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机制

时间:2022-08-26 05:43:03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机制

[提要] 自商业银行诞生之日起,信贷风险就因银行“主营业务”的特点决定成为银行业的主要风险。为了抵御信贷风险,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实现稳健经营,就必须加强研究信贷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1日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加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培养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先进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有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核心价值观念形态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建设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研究完善风险评估技术,加强和改进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推进信贷文化建设,全方位构建并筑牢信贷风险防范“免疫系统”,切实提高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和防范能力。

1、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综合协调机制。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设置在管理决策层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便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综合协调机制。按照信贷经营与信贷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设立独立的专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行使授信审批职能。为确保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贷款审批岗位应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系统,相对独立,基本上不受业务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的控制和影响。

2、建立制度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坚决制止“制度”给“权力”让位的现象,要树立以制度规范经营,以制度管人的经营管理理念,树立制度的最高权威性。不仅要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而且要在日常管理中强化制度的刚性,将已建立起的法规制度贯穿到金融管理的各个领域,建立起坚决按制度办事的管理体制。

3、强化岗位分离和职能控制。完善规章制度、梳理业务流程,针对商业银行比较普遍存在的实际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违规现象严重等情况,应积极地从制度的完善落实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等方面来规范内控体系的实施。强化岗位分离和职责控制,岗位设置控制是对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设置、职位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以防止单独作业的职员从事或隐藏不正常行为。建立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对银行所有岗位,所有人员的行为都要有所制约。

4、完善对客户的统一授信制度。对客户的授信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统一管理;对表内业务的贷款业务、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贴现等业务和表外的信用证业务、保函、承兑等业务进行一揽子授信管理;做到本币业务授信与外币业务授信的统一管理。对集团公司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对集团公司本部及其控股子公司要进行统一授信。对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对由同一人或同一家庭成员任法定代表人的多个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有参股关系的企业等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

5、加强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商业银行需依靠科技来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和实时控制,做到制度制约与系统制约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个人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1)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授信业务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授信业务全过程进行持续监控,并及时、真实提供授信业务的经营情况和资产质量状况,对授信风险与收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和集中掌握客户的资信水平、经营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等信息,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已列入黑名单、逃废债等资信不良的企业和个人实施授信禁入。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价体系,力争在短时期内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监测分析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三、完善信贷内部稽核体系

商业银行应将信贷业务稽核列为稽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并研究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完善的信贷稽核体系。首先,要以规章制度保证检查监督机构即稽核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因为它是内部稽核的生命,没有它,内部稽核就丧失其监督、制约的作用;其次,要使稽核部门独立于各分支机构,只对一级法人负责,从而避免内部稽核人员与所处的分支机构由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报告容易失真的后果;第三,内部稽核的内容要明确,稽核方法先进科学,稽核内容和稽核报告直接向一级法人机构汇报;第四,要防止稽核内部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稽核本身或是稽核人员造成的,因此一支合格的稽核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四、完善信贷过程控制

对信贷业务流程风险点加强内部控制主要应做好:(1)认真负责地进行贷前调查,从真实性和目的性方面控制信贷风险;(2)把好贷款审批关,严格控制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限;(3)加强贷后检查管理。

信贷的持续检查与监控,是在贷款发放以后,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经营风险实行跟踪和动态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将信贷资产风险防范工作前移,及时发现贷款使用中潜在的风险,尽早采取预警或者抢救措施,化解风险,减少信贷资产的损失。在继续搞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的同时,要有效地加强贷后检查管理。经办信贷业务的客户经理是贷款检查的第一责任人。

五、完善信贷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应当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银行治理结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环境,信贷组织结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建立严格的授信风险垂直管理体制,对授信进行统一管理;②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信贷组织结构;③建立贷款、审查、放款等关键职能分离的约束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文文,陆萍.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探析[J].财会通讯,2010.7.

[2]刘杰,谢加贞.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J].商业研究,2010.5.

[3]周莉莉,陈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讨,2010.5.

上一篇:物质流分析国内研究综述 下一篇:教师情感投入对改善民办高校教风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