民习惯在玉米成熟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实施收获,这样就导致玉米秸秆变黄、韧性增强、玉米穗下垂等不利于机收的现象发生,最终造成机收损失率高、秸秆粉碎困难等问题,阻碍了玉米机收的推广。

2.4 收获机械不太成熟

从前几年引进推广的几种机型看,玉米联合收获机普遍存在产品稳定性差、可靠性不高、作业质量低的问题,机具质量和售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机具投资回收期长

目前,一台自走式联合玉米收获机的市场价格是20万元左右,由于玉米收获期较短,因此,如果不进行跨区作业,一般每年只工作20多天,使用率非常低,因此,投资回收期会很长,就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购买积极性。

3 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对策

3.1 明确推广方向,从培育市场入手

由于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短板”问题,导致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迟缓,成为制约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要针对开原市玉米种植习惯和种植的主导品种,本着自走式与背负式、大中小型多种机型并举的原则,积极引进示范,尽快选择定型一批适合当地玉米机收的主导机型。对一些基本成熟、性能可靠的机型,积极示范,大胆引进,鼓励农民购买。对一些技术性能不稳定的机具,只进行试验示范作业,不推荐农民购买。尽量减少农民群众购买新机具的风险。

3.2 把握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以推广和示范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同时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项目,引导农民购买农机具。同时,将作业补贴政策实施到位,对进行玉米机收同时又进行秸秆粉碎还田的农户发放作业补助,从而调动农民的购机热情,进一步促进玉米机收的发展。

3.3 围绕机手增收,搞好跨区作业社会化服务

要把跨区作业作为增加玉米联合收获后劲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服务,在信息提供、后勤保障、组织发动等方面提供多项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帮助解决跨区作业中遇到的难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为营机户经营致富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门路。

3.4 建设长效机制,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大力扶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机械、技术、资本和服务组织联合,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不断创新农机经营服务机制。培育典型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全市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发展。

3.5 农机农艺结合,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正确引导玉米种植方式,鼓励农民实行宽垄密植、标准化行距种植,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逐步形成农机农艺协调配合的技术体系。推行区域化种植,尽量在同一地块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托管、土地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模式,利用机械化生产手段,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为机械化生产特别是高效率的大型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简介:简兆启(1964-),男,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农机站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四轮农用运输车挂挡困难的诊断与排除 下一篇:微耕机棚内旋耕作业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