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时间:2022-08-26 02:58:05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4-000-02

摘 要 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经营环境使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只有充分发挥其职能,进行事前风险辨识,控制和规避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才能使企业规范、快速发展。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而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包括事中和事后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在事前制定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从经营需求讲,企业经营者肯定会想方设法发展企业,但从稳健方向来说,还有一个风险管理的需求。树立防范意识,建立保障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安全的一个基础,而保证企业安全机制能有效运行才是关键。

归根结底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可以提炼八个字,一个是说你做的,一个是做你说的,“说你做的”是指说了什么事情要公开;“做你说的 ”则是指规定制度、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能做到这八个字,在一个企业里面内控意识就形成了。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执行力问题。流程和制度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能得到执行,就会无济于事。有些流程虽然不是很规范,但只要员工做到了,也同样可以取得好效果。如何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加强事前、事中风险管控

古时扁鹊三兄弟都精通医术,但扁鹊名气最大,就能说扁鹊的医术最好吗,其实不然,扁鹊自己分析的非常正确,他说:“长兄治病,是治在病情还未发作之前,一般人由于不知晓他能把病灶铲除在发病之前,因此他的名气始终传不出去;中兄治病,是治在病情的初期,人们便认为他只能治一些小病,他的名声只能在附近乡里传播;而我治病,都是治在病情严重之时,人们看到我通过穿经脉、动筋骨、敷大药能把病治好,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气就这样传播开了。”

不仅仅是扁鹊,在公司里其实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我们在公司里充当着扁鹊三兄弟的角色,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问题发生时都把像扁鹊一样能在事后拍板的人当成大救星,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是,我们何不做好事前、事中的控制呢?

事后控制,其实就是一种纠正措施,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方法,虽然问题得到了暂时性的解决,但也有了“丢羊”的损失。事前、事中控制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预防大问题的发生。

管理如同治病一样,治标不能忘记固本。治标只在事后控制,而治本则注重事前控制。现实管理中,人们热衷于事后控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那些能在事后控制的将才,人们大加赞赏,员工服气,领导认可。而对那些针对苗头,防微杜渐,通过事前的及时控制,过程的有效管理,让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默默无闻者,却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以至于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在生产中控制的再好,工作的再仔细也没有人去注意他们,所以加强对事前控制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措施,更是对员工工作的一种肯定。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防范胜于救灾”,问题的预防者优于问题的解决者,因此我们要多一些事前、事中控制,少一些事后控制。

二、加强关键控制点的风险管控

在企业活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功能,识别并关注主要风险来源和主要风险控制点,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针对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认真细致的进行分析,根据不确定性的大小、危害性的严重程度等,明确关键的业务、关键的程序、关键的人员和岗位等,从而确定关键的风险控制点,然后根据关键风险控制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集中精力管控住关键风险。

对待各类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人参”与“草根”的区别,选用“挖人参”与“拔草根”不同的方法。对那些高风险点,要深挖透查。

比如项目管理的关键控制点:一是项目决策阶段,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准确性,程序的合规性等;二是项目实施阶段,包括投资项目的审批手续、招投标、建设工期、工程质量、资金支付、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及时性、合规性。在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能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可能使原定的目标受到干扰甚至不能实现。任何的工程项目中都存在着风险,风险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建成后产品销售达不到预期等,这些都会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甚至项目的失败。正是由于风险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它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只有紧抓这些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然后在项目参加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使每一个参加者都承担一定的风险责任,他才有对项目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产生的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对策,才能进行良好的风险控制,才能有项目的高效益。

风险管理的精要是将未知风险变成可控风险,关键是通过管理将很多相互影响的因素统筹好,根据企业的目标去作风险分析,把一些主要风险明确下来,然后找到相应的控制手段、管理手段,最终将风险控制在想要的区域里面。

三、强化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底线的认知

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底线,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无论是内部管理需要还是外部监督需要,都使得内部风险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应该说,内控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也不是降低风险,而是将其控制在我们可承担的风险范围内,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题反映型,来了问题救火式的反应。第二阶段是规范操作型,是已有制度和流程,但缺少战略指导方针下的风险管理。比较完善的是第三阶段体系完善型,就是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在公司的统一战略指导之下,通过完善的体系和流程和日常的工作来预防和控制风险。无论风险管理也好,内部控制也好,最主要的还是预防,而不是等着风险来了,再采取措施。

翻一翻许多企业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某个区间段恰恰资金短缺,这时刚好有一笔资金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假如那笔钱不在那个区间出现的话,那么今天那个企业很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应该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苦练基本功,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严峻的经济挑战。

建立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成为企业防范风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识别、计量和检测风险,企业通常设有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无论是董事会、高管层还是业务部门,每个人在从事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理解可能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预防。

四、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即: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对全体员工强化风险意识,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将风险意识,印在脑海里,落实到行动上;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等。

2、分层管理原则。即将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

3、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原则。将风险的日常监控职能直接设置到业务经营部门内,使风险管理更贴近市场,有利于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体现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的特征。

4、协调与效率的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结束语:只有让大家认识到风险管理是全员内控的理念,构建全新的内控组织体系原则,人人从主观上去分析掌控关键风险点,强化事前、事中控制,减少事后控制,企业才能规范、快速发展。

上一篇:新时期如何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研...