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理趣盎然

时间:2022-08-26 04:01:33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着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很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全文分为“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战国时期,群雄竞起,相互吞并,当时国力强盛的吴国自然也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当时楚国渐弱,吴王准备去攻打楚国吞而灭之。谋划之时却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吴王听不进去任何意见,他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固执是坚持己见,不肯变通的意思。从吴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态度的坚决,已不容别人再发表其他言论。从感叹号中可以想象如果再有人阻止定会招来杀身之祸,那么还有谁敢触犯龙颜呢?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这位少年是吴王身边的人,对吴王是有一定了解的。在直谏无效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文中没有说,通过想象我们仿佛看到少年因计不得出而愁眉不展,想到他因无法入眠而辗转反侧,听到他的声声叹息,也体会到他的执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我们猜到少年已经想到了主意,虽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因为他的心思本不在玩弹弓上面,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只是在创造一种情境:等待一个“巧谏”吴王的机会。“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看来少年向成功又迈近了一步。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吴王也不例外,他见少年手执弹弓,衣衫尽湿,难免好奇,自然发问。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究竟“打鸟”其事有无,尚不明确,但少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吴王。按少年所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当时的形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楚国好比是那悠闲的蝉,吴国如同那蓄势待发的螳螂,而其他诸候国岂不是那伸长脖子,等待机会的黄雀吗?少年将大道理蕴藏于小故事中,是何等巧妙、高超!难怪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语言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者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除了要学习少年的睿智之外,对吴王的知错能改也应给予肯定。只有辩证地看待人和事才能让自己的判断更敏锐、更准确,而自己的收获才能更丰实。

【快乐思维】

读完课文,你是否为少年的聪明睿智所折服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可以将你想说的写下来。

上一篇:童漫作文:让语言素养在快乐表达中提升 下一篇:素质教育如何体验在数学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